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因為他們生下來就被教育這樣的理想:責任比其他的考慮更重要,責任和紀律性是同義詞,在泰坦尼克號沉沒前的幾小時中,這種責任和紀律的理想,被證明是難以被侵蝕的最有力量的氣質。
——《永不沉沒》美國作家丹尼·阿蘭巴特勒
泰坦尼克號輪船的沉沒,之所以成為史上最為嚴重的大災難之一,並不是因為它所造成的死亡人數——許多其他的大災難所造成的死亡人數要比它多得多,原因則是由於這艘“偉大”的輪船在它第一次出航時就沉沒了,這次充滿戲劇性的事故,給世人敲響了警鍾。它的沉沒向人們宣告:任何時刻,任何聰明的人類,都不要自以為是大自然的對手。
——《人類曆史上最重大的100次災難排行榜》
美國作家斯皮格內西
《泰坦尼克號》這部電影形象地再現了當年的人類文明:世界第一艘最大的巨輪沉沒了,但人類的美德、人道情操、人性的善良卻沒有沉沒,它在這場世紀大災難中放射了光芒!
——中國網友丹芙兒
就像是為世界最高的山峰作傳,誰也不能越過珠穆朗瑪峰一樣,為世紀大海難寫真,我不可能不寫寫泰坦尼克號。
今年4月15日(美國當地時間),是泰坦尼克號沉沒100周年追念日,又恰逢3D版電影《泰坦尼克號》全球公映,熱中加熱,泰坦尼克號毫無懸念地再次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
可以說,自從泰坦尼克號首航沉沒之後,有史以來,還沒有哪一次天災人禍能夠這麼長時間地讓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這樣刻骨銘心。報刊、圖書、影視……關於泰坦尼克號的作品,多如牛毛,難以盡數。時光的流沙,幾乎讓所有的大事件漸行漸遠,被人類遺棄在曆史的荒原上,唯有泰坦尼克號,曆經時光流沙的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的不斷打磨,好比是一件被清除綠鏽的青銅器,更顯得熠熠生輝,光芒四射。
說不完、寫不盡、談不夠的泰坦尼克號,你的身上到底有多麼大的魔力你為什麼能有這麼大的魅力
當我開筆寫作泰坦尼克號時,我的腦海裏,沒有冰海,沒有沉船,更沒有急切的呼救、絕望的叫喊、掙紮的手臂……而隻有悠揚、纏綿、美妙的《我心依舊》:
每一夜夢裏見到你,
感覺你,
我知道你沒有遠離;
穿越千裏萬裏,
來到我的身邊,
告訴我你沒有遠去。
不論咫尺天涯,
我深信這顆心永不移。
你再次打開我的心扉,
珍藏在我的心底……
對,這是《泰坦尼克號》主題歌,但它不是從電影中聽到的,也不是從唱片裏飛出的,而是在大連第十屆國際服裝節上,由原唱席琳·迪翁親自演繹、飄入我的耳朵的。
不知不覺,時間又過去了14年,打那以後,我無緣再看到席琳·迪翁一麵,然而,她演唱的《我心依舊》,卻成為我平時最愛欣賞的音樂之一。有心栽花花不活,無意插柳柳成蔭。一顆種子在心底無聲無息地萌芽、生長。作為與英國的泰坦尼克號八萬杆子也打不上的中國作家,現在提筆來再現泰坦尼克號悲壯畫麵,心裏也就少了幾分陌生、惶恐之感……
船長、建造師:以死謝罪
1912年4月10日,在一片歡呼聲中,泰坦尼克號緩緩離開英國南安普頓港海洋碼頭,像一個初次出征的少年,抖擻精神,開足馬力,朝著大西洋西岸的美國紐約行駛。
這是它的處女航。
按照計劃,7天後,它將抵達目的地。當然,為了讓世界見證奇跡,它將全速前進,希望打破橫渡大西洋的紀錄,把象征速度、榮譽、尊嚴和效益的“藍飄帶”,從老對手的船上奪過來。
一
白星航運公司與卡納德航運公司,是英國兩大歡喜冤家。在激烈的大西洋航運競爭中,此消彼長,誰也不服誰。
1907年11月16日,卡納德航運公司的毛裏塔尼亞號客輪投入營運。該船長241.3米,寬26.9米,載客2335人,大量地使用麻栗木、柚木、黃銅和鍍金裝飾,豪華而氣派。由於它率先采用了蒸汽輪機以代替往複式蒸汽機,航速高達26.6節,一舉奪得“藍飄帶”,出盡風頭,客流紛紛向卡納德公司湧去,讓白星航運公司處於下風,著急上火幹瞪眼。
但白星航運公司也不是好惹的。從1911年5月開始,為了收複失地,他們斥資750萬美元巨資,在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市的哈蘭德·沃爾夫造船廠,建造了泰坦尼克號。
“泰坦”是希臘神話裏的巨神,頂天立地,力大無比。以“泰坦”作為新船的名字,可以看出白星航運公司誌在必勝的決心。
的確,泰坦尼克號遊輪不同凡響。
它高大威猛。全船的長度是269.1米,寬28.1米,重達46328噸,排水量66000噸,是當時世界上唯一超過4萬噸噸位的客輪。如果以現代造船技術來比擬,除了油輪之外,就連美國核動力航空母艦尼米茲號也是它的“小弟弟”。如此大的輪船,被歐美新聞界譽為“海上城市”,從龍骨到四個大煙囪的頂端有52.5米,相當於11層樓那麼高,是當時一流的超豪華巨輪。船艉水線以下,裝有3支螺旋槳,中間的螺旋槳重達22噸,旁邊兩支螺旋槳更大,每一支都有40噸。3支巨槳動力強勁推動著泰坦尼克號劈波斬浪,最高時速可達50海裏(約55.6公裏),讓競爭對手望而興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