(4)與氣候變化有關,陰雨天症狀加重。
(5)腰椎生理前凸減小或平腰、圓背,脊柱運動受限。
(6)腰椎棘突或棘突旁有壓痛,常見於第3腰椎橫突兩側腰肌的外緣和髂脊後分肌肉附著處。局部肌肉痙攣。
(7)下肢後伸試驗多為陽性,直腿抬高試驗一般為陰性。
(8)X線平片顯示腰椎體邊緣變銳和大小不等的骨贅。椎間隙變窄或不對稱,個別形成骨橋,小關節半脫位、套疊、毛糙不規則或增生。或見椎體呈魚尾狀改變(骨質疏鬆)。或可見椎體假性滑脫改變。
第三節 脊柱退行性骨關節病的鑒別診斷
本病主要是與強直性脊柱炎相區別,見表9-1。
表9-1脊柱退行性骨關節病與強直性脊柱炎的鑒別診斷脊柱退行性骨關節病強直性脊柱炎多在45歲以上青壯年多見脊柱活動受限輕或無較早出現脊柱強直椎體輪廓較清晰椎體模糊,呈竹節狀椎間隙不等、變窄椎間隙多無變化椎體邊緣有骨刺椎體邊緣無骨刺小關節增生清晰小關節增生模糊前縱韌帶無變化前縱韌帶多鈣化椎體可楔形變椎體多呈方形骶髂關節增生,間隙正常骶髂關節脫鈣、模糊或消失紅細胞沉降率、抗“O”正常紅細胞沉降率、抗“O”急性期均增高
第四節 脊柱退行性骨關節病的治療方法
上麵已經講到骨刺既是生理性的,又是病理性的。其致病性除與其生長的部位和程度有關外,與體內外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有密切關係,因此,治療的目的並不是將骨刺消除掉,也不能以骨刺的消失與否,作為療效的判定標準。本病治療的目的主要是:消除症狀,改善功能和防止加重及複發;並消除人們對骨質增生的種種誤解,正確理解骨刺與腰腿痛的關係,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本病的治療醫患合作尤為重要,患者應注意調整日常生活和工作時的姿勢、體位和勞動強度,加強腰背肌鍛煉,對於預防和治療都有利。下麵介紹幾種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既可單獨應用,也可幾種方法綜合應用。一般急性期、症狀重者,多采用綜合療法;病情穩定者,可采用方便省時的治療方法。
一、中藥療法
(一)湯劑
根據臨床表現常分以下四型。
1.肝腎虧虛,筋骨失養
(症狀)腰背疼痛,肢體酸麻無力,活動不利,頭暈目眩,耳鳴,疲乏無力。偏於陽虛者,畏寒肢冷,遇寒加劇,得熱痛減,尿頻清長,舌淡苔薄,脈象沉細。偏陰虛者,低熱,心煩失眠,咽幹唇燥,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補益肝腎,強壯筋骨。
(方藥)補腎壯筋湯加減。
熟地30g,當歸15g,牛膝15g,山茱萸15g,茯苓30g,續斷20g,杜仲15g,白芍30g,狗脊15g,青皮10g,五加皮15g,雞血藤30g。水煎服,日1劑。
偏於腎陽虛者,用右歸丸化裁;偏於腎陰虛者,宜用左歸丸加減。
2.正氣不足,痰瘀阻絡
(症狀)腰背脹痛如刺,肢體沉重。腰部屈伸轉側不利,倦怠乏力,短氣懶言,納呆,乏味。舌質暗,苔白膩,脈沉緩或細弱。
(治法)益氣活血,祛痰通絡。
(方藥)補陽還五湯加減。
生黃芪50g,赤芍15g,當歸20g,桃仁10g,紅花10g,地龍15g,蘇木15g,茯苓30g,陳皮20g,半夏15g,白芥子15g,杜仲20g,牛膝15g,全蟲10g。水煎服,日1劑。
3.氣滯血瘀,經脈失暢
(症狀)腰部疼痛,痛有定處,勢如針刺,夜間尤甚,轉側不利。舌質紫暗,或舌邊有瘀斑,脈細澀或弦。
(治法)行氣活血,通絡止痛。
(方藥)身痛逐瘀湯或桃紅四物湯化裁。
秦艽20g,川芎10g,紅花15g,桃仁15g,羌活15g,獨活20g,沒藥15g,五靈脂10g,香附15g,元胡15g,牛膝10g,赤芍20g,當歸20g,續斷30g,骨碎補30g,甘草10g。水煎服,日1劑。
4.風寒濕邪,痹阻骨絡
(症狀)腰背酸脹疼痛,難以轉側,屈伸不利。風邪偏勝者,疼痛遊走不定,或見惡風發熱;寒邪偏勝者,疼痛較劇,遇寒痛增,喜熱畏寒;濕邪偏勝者,腰部及下肢重著,肌膚麻木不仁。舌苔白潤或白膩,脈弦緊或濡緩。
(治法)祛風通絡,散寒除濕。
(方藥)獨活寄生湯化裁。
獨活30g,桑寄生20g,杜仲20g,牛膝10g,細辛3g,秦艽20g,防風10g,當歸15g,川芎15g,茯苓30g,全蟲10g,丹參20g,五加皮15g,薟草20g,雞血藤30g,沒藥10g。水煎服,日1劑。
風邪偏勝者,加烏梢蛇、薑黃;寒邪偏勝者,加熟附子、肉桂、製川烏、麻黃;濕邪偏勝者,加澤蘭葉、薏苡仁。
(二)中成藥
骨質增生丸5g(2丸),日2~3次。多用於病情穩定後代替湯劑,以鞏固療效。
(三)外用藥
(1)局部熱敷寬筋湯或透骨散。
(2)中藥離子導入法。本法具有直流電和中藥治療的綜合作用。通過電的作用將藥物離子通過皮膚導入病變部位,使局部血管擴張,血流加速,以消除局部的無菌性炎症。同時通過藥物離子的作用,調整神經係統功能,達到舒筋活血、通絡止痛的作用,藥物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