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點刺“報傷點”治療急性腰肌扭傷
急性腰肌扭傷,是臨床常見多發病。劉柏齡教授通過臨床實踐發現該病多在上唇係帶上出現一陽性反應點——“報傷點”。采用三棱針點刺“報傷點”並配合針刺人中穴的方法治療,取效甚速。現介紹如下。
一、臨床資料
本組共210例,均為門診患者,其中男性160例,女性50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51歲;病程最短2小時,最長2日。診斷標準:①有明顯的腰部扭傷史;②腰部劇痛,活動受限;③腰部肌肉緊張,有明顯局限性壓痛點;④X線檢查,無明顯病理改變。
二、治療方法
(一)點刺“報傷點”
“報傷點”是指位於上唇係帶中點,齦交穴附近,稍大於米粒狀的白色顆粒。取穴時,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術者用左手拇、示指提起上唇即可顯露“報傷點”。常規消毒後,右手持三棱針將“報傷點”刺破,同時點刺齦交穴至有少量出血。
(二)針刺人中穴
患者仰靠椅上或仰臥於床上,於人中溝的上、中1/3交界處取穴,局部常規消毒後,用毫針向上斜刺0.5寸,重刺激、撚轉,留針20分鍾,在留針過程中,令患者站起深呼吸並活動腰部。
以上操作結束後,腰痛立即減輕或消失,腰部活動範圍增大,一般1次即愈。注意,應囑患者回家後適當臥床休息,以利損傷組織的修複。
三、治療結果
治療1次症狀體征消失者為痊愈,共178例(84.8%);症狀減輕者為有效,共27例(12.9%);症狀無明顯改善者為無效,共5例(2.3%)。總有效率為97.7%。
四、典型病例
強某,男,40歲,幹部。因搬家具不慎扭傷腰部,當即出現腰部劇烈疼痛,不敢活動,咳嗽時則腰痛加重,腿不痛。傷後3小時來診。檢查:腰部前屈及向左側彎屈明顯受限,右側腰肌緊張,壓痛顯著,但無下肢放射痛,屈頸試驗(-)、直腿抬高試驗(-)。X線檢查未發現明顯異常。查患者上唇係帶有“報傷點”。診斷:急性腰肌扭傷。用本法治療1次,症狀完全消失,次日即恢複正常工作。
五、體會
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證明,急性腰肌扭傷患者,幾乎都在上唇係帶上出現“報傷點”,該點位於督脈循行路線的尾端。“報傷點”的出現,可能是由於腰肌扭傷後,行於腰部正中的督脈及兩旁的足太陽膀胱經經氣受到損傷。督脈總督一身之陽經,為“陽脈之海”,陽經受損均可反映於督脈。經絡受損,經氣不利,影響氣血的運行,循督脈上傳至唇係帶(齦交穴),從而出現“報傷點”。但其確切的機製有待進一步深入探討。
點刺“報傷點”有活血祛瘀,行氣止痛之效,符合《內經》“苑陳則除之”的治療原則。另外《靈樞·終始》有“病在上者,高取之”的治療法則。《玉龍歌》曰:“脊贅強痛瀉人中,挫閃腰痛亦可針。”故配合針刺人中穴亦增強療效。如此,可以激發督脈之經氣,並借以調節諸陽之氣,使氣血流暢,從而改善損傷局部的氣血瘀滯狀態,達到療傷止痛的目的。療後適當地臥床休息很重要,一則損傷組織的修複需要一定的時間,二則可以防止日後複發或後遺慢性腰痛。
本方法操作簡單,見效快,治愈率高,患者易於接受,值得推廣。
第四節 論骨傷科(治脊)脈診
脈診亦稱診脈或切脈,是我國傳統醫學四診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首見於《內經》,以後曆代醫家對切脈(脈診)皆有補充和發揮。這種診斷方法,是曆代先賢長期反複實踐、認識再認識所積累起來的“以常衡變”、“以變識病”的一種有效診斷方法,它已成為辨證施治不可缺少的主要客觀依據,所以切脈(脈診)為曆代醫家廣泛重視和運用。
骨傷科(治脊)脈診(切脈)與其他各科一樣,均需掌握脈之“常”與“變”和疾病的進退以及預後等的關係。故作為四診之一的脈診於骨傷科(治脊)臨床是非常重要的。《玉符潛夫論·述赦篇》雲:“凡治病者,必須知脈之虛實,氣之所結,然後為之方,故疾可愈,而壽可長也。”脈診的重要於斯可見矣。
骨傷科(治脊)常見脈象,有如下數種。
一、浮脈
浮脈是脈管的搏動,在皮下淺表的狀態。輕取即得,按之稍弱,但不中空。《脈經》雲:“舉之有餘,按之不足。”《醫宗三昧》雲:“浮脈者,下指即顯浮象,按之稍減而不空,舉之泛泛而流利。”說明浮於肌膚之上,輕按應指,重按之反覺脈搏的搏動力量稍減弱;浮脈者,病生表,浮而有力為表實,浮而無力為表虛。在新傷瘀血凝滯,疼痛劇烈及顱腦震傷眩暈的前期多見之,大出血及長期慢性病患者,出現浮脈時,為正氣不足,虛極之象。
二、沉脈
沉脈是脈管的搏動在皮下深部,靠近筋骨地方的狀態。重按始得,輕取不應。《脈經》雲:“沉脈,舉之不足,按之有餘。”一般沉脈主病在裏。內傷氣血,腰脊損傷疼痛時多見之。《素問·脈要精微論篇》雲:“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有痹也。”《金匱要略》雲:“關節疼痛而煩,脈沉細者,此名濕痹。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張石頑曰:“曆節痛痹而脈沉。”故凡濕邪阻閉,留連關節,使人體氣血凝滯閉阻不通,陽鬱不伸,症見脊背痛,關節腫、痛、重著,以及小便不利者,可見沉細脈象。
三、遲脈
遲脈是脈搏的頻率(次數)少於正常的狀態。一息三至,來去較慢。《脈經》雲:“呼吸三至,來去極遲。”滑伯仁曰:“以至數言,呼吸之間,脈僅三至。”張璐指出:“呼吸定息,不足四至。”《脈搏示意圖說》:“遲主髒寒,息至三。”查遲脈脈搏跳動,每分鍾約在60次以下。一般遲脈主寒、主陰盛陽衰,為寒症的主脈。遲而有力多冷痛,遲而無力為虛寒。《崔氏脈訣》雲:“遲脈主藏,陽氣伏潛,有力為痛,無力虛寒。”張秉成認為:“凡見遲脈,屬虛寒居多,實寒者少。”《談脈》一文指出:遲而有力,證見兩肋或少腹脹滿刺痛,大便色黑,脈兼遲澀,是下焦瘀血,宜破血祛瘀;遲而無力證見四肢厥逆,全身畏寒、冷汗,氣喘或神識昏迷,脈兼遲微,是心髒衰弱的征兆,宜強心固脫,興奮回陽。遲脈在筋傷拘急、攣縮,瘀血凝滯,冷痛等症多見之。
四、數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