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穩定性胸腰椎壓縮骨折
此類骨折前縱韌帶一般保持完整,隻是發生皺縮,通過手法整複,加大脊柱背伸,附著於椎體前側的前縱韌帶在脊柱過伸時上下牽伸、緊張,而將被壓縮的椎體張開。此外,若傷椎的上下椎間盤未損傷斷裂,脊柱過伸時椎間盤也能夠產生牽開椎體的“盤拉力”,與前縱韌帶協同作用而使傷椎得到複位。顧雲五等通過手術觀察及動物實驗證實:椎體壓縮骨折後,如果前後縱韌帶和椎間盤或其二者之一完整,過伸複位可使被壓縮椎體基本上恢複到解剖對位,而且穩定性較好。
對於脊柱骨折的治療,中醫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元代危亦林1341年曾敘述用“懸吊複位法”。至清代錢考昌《傷科補要》和吳謙等《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詳細記載了脊柱損傷的治療方法和有關器具。其中《正骨心法要旨》中的“攀索疊磚法”影響較大。其基本原理就是采用自身牽引及脊柱過伸的方法,來達到椎體複原的目的。直到1927年國外Davis才發表了類似的治療方法,即Davis懸吊複位法。可見過伸複位法治療屈曲型胸腰段壓縮骨折在國內外已達成共識。20世紀70年代,國內方先之、尚天裕等在總結中醫治療脊柱骨折經驗的基礎上,創立了“墊枕練功法”,於練功中逐漸複位,符合骨的生物力學原理。天津醫院總結10年的病例,用本法治療優良率達97.6%。
目前國內常用的整複方法有以下幾種。
(1)雙踝懸吊法。此法複位前可給止痛劑(度冷丁100mg肌內注射)或局部麻醉(1%普魯卡因40~60ml注入椎板附近)。患者俯臥,兩踝部襯上棉墊後用繩縛紮,將兩足徐徐吊起,使身體與床麵約成45°角。術者用手掌在患處適當按壓,矯正後凸畸形。複位後患者仰臥於硬板床上,骨折部墊軟枕。
(2)墊枕法。患者仰臥於硬板床上,骨折部墊軟枕,墊枕可逐漸加高,使脊柱過伸。此法配合練功療法效果更好,適用於屈曲型單純性胸腰椎壓縮骨折,以及過伸複位後維持整複效果。
(3)手法整複法。患者俯臥床上,兩手抓住床頭,一助手立於床尾,用兩手握住患者兩踝上方,先順勢用力牽伸,然後逐漸將雙下肢抬高,至下半身懸離床麵,使脊柱呈過伸位。術者用兩手重疊按壓於後凸部位,用力反複按壓前推,借前縱韌帶及纖維環的張力,使凸者複平,壓縮得以複原。此法適用於較輕的穩定性胸腰段壓縮骨折。
2.不穩定性胸腰椎骨折
對此類骨折的整複應慎重。對脊髓及馬尾受壓者,手法複位的重點是拔伸牽引,推壓手法慎用或禁用,應用不當反而加重損傷。對脊髓完全斷裂者,手法複位意義不大。借助CT檢查可明確脊髓是否受壓、受壓的範圍及程度。目前,對明確椎管內有骨塊壓迫脊髓者,多立即行手術減壓,以恢複椎管的完整性和增加脊柱的穩定性,為日後功能重建創造條件。具體手術方式及操作請參考有關專著。
三、固定方法
(一)頸椎骨折脫位
病情較輕者,複位後不用牽引,可製作一高約12cm、寬約8cm,長約20cm的枕頭,放在患者頸後,保持頭過伸位臥床休息。病情重者,複位後需配合床頭頜枕帶牽引以製動(見圖13-2)。一般臥床休息3~4周後,可換戴頸領或石膏圍領離床下地活動,經拍片骨折愈合後方去除外固定。
(二)胸腰椎骨折
對穩定性骨折,需仰臥硬板床,骨折部墊軟枕,以維持骨折複位後的位置(伸直型除外)。軟枕厚度一般為3~5cm。《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中說:“……但宜仰臥,不可俯臥側眠,腰下以枕墊之,勿令左右移動。”一般臥床時間3~4周,下地時宜戴腰圍保護,3個月內避免脊柱前屈。對於不穩定性骨折,宜平臥硬板床,臥床時間6~8周,下地時宜用胸腰椎夾板或石膏背心、金屬支架固定。
四、功能鍛煉
臥床期間宜進行腰背肌鍛煉。關於練功的時間,穩定性骨折3日以後即可循序漸進地進行;不穩定性骨折練功宜慎重,時間不宜過早,可待骨折基本穩定以後進行,一般在臥床2周左右開始練功,練功時切記3~4個月內避免向前彎腰的動作。頸椎骨折宜在解除固定後,練習頸部的俯仰、轉動、側屈活動,應當循序漸進,逐步加大活動度。
屈曲型胸腰椎壓縮骨折可采用下述練功法。
1.仰臥式
(1)五點支撐法。患者仰臥,用頭部、雙肘及足跟五點支撐起全身,使背部盡力騰空後伸。傷後早期即可采用此法。
(2)三點支撐法。患者雙臂置於胸前,用頭部及雙足跟撐在床上,而全身騰空後伸。本法是在五點支撐法基礎上的發展,適用於中後期。
2.俯臥式
飛燕點水法。患者俯臥,上肢後伸,頭部與肩部盡量後仰,在上肢後伸、頭與背部盡力後仰的同時,下肢伸直後伸,全身翹起,僅讓腹部著床呈一弧形。適用於中後期。
五、中藥療法
(一)湯劑
中藥對糾正因損傷而引起的髒腑、經絡、氣血功能紊亂,促進骨折的愈合均有重要作用。
1.損傷早期
由於筋骨脈絡的損傷,血離經脈,瘀積不散,氣血凝滯,經絡受阻。加之患者臥床活動受限,影響氣機,因而氣血瘀阻較為突出,且多伴有腑氣不通。
(症狀)腰背部腫脹,劇烈疼痛,胃納欠佳,腹部脹滿疼痛,大便秘結。舌苔黃厚膩,脈多弦。
(治法)攻下逐瘀,行氣止痛。
(方藥)大成湯加減。
大黃20g,芒硝10g(衝),當歸10g,木通10g,枳殼20g,厚樸10g,蘇木20g,桃仁10g,紅花10g,陳皮15g,生地15g,木香10g,甘草10g,牛膝20g。水煎服,日1劑。
(加減)
(1)服上方後若大便已通,腹脹痛已減,則去芒硝,繼續服用6~10日。
(2)傷後以上症狀較輕者,亦可選用複元活血湯及膈下逐瘀湯,勿忘調理氣機,保持大便通暢。
(3)若伴有小便不利,可加行氣利水藥如澤瀉、豬苓、桂枝、澤蘭等。
2.損傷中期
此期瘀血漸消,氣機通而未暢,筋骨續而未堅,仍需進一步調理氣血,並注意長期臥床所引起的並發症。需注意顧護正氣。
(症狀)局部腫脹輕或消失,仍有疼痛及壓痛,食欲欠佳,或有胸悶乏力。舌暗紅,苔薄白,脈弦緩。
(治法)行氣和血,接骨續筋。
(方藥)和營通氣散加減
當歸20g,川芎10g,丹參30g,元胡20g,枳殼10g,砂仁10g,木香10g,鬱金10g,柴胡10g,續斷30g,黃芪20g,桃仁15g,牛膝15g,骨碎補20g,甘草10g。水煎服,日1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