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六十三 烽火台(3 / 3)

關羽率軍進入了襄陽。城中的民眾掃街揚旗,獻上酒食,夾道歡呼:“關將軍來了!關將軍來了!”

就在這喜慶之時,司馬王甫對關羽進言道:“此戰大捷,可喜可賀。但陶醉在勝利之中是危險的。盡管我們打敗了曹軍,但還有吳軍呢。我擔心的是,現在東吳正派大將呂蒙率一支大軍駐紮在陸口。如果他們乘虛從背後攻擊荊州的話,荊州就危險了。”

“此言有理。我擔心的也正是這件事。能否想個辦法,如若陸口一旦發生異動,便可立即得知?”

“那便須在各個重要地點建造烽火台,預先做好進行烽火傳遞的準備。”

“此事就由你來負責,立刻前去督建烽火台。”

“遵命。”王甫拿出設計圖,聽取關羽意見之後,立刻開始付諸實施。

他先返回荊州,招募所需工匠、人夫,視察過地形以後,就開始動工建造烽火台。

烽火台並非僅造在一兩處。為了防備陸口吳軍起兵,從瞭望得到陸口的地方開始,沿江每隔十裏二十裏,就選一座山丘建造瞭望台,每處各派五六十個士兵駐守,日夜輪流進行監視。

第一個瞭望台一旦發覺吳軍有所異動,馬上在山上點起煙火——假如是夜晚就發射信號彈。第二個瞭望台看到後,也按同樣的方法行事。第三、第四、第五、第六……這樣一個接一個傳遞下去,轉瞬之間,荊州城裏就能知道幾百裏外的吳軍異動了。

這種“烽火傳遞”的製度,據說日本是在戰國時代開始使用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川中島之戰時,武田信玄的統兵製度裏就規定:在善光寺平原至甲府之間,遍設烽火台,用來在很短的時間內進行緊急軍情的快速傳遞,以防備越後的上杉謙信連年不斷的進攻。

王甫安排完烽火台工程,回到襄陽向關羽報告說:“工程正在順利進行,請大將軍指定烽火台統領人選。江陵方麵由糜芳、傅士仁兩人負責防守,已經勉為其難。留守荊州的潘濬斷事不公,且風聞其非常貪婪,不可信任。烽火台建成以後,如無得力之人督陣,平時極易流於形式,非常時刻,稍有閃失,難免不會不招致大禍。”

“嗯,督陣之人是很重要啊。”關羽模棱兩可地點了點頭。他顯然認為,既然留守官員和江防守將都是自己親自任命,便不可無端懷疑他們。王甫的話他隻想作為參考,並沒有真的聽進去。

烽火台的建立使關羽免去了後顧之憂,他斷然決定讓在襄陽養精蓄銳的士兵渡過襄江。

對岸的敵人當然已經嚴陣以待,關羽在這段時間裏,除了籌集船隻外,針對渡江時敵人可能的猛烈阻擊也做了充分的準備。

出人意料的是,渡江時船隻一艘艘順利駛過江去,大軍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就在對岸登陸了。

荊州軍一舉渡江成功,恰恰暴露了此時樊城曹軍嚴重的內部矛盾。

曹仁不久前剛撿了一條性命逃回來,現在想起關羽之勇便像驚弓之鳥一般。

早在看見荊州軍馬做渡江準備之時,他便不停地問滿寵:“我等如何是好?”

滿寵一向認為關羽是個強敵,始終主張堅守,當初就曾力勸曹仁不要出兵襄陽,現在他幹脆地對曹仁說:“加固城防,堅守第一。如若出戰,必無勝算。”

哪知城中的另一員大將呂常的想法卻與滿寵完全相反,呂常認為固守城內隻是一種最後手段。兵書上分明寫著用兵的玄機——“敵半渡時即擊”,如果不在敵軍渡江時進行阻截,就等於放棄了最佳戰機。他心中痛惜,與不懂用兵之道的大將共守一城,隻能怪自己武運已盡!

守城諸將爭論不休,討論了一個通宵,待到第二天早晨,岸邊卻已插上了關羽的戰旗。

到了這般地步,呂常依舊堅持出戰,隻聽他大喝一聲:“即便就是我一個人,也要殺出去!”

說罷勇敢地打開城門,率領部下向正在登陸的荊州軍衝了過去。不料呂常的部下一看到威風凜凜的關羽,不覺膽戰心驚,麵對有名的長髯公,竟然不戰而退,撇下呂常,爭先恐後地向城門裏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