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會做夢呢?
——和寶寶一起解析夢的由來
5月3日星期六雨
自前天“你們是怎麼生出我來的”問題之後,我特意把孩子容易問起的幾個問題思考了一下,今天剛好派上了用場。
早晨,還在迷蒙中時,我被淅淅瀝瀝的下雨聲“叫醒”了。微微睜開雙眼,雨點在空中相互纏綿,如絲如縷,斷斷續續。滴到陽台的欄杆上,濺起,似琴盤上跳動的音符。
“媽媽!”小天一把推開我們的房門,打斷了雨的韻律。他倏的一聲鑽到了我和老公中間,驚恐地把腦袋塞進了被子裏。
“怎麼了?”老公側身問小天。
“我,我做了一個特別可怕的夢!夢見一隻黃色的小獅子,在幼兒園門口看著我,我剛踏進幼兒園,他就一口把我咬住了!”小天回憶著說。
“哦,做了這樣的夢啊!別怕,夢是假的,你看,你現在不是好好的嗎?”我安慰小天道。
“你夢到的不會就是上次我們在動物園看到的那隻吧?”老公笑著說。
“嗯……挺像的!”
“肯定是你上次嚇唬小天把他丟進獅籠子裏,他才會做這樣的夢的!”我數落老公。
“媽媽,你們做夢了嗎?”
我和老公搖頭,說:“我們都會做,但是昨天沒做。”
“為什麼人會做夢呢?”
“做夢是我們一種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現象。我們入睡後,一小部分腦細胞仍在活動,這就是夢的基礎。你曾經被爸爸嚇唬過,等你睡著之後,那一部分腦細胞可能回憶起了這件事情,結果就做了這樣的夢。”我簡單地說了夢的由來,心裏暗自慶幸自己的準備工作做得到位。
小天得到了答案,安心地躺在我和老公中間,繼續睡了起來。
有專家曾證實,從嬰兒時期起,寶寶就已經會做夢了,大多數寶寶心裏都對夢有濃厚的興趣。當寶寶問父母,人為什麼會做夢時,父母要耐心給寶寶講解,科學地告訴他夢的由來,否則,寶寶會誤把一些夢的內容當成現實生活中的事,甚至以為夢境將來一定會發生。
1.給寶寶解析夢的原理
夢實際上是大腦活動的一種表現,比如白天想到、看到的一些事物,都有可能映射到晚上的夢境中,它到目前為止還是心理學和科學共同探討的領域。爸爸媽媽在給寶寶談夢的原理的時候,不用講解得特別深入,淺顯易懂即可。
2.讓寶寶每天做個好夢
當寶寶向父母描述他做夢的情境時,父母應耐心地進行傾聽,和他一起分享他的美夢。但如果寶寶晚上做了噩夢,那麼父母一定要及時地給予寶寶關心和疏導,千萬不要忽視。有的寶寶會對一些噩夢“耿耿於懷”,時間長了,會導致他產生害怕、恐懼的心理,最終影響其性格的正常發展。
第一,幫助寶寶克服恐懼感。當寶寶被噩夢驚醒時,父母應幫助寶寶克服恐懼感,不要以為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以為然,而應該待在寶寶身邊,陪他繼續入睡,多給他心理上的安慰。
第二,睡前給寶寶講個輕鬆的故事。選擇一個輕鬆、愉快的故事,有助於提高寶寶的睡眠質量,保持其睡前的輕鬆心情。爸爸媽媽要特別注意,不要講恐怖或者有關凶猛怪獸的故事,而要讓他伴著美好的故事入睡,做一個香甜的美夢。
第三,為寶寶提供舒適的床具。許多爸爸媽媽給寶寶準備的床都很軟,以為這樣寶寶會睡得香甜。其實寶寶的床鋪不能太硬,但也不要太軟。過硬的床寶寶睡著會不舒服,影響身體健康發展;太軟的床對寶寶的身體發育也會造成不利影響。因此,父母應為孩子提供舒適的床具,一個舒適的床可使寶寶甜蜜地入睡,得到充分的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