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牧萬裏荊襄爭雄 第四五九回 國士之謀(2 / 2)

曹操的謀略可以說已經是很接近於一位頂級謀士的存在的,甚至可以說,一般性的謀士如那郭圖,辛評這等謀士,比之曹操,那絕對是不如的。

曹操,他不論是在個人的謀略上,還是在戰陣之上,甚至是在處政經驗上,那絕對都是一等一的存在,絕對是非一般人能夠可比的。

如那袁紹袁本初那般,也想學人家曹操,事事自己來定主意,結果就是袁紹不聽謀士田豐之計而招致官渡之戰的大敗。

再如那雄霸北幽的公孫瓚,不聽謀士關靖之言,結果,確是被那袁紹給滅門。

再如那董卓,不聽謀士李儒之言,結果終是弄得自己慘死,而被點了天燈。

如此種種,其實就是一句話,做主公的,不一定需要你有多強的能力,當然,強一點如曹操那般,那自然是更好,但天底下如曹操這等樣的雄才大略的人物,幾百也也才出一個,更多的則是如那董卓,如那袁紹,劉表,劉備,孫權之流,這等樣的人,他們要做的,也隻需要個知人善用就行了,其它的也就無所謂了。

以前的袁術不明白,他行事總是乖張行戾,無所顧忌,自私自利,無謀無度,隻顧自己,而如今,經得淮南大敗之後,袁術終於是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從而變得知人而善用。

如此,也就是俗稱的明主矣。

而顯然,此時的袁術,絕對是可以稱之為明主的。

此時,在聽得田豐所訴之事,袁術心裏自然也就明白,此時到底是曹操這個殺兄仇人重要,還是這新得的三州之地的穩定重要。

袁術不致可否,轉而問道:“那以元皓之見,我軍當如何?”

略微思付了會,田豐方才道:“蘇文昭之勢,在於其軍精銳,器甲精研,更兼得其帳下謀臣如徐庶,劉曄,魯肅,法正,陳宮,賈詡之流個個皆非常人也,乃天下一等一謀主,而其帳下大將如於禁,太史慈,周泰,甘寧,馬超,魏延,龐德,朱恒,徐盛之流,皆上將也,反觀吾軍,吾大軍因官渡一戰之敗而大失其精銳,如今雖主公勵精圖治,但兵亦不過四十萬,兵不如其多,甲不如其精,上將者不過顏良,文醜二人,皆一勇之匹夫,而非上將之選也,唯審配審正南,可堪大用。此其一不如也。”

“天下久亂至今二十餘載,民心皆思定,而蘇文昭得天下七州之地以有年餘,大勢以定,根基以穩,反觀吾等大軍新得徐,兗,司三州之地,根基不穩,而後方尚有烏恒,鮮卑之眾虎視我幽,並二州,更兼有那曹操引兵於我腹地以為小害,以流水而對磐石,此為不智也,此其二不如也。”

“淮南,荊北,益南,隴右,冀西,河東,號大漢六大糧倉,而蘇文昭已盡得其四,若論長久之爭,吾不如也,此其三不如也。”

聽得田豐分析出此三條不如蘇策的地方,而且是條條在理,袁術不由得沉聲道:“有此三不如,吾與蘇賊相爭,豈不必敗?”

田豐確不管那許多,隻微笑著伸出一根手指道:“非也,主公隻聽豐言有三不如,然豐確知有一必勝之法也。”

“哦,是何法?”見得田豐如此自信,袁術不由得大喜的問道。

“自古南北之爭,唯北勝南也,南想勝北,非花數倍力量不可,為何?皆因北人擅馬,而南人擅舟車,以北征南,以騎對步,當摧枯拉朽,勢如破竹矣,蘇文昭新得雍,涼二州,得馬易,得騎兵難,吾當速戰以勝之,奪其雍,涼二州,以斷其馬源,爾後以優勢破其劣勢,此必勝之道矣。”

田豐如此說,確也是實情所在,南人如蘇策般,在蘇策沒有盡得雍,涼二州之前,蘇策想要組建支騎兵,那都是千難萬難的,因為沒馬,即便蘇策占盡荊,揚,交,益四州之地,成為天下最大的諸侯,但對於馬這等戰略資源,仍然是緊缺的。

也隻等蘇策占下了雍,涼二州之後,從塞外買得馬來,方才算是滿足了這等要求。

但可惜的是,正如田豐所說那般,蘇策得雍,涼二州的時間太短了些,蘇策得了雍,涼二州,馬的問題是解決了,但是騎兵的問題確沒有解決,訓練一支騎兵,並不是說有了馬有人就行的,而是需要訓練,這訓練就需要時間,而田豐,就是看準了這一點,才勸袁術速戰決於蘇策,把蘇策趕出雍,涼二州,斷了蘇策的馬源,這樣,袁術的贏麵就會大大的增加。

“此誠國士之謀也。”聽得此言,袁術大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