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1 / 3)

“刺史來得不巧,家父去了西嶺,尚未歸來。”

宗瑤有些失望,這已經是他半月來第三次上門求見周庠,前兩次都是屋門緊閉、無功而返。剛才開門的一瞬間,他的心中本升起了一絲希望,可現在又很快化作泡影。

“大人勿急,家父傍晚時分便可回來,請先屋裏歇息等候。”

“這便好!既然博雅先生不在家中,我也不便在宅院久等。正好,我去火井縣尋訪半日,傍晚再來拜會。”說罷便要告辭。

“大人留步。大人與家父共事多年,何必如此見外。屋內已有人在等候家父,此人大人一定認識,不妨一同進來敘敘舊情。”

宗瑤心中疑惑:周庠自打為縣令,便過起了這種半隱居的生活,很少有人知道當年名揚天下協助蜀王平定三川的謀士現在住在這處宅院。又有誰會不辭勞苦到這裏來拜訪周庠呢。他心裏一麵嘀咕,一麵便隨子鳴進了宅院。

繞過影壁,便是一方寬敞的庭院。但見一人年約半百、穿一身藍緞子長袍,正側身坐在庭院當中,悠閑地品茗。光看他的衣著也可知曉,此人絕非尋常百姓人家,若不是達官顯貴斷然穿不起這身精致的綢緞。

那人聽有人走近,許是以為主人回來,興奮地放下茶轉過身來……此時此刻,兩人四目相對,雙雙大吃一驚,半晌誰也沒有說出一句話。

好半天,宗瑤才如夢方醒,又驚又喜地喊道:“阿舅,你可想死宗瑤啦!”眼前這位穿戴顯貴的中年男子不是別人,正是蜀王的內弟周德權。

原來,自打王建默許了宗瑤在邛州大開茶馬互市,那個曾經的蠻荒之地總是捷報頻傳。當地的彝僚從前經常騷擾州縣,一度是邛州最讓人頭疼的問題。大順年間,張琳被王建委任為邛州留後,協助悍將李簡治理邛州。張琳內緊外鬆,一麵修繕城牆加固防禦,另一麵卻對當地異族減免賦稅、廣施恩德。短短幾年,讓這個曾經衝突不斷的州郡終於安穩了下來。四年前,李簡陣亡山南,王宗瑤來到了這裏,在周庠、張虔裕、鄭頊等人的謀劃下,將一個軍事重地變為了商貿之地。王建每年能夠從邛州得到大量的賦稅和軍馬,讓他對王宗瑤有些不安——坐擁邊塞重地,又有如此多的錢財軍馬,倘若生出異心,後果不堪設想。誠然,宗瑤是他的義子,在眾義子之中乃是德才兼備,然而,君王手中握有的權力越大,就越害怕有人生出二心。宗瑤到底在邛州有何動作,他不得而知,便派周德權前來暗查邛州的動靜。

周德權悄然來到臨邛之後,自然不會通會刺史府,他暗自在臨邛住下。

天還沒有放明,一夜寧靜的街道逐漸被晨昏來往行人的腳步聲、馬鈴鐺聲交織的旋律所取代。還在四更天,客棧的廚子便開始張羅著早點,豬肉餡小籠包的香味傳遍整條街道。當周德權起床穿戴整齊時,店門外早已經是車水馬龍、人來人往。順著街道往南望去,兩側的店鋪一家挨著一家:裝飾一新的兩層閣樓、各色高挑的幌子、特色的招牌……店鋪的門臉前,也擺滿了地攤。不時地,一些挑擔的貨郎也穿梭其間。周德權心想,這小小的臨邛雖然遠不及成都繁華,但這一條街市倒是頗有些錦裏的味道。

日頭升起,天漸漸熱了。周德權來這喧鬧的地境走了兩個來回,額頭早已經滲出汗珠。他拍了拍咕咕直叫的肚皮,心裏琢磨著上頭前的酒肆嚐嚐當地的特產,再美美品上幾碗甘釀解解暑——在西川,邛州美酒的名聲絲毫不亞於文君美人和相如才子。

德權快步朝著前麵幌子最大的一家酒店走去。剛走過一處巷子口,猛然帶住了步伐。原來,在巷子口屋簷下的陰涼處,有一個賣扇子的小攤。“真是趕巧了,眼下就差一把祛暑的蒲扇。”德權想著,便扭過身超小攤走去。

攤主一身黝黑,瘦得能看清他肋下的骨條,滿臉的褶子堆砌,若不仔細看定會以為這個老漢早已年逾古稀。老漢見來了買主,忙招呼道:“官爺,您買扇子?”

周德權蹲下來,隨意揀著不同的扇子,不時地搖晃著扇柄扇扇風。他挑了一把大個的蒲葵扇,道:“就要這把了。”

“五,五個錢……”老漢顫巍巍伸出五個手指頭。

德權隨手從懷中取出五個銅子,放在手心上遞給攤主。

老漢猶豫著沒有接,忽然改口道:“三,三個錢……”

德權笑了:“老哥,我又沒講價,五個錢不多,你收著吧。”說著就往攤主手裏塞。

老漢忙擺手:“使不得,使不得!就值三個錢……平常我要價五個錢,別人都是要還價的。您不還價,您可就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