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綱(1083—1140),字伯紀,別號梁溪先生、梁溪居士、梁溪病叟。邵武(今屬福建)。南宋愛國名臣。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進士,南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為相,曾力圖革新內政,僅七十七天即遭罷免。多次上疏,陳抗金大計,均未被采納,後抑鬱而死。與趙鼎、李光、胡銓合稱“南宋四名臣”。詞中詠史之作,形象鮮明生動,風格沉雄勁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梁溪詞》等,現存詞五十多首。
趙佶(1082—1135),即宋徽宗,神宗十一子、哲宗弟,宋朝第八位皇帝。號宣和主人、教主道君皇帝、道君太上皇帝。哲宗病死時無子,被立為帝。在位二十五年(1100—1126),窮奢極侈,荒淫無度。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酷愛藝術,擅長書畫。其詞前期多為柔麗綺靡的玩好之作,直至被擄變亂之後,詞具變格,尤見功力,步趨周邦彥後塵。今傳有《宋徽宗詞》。
李清照(1084-約1151),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山東章丘西北)人。南宋著名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幼承家學,早有才名。早期生活優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以詞著名,兼工詩文,並著有詞論。其前期詞多寫悠閑生活,後期多悲歎身世,情調感傷,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後人有《漱玉詞》輯本,存詞約五十首。
呂本中(1084—1145),字居仁,號紫微,世稱東萊先生。壽州(治今安徽鳳台)人。南宋詩人、詞人、道學家。靖康元年(1126)賜進士出身,擢起居舍人兼中書舍人。敢於直諫,因忤秦檜被罷官。詞多為小令,風格新奇清麗,題材範圍偏小,主要寫離愁別恨、風花雪月、村色野景等,南渡流寓江左後亦有思鄉懷國之作。今有趙萬裏輯《紫微詞》,存詞二十七首。
胡世將(1085—1142),字承公。常州晉陵(今江蘇武進)人。徽宗崇寧五年(1106)進士,曆任尚書右司員外朗、兵部侍郎、四川安撫製置使、川陝宣撫使等職,調將出擊,屢挫金兵,並於紹興十一年(1141)收複隴州等地,為保衛西北邊陲立下戰功。詞僅傳一首。
趙鼎(1085—1147),字元鎮,自號得全居士。解州聞喜(今屬山西)人。南宋政治家、詞人。早孤,由母樊氏教之。崇寧五年(1106)進士。官至河南洛陽令。高宗即位,紹興年間幾度為相,後因與秦檜論和議不合,罷相,出知泉州。謫居吉陽軍(今屬海南省三亞)三年,因知秦檜必欲殺己,不食而卒。其詞婉媚,不減“花間詞”,但因身經“靖康之變”,詞中亦不乏傷時念亂之作。有《得全居士詞》一卷,存詞四十五首。
謝克家(?—1134),字任伯。上蔡(今屬河南)人。紹聖四年(1097)中進士。親曆“靖康之變”,於高宗建炎四年(1130)任參知政事。紹興二年(1132)上書彈劾秦檜。詞僅存一首。
蔣興祖女(生卒年及名字不詳),常州宜興(今屬江蘇)人。其父蔣興祖於宋欽宗靖康年間為陽武(今屬河南省原陽)令。能詩詞。金兵南侵時,堅守陽武,率眾抗戰,至死不屈,極為忠烈。其妻、子均死於此,其女被金兵擄走。
向子(1085—1152),字伯恭,自號薌林居士。臨江軍清江(今屬江西)人。南宋詞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蔭補官,曆任京畿轉運副使兼發運副使、江淮發運使等。建炎三年(1129)金兵圍潭州,率軍民堅守八日。紹興中,官至戶部侍郎、知平江府。後因上章反對與金使議和,忤秦檜意,被迫辭職,居新淦薌林。文學創作深受白居易、蘇軾影響,其詞以南渡為界,前期多寫男女離別相思和愛悅之情,風格綺豔、柔婉;後期多傷時憂國之作,境界寬闊,感慨深沉。今存《酒邊詞》二卷,存詞一百七十餘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