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草烏各20g,秦艽15g,蒲公英30g,當歸15g,乳香20g,威靈仙30g,幹薑20g,獨活15g,杜仲20g,白芷20g,蘇木20g,牛膝10g,骨碎補30g。
水煎兩次,取藥液約1000ml,分多次使用。用時藥液溫度宜在40℃左右,勿燙傷皮膚。將藥墊浸濕後放入病變部位,接陽極。陰極藥墊也可醮藥液放於患側臀或下肢部位。市場上有多種離子導入機可供選用。電流大小為:10~15mA,最好選用點選方法。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二、推拿療法
(一)治則
推拿治療的原則是:舒筋活血,行氣止痛,改善局部血運,緩解肌肉痙攣,恢複脊柱的內外平衡。
(二)取穴
夾脊、關元俞、環跳、委中、承山、陽陵泉、大腸俞、氣海俞、腰陽關、腎俞、命門。
(三)手法
揉、推、扳、按、叩等。
(四)操作方法
患者俯臥位,術者站於其旁邊,用揉、按、推、等法在腰椎兩側及下肢後側施法,並點按上述相應穴位。患者雙手抓床頭,術者雙手握其雙踝對抗牽引並小幅度上下左右震顫。然後令患者側臥,行腰椎斜扳手法,左右各1次。最後,在脊柱兩側膀胱經上行法及叩擊法結束治療。日1次,12次為一療程。
(五)注意事項
(1)骨質增生嚴重或形成骨橋者不宜用斜扳法。有椎體滑脫者也不宜用斜扳法,手法宜輕巧。
(2)術後注意休息、臥硬床,腰部勿受寒。
三、牽引療法
對症狀較重,或伴有臀部、下肢放射疼痛者,或懷疑有神經根症狀者,可行骨盆牽引。重量宜輕,以患者舒適為度,可牽引3~4周。症狀緩解後,可起床少量活動,逐步增加,以不引起症狀為度。切勿忍痛鍛煉。牽引結束後可用窄腰圍保護腰部一段時間,勿長期佩戴,以免影響腰背肌鍛煉。
四、針刺療法
可電針大腸俞、環跳、委中、腎俞、腰陽關等穴,或單純電針夾脊穴。日1次,12次為一療程。
五、手術療法
本病需手術治療者極少。隻有經長期非手術治療無效,症狀日趨加重,或反複發作並影響日常工作、生活者,方可按具體病情,選擇適宜的手術方法。常用的手術方法有:①脊柱融合術;②骨贅切除術;③椎間盤髓核摘除術;④椎板切除減壓術;⑤軟組織鬆解術。
第五節 劉氏臨證醫案
王某,男,54歲,職員。
主訴:腰痛2年多。
病史:無明顯誘因,慢性腰痛,已2年多。不能久坐,平臥翻身困難,尤其晨僵較明顯。經多方治療,效果不顯。
查體:脊柱腰段生理曲度減小,腰活動輕度受限,腰肌略緊張,下腰廣泛壓痛,直腿抬高試驗(-)。脈沉弦,舌苔薄白。
X線檢查:L1~5椎體前後緣均呈唇樣增生改變,第5腰椎骶化。
診斷:脊柱退行性骨關節病。
辨證:此係肝腎兩虛,筋骨失養而退變,又兼經絡(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氣血運行不暢,故腰痛不已。
治則:補肝腎、強筋骨,活血通絡。
方藥:骨質增生湯(自擬)。
熟地黃30g,淫羊藿20g,肉蓯蓉20g,骨碎補20g,雞血藤20g,鹿銜草20g,鹿角霜20g,五加皮15g,女貞子15g,菟絲子15g,萊菔子15g,川杜仲20g。水煎服,日1劑。連進10劑(兩周)。
複診:患者自述腰痛減輕,晨僵緩解,囑原方再服2周。
三診:患者自述,腰已不痛,有時酸楚,但活動自如,晨僵顯著好轉。囑繼服骨質增生丸4周,諸症悉退。
(按語)本病的真正原因,至今尚不甚完全明了。筆者認為是骨本身的退行性改變,也就是以“腎氣虛”的內在因素為根本,以日常的小外傷積累為誘因。因此,治療本病應當使腎氣充盈,骨得到堅實、健壯和旺盛的生活力為原則。故運用“腎主骨”、“骨之合腎也”、“腎生骨髓,髓充則能健骨”和“治腎亦即治骨”的理論為指導,在不斷地實踐中探索、篩選以入腎充髓治骨為主的數種中藥,製成“骨質增生丸”臨床應用,療效頗為滿意。
本方組成,以熟地黃為主藥,取其補腎中之陰(填充物質基礎),淫羊藿興腎中之陽(生化功能動力),合肉蓯蓉的入腎充髓,骨碎補、鹿銜草的補骨鎮痛,再加入雞血藤配合骨碎補等諸藥,在補肝腎、填精髓的基礎上,進一步通暢經絡,行氣活血,不僅能增強健骨舒筋的作用,而且可收到“通則不痛”的功效,更佐以萊菔子之健胃消食理氣,以防補而滋膩之弊。
骨質增生湯(丸)應用於臨床已四十餘年,治療各種骨質增生病10萬多例,其中以“脊柱退行性骨關節病”療效最佳,這可能與“腰為腎之府”有關。總有效率為94.3%。
本方藥的實驗研究結果表明:①該複方具有抑製炎性肉芽囊的增生和滲出的作用;②有一定的鎮痛效應;③其抑製增生的作用,可能是刺激垂體-腎上腺皮質係統釋放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