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白框眼鏡和單車(2 / 2)

馬叔叔不會再回武漢已成定局,而我將馬叔叔的單車玩成了二手,勢必要將他買下,這輛單車給了我更多的回憶,我雖然不是它親爹,但它卻是我的親兒子。周邊的朋友早已將他自定義為我的車子,隻是我什麼時候給他打錢的問題。

現在還延續著這樣的習慣:大家好久不見就相約一起騎車,那種在路上的感覺似乎才能夠引起大家的共鳴。騎車成為了一種大家懷念過去的方式,那是一種美好與知足。

冬天臨近過年回家,看到網上帖子的延奇說他想騎車回家,他的家在河南駐馬店,騎車回家最多四天行程。畢竟是第一次騎車去這麼遠的地方,心裏還是會咯噔一下,一邊找著隊友,一邊在那裏和他的家人打著持久戰。後來他在網上一同約到騎車的人突然買火車票回家了,他也不得不打消這樣的念頭。不知怎麼的,事情的結局便為劉學、延奇和我一同去北方騎車,後麵目的地定在了北京。

想出這個主意的時候,距離放寒假還有一個月的時間。

那個時候我們心裏沒底。首先這是第一次去一千公裏之外的地方,其次便是在最冷的冬天時節。仍然記得那個時候大家反對的理由無出其右,皆因為不合時宜。

那段時間我們一邊做著北上騎行的準備,一邊各自又在猶豫和彷徨,除了周邊人的勸阻,自己的心裏也沒多少主意。不管怎樣,還好那個時候堅持了下來,隨著時間一點點的靠近,遇到的阻力也越來越小。

鬧哥因為家裏麵不同意他出去“鬧”隻得做罷,錯過了這一次美妙的結伴同行,是遺憾也是天意!

那個時候我們常常三個人坐在一起商討大事,鬧哥自覺無趣便漸漸疏離,我們都知道他是怕受刺激……

對去北京這件事情已經確定無疑。我們在尋找著一個美妙的借口……大家坐在一起苦思冥想,幾個人的思想火花碰撞想出一個主題:追尋遠去的年味兒。

在網上開始搜索相關內容,這裏有一批專家學者在做積極地倡導保護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諸如傳統節日此類。我們就借著“追尋遠去的年味兒”這一主題大做文章,意在說明我們這次的騎行活動是在通過自己的一己之力來引起大家對傳統節日春節的重視,北京作為全國的文化中心,年味兒自然是最足的,這也為我們去北京找到了較好的借口。

所有的一切順理成章。

我們製作了兩條橫幅:“千裏騎行圓夢北京

提倡保遺延續傳統”和“千裏圓夢追尋遠去的年味兒”與此同時,我親手起草了此次騎行活動的倡議書。現在的我再一次重讀那份倡議書時不免覺得有趣,裏麵的冠冕堂皇連自己都無法相信。居然那時候真的把倡議書印製出來隨身帶著。橫幅除了出發的時候在校門口掛過一次,還有在河南漯河掛過一次外,它們都是被我們綁在了自行車的後麵。現在想來這一切突然覺得有點搞笑外加幼稚,但那又怎樣?這就是青春!我們做了自己認為對的事情!

我負責準備的宣傳工作,曾想聯係之前工作的宣傳部看能否獲得一些宣傳資源,沒想到當那些老師聽到我們這樣的一個計劃時,除了反對沒有一點支持,楊部長說:“我們這裏是宣傳部,江大的發言人,如果你們出了什麼事,我們第一個要被采訪。”聽到這裏我也是死了心。然後我隻得通過**私信各大媒體,以求找尋求援路徑。那段時間的我莫名其妙關注了很多機構的**,甚至連武漢文化局和中共中央團委都有關注。

每天晚上不停地私信,企圖用真誠的態度,溫和的語氣,展示著自己認為完美的方案,但還是沒有得到回應。劉學還說我們找咱們團委書記趙靜要一麵江大的旗子,我說你就別想了,肯定不會給,事實也是這樣。

現在想來我們所得到的支持也僅限於車店的老方所給我們提供的手套,另外給了我們一麵他們店裏的旗子用來做宣傳。

在即將出發的時候我們聯係到了長江商報的記者,他們來學校為我們采稿,寫了一篇不能夠再短的圖片新聞,記者打電話和我講現在報紙的版麵很緊張,所以隻能這樣。我沒說話,也就此作罷。

後來,我們三人一起騎車去了北京,帶著馬叔叔和鬧哥的夢想。

起點中文網www.qidian.com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手機用戶請到m.qidian.com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