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附錄(2)(2 / 3)

但是,具體執筆,將一百年來發生在世界各個角落、各種類型的大海難梳理一遍,彙集一冊,卻是一種心理煎熬與考驗。

我的切身感受是,此書詳述的十大海難,盡管原因不同、傷亡不等、影響不一,共同之處,每一次海難都讓成束的鮮花一樣的生命瞬間凋零,每一次海難都給罹難者的家庭造成無法愈合的精神創傷,每一次海難都能夠折射出人性的光輝。而對於我而言,寫作一次大海難的過程,就像是心靈的傷口從割開到結痂的過程;再寫作另外一次大海難,就仿佛重新撕裂剛剛結痂的傷口……十個反複,痛苦不堪。這是在過去的著述中從來沒有過的心理體驗。

我為什麼硬著頭皮往下寫呢最主要的動力,還是我相信吃一塹,才能長一智。也就是說,人們對於海難了解得多了,就會化間接經驗為直接智慧,喚醒責任心,提高警惕性,增強抵抗力,一旦遭遇海難,就能沉著鎮定,排除萬難,化險為夷。

海難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本書是一本“血淚史”。通過研究、思考,我也發現,不管海難有多大有多險有多慘,潛艇、核潛艇是個例外,民用船隻製造的海難,幾乎沒有“全軍覆沒”的現象。也就是說,遭遇海難之後,總是有不少人大難不死,得以生還。除了一些人運氣好,多數人都是有意、無意地使用了求生技巧。所以,我認為在讀者朋友讀完拙作,對於海難及其海難中折射出的人性光輝有所了解之餘,還應該順便了解一些海上求生方法。誰也不願意遭遇海難。顯貴者如馮玉祥(曾任中華民國國民軍總司令兼第1軍軍長、國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長兼軍政部長、陸軍一級上將等。1948年9月1日,因乘坐的前蘇聯勝利號客輪在黑海發生火災罹難),富裕者如約翰·雅各布·阿斯德(美國億萬富翁,其個人足可以購買11艘泰坦尼克號),堅固者如泰坦尼克號、科斯塔·康科迪亞號等等,也都未能躲避船沉人亡的命運。作為一般人,誰又敢打保票一輩子乘船、坐飛機不遭遇風險呢有備才能無患啊!

在我的藏書中,就有一本《生存之道》,屬於《飛行人員知識叢書》中的一本,由空軍航空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陸惠良編寫,1983年6月,由空軍司令部內部出版,專供飛行員閱讀。這本書還是我當飛行員時的讀物,跟著我走南闖北,三十春秋。現在,正好派上了用途。我將該書有關內容摘要選出,介紹給讀者朋友,希望在關鍵時刻,能夠給意外遇險者提供一些具體的幫助和參考。

世界海洋的總麵積為三億六千萬平方公裏,占地球麵積的十分之七。我國海岸線長達一萬八千多公裏,北起鴨綠江口南到北侖河口,沿海島嶼的海岸未算在內,我國領海包括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總麵積為四百七十多萬平方公裏。

在洶湧澎湃的海洋上,對降落在海上的飛行員來說,首先要防止淹溺。在寒冷水域,防止冷水浸泡則是當務之急;在暖和的水域,需要防鯊魚襲擊。如果在救生船或海島上等待營救的時間較長,還需要解決水和食物的問題。

水上漂浮方法

人突然落入海中,如果肺內大量灌進海水可使人很快窒息。另外,海水因鹽度較高,會使血液中的水分滲入肺內,造成肺水腫;在江湖中,因吸入大量淡水使血液很快稀釋幾倍,可使心髒發生心室纖顫。肺水腫和心室纖顫都是危及生命的症狀。由於人腦十分嬌氣,經受不起稍長時間的缺氧。如果淹溺時間稍久,搶救就很難成功。淹溺後3分鍾,搶救成功率為75%;4分鍾,為50%;5分鍾,為25%;10分鍾以上,一般就很難複蘇。

漂浮的方法有四種。一是遊泳,二是防淹術,三是使用救生背心,四是坐在救生船上。毫無疑問,坐在救生船上漂浮是最為理想的,既可以避免在冷水中浸泡,又能較好地休息。此外,救生船在海麵上目標相對來說較大,便於空中尋找。救生船上還可以進行各種通訊聯絡。但救生船萬一丟失或損壞,也可能用前三種辦法漂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