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與美國類似研究的原始數據和相關文獻的比較,中美之間在領導力行為上既存在相同點,也存在差異。兩國間存在的顯著差異主要呈現為兩種類型:1)一些存在於美國的變量在中國沒有發現;2)在兩國同時存在的變量,其表現形式或程度或含義有所不同。
1.比較情境變量
兩國間跨邊界信息共享情境的相似性顯示兩國的信息化領導麵臨著相似的情況和挑戰,而兩國間的差異則表明中美兩國的信息化領導也麵臨一些不同的情境和問題。中美兩國都存在第三章所發現的各類邊界,但在表現程度上有所差異。首先,在跨部門橫向邊界方麵,中美跨邊界信息共享項目麵對相似的情境,橫向協同都相對薄弱。在跨政府層級的縱向邊界上,兩國間卻存在一定差異。中美兩國的政府架構中都存在多個層級,在美國,各個層級表現為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而在中國,則有中央、省、市、縣、鄉五級政府。兩國都存在垂直管理體製和非垂直管理體製。研究發現,中國上下級政府部門間的關係要強於美國,主要在於中國實行的是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權製度,而美國則實行聯邦製。在垂管體係中,中國的上級部門與下屬部門的關係比美國更為緊密,受垂管的地方部門擁有更少的自主權。
在非垂直管理部門中,研究也發現中國中央政府的部委對其地方對口部門擁有比美國更強的影響力。在中國的中央集權體製中,省一級政府直接向中央負責,中央部委在必要時可通過高層領導向省級領導施加壓力,從而影響其地方對口部門。而在美國的聯邦製下,州政府領導並不受聯邦政府認命和直接領導,州政府各部門因而擁有很大的自主權。
中國公私部門間的關係也比美國的要緊密。中國政府對私營公司擁有更多的權力和控製力,雖然中國進行市場經濟改革已有30年,但早年的計劃經濟和全能型政府體製仍留存有一定的慣性。
在人際邊界上,中國的人際關係也比美國更為親密,中國文化中“關係”的含義和範圍遠遠超出了美國文化中“交朋友”和“網絡構建”的含義,體現了中國文化中集體主義和高權力距離的特征。
此外,中美兩國都存在明顯的地理邊界,然而中國的發展水平邊界表現得比美國更為明顯,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地區間在發展水平上差異較大。
研究還發現,在阻礙和促進因素上,兩國間的共性大於差異。最主要的差異為在美國來自立法部門、法院和其他黨派的壓力也對信息共享構成壓力;而在中國的體製中,並未發現來自以上方麵的壓力。
對中美兩國跨邊界信息共享的情境變量的綜合比較發現,雖然美國參與跨邊界信息共享的各個組織自身表現為等級結構,但各個參與組織之間卻呈現明顯的橫向網絡結構,而中國參與跨邊界信息共享的組織之間雖然也表現出了一些橫向網絡結構的特征,卻更多呈現為等級結構,參與共享的各個組織都同處於一個龐大的等級架構之下。因此,本研究將中國跨邊界信息共享的情境描述為“處於一個龐大的等級架構下的等級結構之間的網絡”(a network of hierarchies within a big hierarchy),而把美國的跨邊界信息共享情境稱之為“等級結構間的網絡”(a network of hierarchies),即雖然各參與機構自身仍主要呈現為等級結構,但各參與機構相互之間構成了一個橫向的、扁平的、自我調適的網絡。這一差異可能反映了兩國在“權力距離”這一文化維度上的差別,中國的高權力距離更強調權力的集中和等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