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密(1232—約1298),字公謹,號草窗,又號萍洲、蕭齋,晚號四水潛夫、弁陽老人、華不注山人。南宋末年詞人、文學家。祖籍濟南,流寓吳興(今浙江湖州)。曾任義烏令、浙西帥司幕官等職。宋亡,入元不仕,隱居弁山。在詩、詞、書、雜文、畫等方麵均有極高的造詣。其詞遠祖清真、近法薑夔,風格清雅秀潤,詞風與吳文英(號夢窗)齊名,時人並稱“二窗”,為宋末格律詞派的代表作家。有詞集《萍洲漁笛譜》,編有《絕妙好詞》《武林舊事》等。
文天祥(1236-1283),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宋寶祐四年(1256)中狀元後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又有號浮休道人。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民族英雄。以忠烈名傳後世,受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寧死不屈,從容赴義。生平事跡被後世稱許,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獄中作《指南後錄》第三卷、《正氣歌》。
鄧剡(1232—1303),字光薦,又字中甫,號中齋。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南宋末年愛國詩人、詞作家。宋景定三年(1262)進士及第,後隱居不仕。文天祥起兵勤王,卻舉家參加。後家中老幼十二人死於廣東香山兵燹,便毅然跋山涉水,奔赴抗元前線。祥興二年(1279)厓山海戰時,悲憤投海,卻被元兵撈起。與文天祥一起被押送至元都燕京。文天祥英勇就義後,懷著極其悲痛而又崇敬的心情,撰寫了《文信國公墓誌銘》《文丞相傳》等。是廬陵詩派、廬陵詞派的代表作家之一。有《中齋詞》。
王沂孫(?—約1290),字聖與,號碧山,又號中仙,家住玉笥山,亦號玉笥山人。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元兵入會稽,楊璉真珈掘宋帝六陵,沂孫與唐玨、周密等結吟社,賦《樂府補題》,托意蓮、蟬諸物,寄托亡國之慟。元世祖至元(1271—1294)中,一度出為慶元路學正。晚年往來杭州、紹興間。工詞,風格接近周邦彥,含蓄深婉,尤以詠物為工,善於體會物象以寄托感慨。有《花外集》,又名《碧山樂府》,收詞六十餘首。
汪元量(1241—約1317),字大有,號水雲,亦自號水雲子、楚狂、江南倦客。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末詩人、詞人、宮廷琴師。度宗時以善琴供奉宮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臨安失陷,隨三宮入燕。嚐謁文天祥於獄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為道士,獲南歸,次年抵錢塘。以“德祐之變”為界限,其詞可以分為前後兩期。前期詞的主要內容是描述宮廷生活,境界不高,辭采華美;後期詞繼承並發揚了南宋愛國詞的傳統,感情更趨深沉,不事雕琢,言顯意真。有《水雲集》《湖山類稿》。
蔣捷(生卒年不詳),字勝欲,號竹山。常州宜興(今屬江蘇)人。先世為宜興巨族,鹹淳十年(1274)進士。南宋亡,深懷亡國之痛,隱居不仕,人稱“竹山先生”、“櫻桃進士”,其氣節為時人所重。長於詞,“宋末四大家”之一。其詞多抒發故國之思、山河之慟,風格多樣,而以悲涼清俊、蕭寥疏爽為主。尤以造語奇巧之作,在南宋詞壇獨標一格。有《竹山詞》。
張炎(1248—約1320),字叔夏,號玉田,又號樂笑翁。臨安(治今浙江杭州)人。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詞人,宋詞的最後一位重要作者。前半生在貴族家庭中度過,其六世祖為南宋名將張浚。宋亡以後,家道中落,曾北遊燕趙謀官,失意南歸,落拓而終。曾從事詞學研究,著有《詞源》。與薑夔並稱為“薑張”,與宋末著名詞人蔣捷、王沂孫、周密並稱“宋末四大家”。 為詞主張“清空”、“騷雅”,多寫個人哀怨並長於詠物,常以清空之筆,寫淪落之悲,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有《山中白雲詞》,存詞約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