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王安石在跟曾鞏見麵後,兩人很快就成為了鐵哥們。這一次見麵的時間為宋仁宗慶曆元年,即公元1041年,他們見麵的地點為京城。可能是由於曾鞏太火了,引得很多人嫉妒誹謗他。王安石知道後,就寫了一首詩贈給曾鞏,在詩中這樣寫道,“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挾才乘氣不媚柔,群兒謗傷均一口。吾語群兒勿謗傷,豈有曾子終皇皇。借令不幸賤且死,後日猶為班與揚。”(《贈曾子固》)
王安石說曾鞏的文章那可是獨步天下,無人能比。曾鞏就像浩瀚宇宙中的星鬥,陸地上的海洋一樣,他不因為自己有才而獻媚於任何人,以致讓那幫無恥之徒想方設法的要誹謗他,這是嫉妒啊!但是,我還是要奉勸這幫人,你們這樣去誹謗曾鞏,隻能是徒勞無益。因為,就算曾鞏死了,也會成為班固和楊雄那樣的人物,流傳千古。王安石對曾鞏的這個評價與辯解,實在是推崇備至,雄厚難辨。而且,王安石自己也承認不如曾鞏,在《答曾子固南豐道中所寄》一詩中,他說“愛子所守卓,憂予不能攀”。意思是說,我王安石水平有限,比不上曾鞏。我們都知道,王安石的影響力是非同小可,連他都這樣推崇曾鞏,足可見曾鞏應該是一個卓有才華的人。還有蘇軾,他也很推崇曾鞏。據說,他還專門請曾鞏為其伯父寫墓誌銘。當然,蘇軾也少不了寫詩讚美曾鞏。如,“醉翁門下士,雜遝難為賢。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送曾子固倅越得燕字》)蘇軾說在歐陽修的門下有很多有才華的人,隻有你才配得上最有才華的那個,真是技壓群芳啊!蘇軾的弟弟蘇轍也很讚譽曾鞏,認為曾鞏是“儒術遠追齊稷下,文詞近比漢京西”。(《曾子固舍人挽詞》)蘇門六君子之一的陳師道更是對曾鞏佩服得五體投地。當年,陳師道可是一個相當狂妄的人,曾拿自己的長篇大論去拜謁曾鞏,沒想到曾鞏將他的長篇大論給刪改了許多,結果是刪改後的文章內容更充實,思想藝術更上乘。
有這麼多北宋文壇上的一流高手如此讚譽曾鞏,難怪乎茅坤要將他列入唐宋八大家了。然而,僅僅是因為這個原因嗎?我相信僅是這個原因不足以讓人信服。是的,我自己也不信。那麼,到底還有沒有其他原因呢?
我們來看韓維在《朝散郎試中書舍人輕車都尉賜紫金魚袋曾公神道碑》的一段話,“自唐衰,天下之文變而不善者數百年。歐陽文忠公始大正其體,一複於雅。其後公與王荊公介甫相繼而出,為學者所宗。於是大宋之文章,炳然與漢唐侔盛矣”。韓維寫的這個神道碑名字可夠長,讀起來挺費勁的。這段話的大意是說,從唐朝衰敗以來,在數百年的時間裏,其文章之道遠不足以前,走得越來越偏了。到了宋代的時候,歐陽修的出現,使得文章之道又恢複了正道,即古文的風雅體式。緊隨歐陽修之後的,隻有兩個人跟上了歐陽修的步伐,一個是曾鞏,另一個就是王安石了。這兩個人的文章宗法代表了當時讀書人的宗法。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使得宋代的文章可以跟漢唐試比高。韓維說的這番話,表明了什麼呢?最直接的一點就是,曾鞏在宋代的詩文運動中,起到的作用與貢獻不亞於歐陽修和王安石。換句話說,曾鞏在宋代文壇的地位與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現在,我們不禁會問,既然曾鞏這麼優秀,他的文章到底有何獨特之處呢?我們還是以事實說話吧!以《墨池記》為例,由於原文太長,我做簡要引用,“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於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雲也……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曾鞏·墨池記》)
《墨池記》是曾鞏的代表作之一。我們先說翻譯。在臨川城的東麵,有一塊高地,這塊高地下臨溪水,取名為新城。在新城的上麵一低窪處有一口長方形的水池,稱之為王羲之墨池。這是南宋的荀伯子在《臨川記》裏描述的。據說,當年王羲之很仰慕一個名叫張芝的書法家,曾在這個池子邊上練習書法,池水因此而變黑了。這就是王羲之練寫書法的故跡。難道真的是這回事嗎?想當初,王羲之不願意入俗而做官,他遍遊越東各地,泛舟於東海之上,寓情於山水之中。可是,當他盡情暢遊的時候,是否真的曾在這裏休息過?王羲之的書法到了晚年的時候才日臻成熟,造詣深厚。這是因為他刻苦用功的結果,而不是天才所致。後世的那些書法家之所以到不到王羲之那樣的水平與境界,恐怕是因為他們所下的功夫比不上王羲之吧?如此看來,學習還真的沒有捷徑,不能偷懶啊!更何況想要在道德方麵取得很高的造詣,那就更得刻苦用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