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1 / 2)

中國的古典曆史名著,獨愛三國;中國的古代人物,獨愛諸葛亮。諸葛亮的魅力不僅在於他的軍事戰略,還有他的政治才能,更重要的是他的忠誠。雖說“一生唯謹慎”的他也有極其明顯的缺點,但就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字,哪個上級不喜歡?哪個朋友不喜歡,這便是諸葛亮。

我這個人是很懶的,此前都是喜歡看別人寫,自己卻不太願意動筆。看過好幾本穿越到三國的書,可惜都不太喜歡,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主人公太過完美,風流倜儻不說,還頭腦睿智,武功蓋世,這太要命了;二是太不尊重曆史。有的書中將相隔數十年的人硬生生的弄到了一起,雖然穿越本身就是一種神話,但我仍以為最大限度的尊重史實是一位作者應有的操守。基於此,我有了想一本穿越到三國的書的念頭。我的想法是,不能太離譜,必須要有一定合理性。比如,有的主人公把現代的高科技帶到三國去了,有的又太神化了,主人公穿越過去就成了武藝高超的人或者有超能量,這也太不合常理了。

最初我很糾結於按照《三國誌》還是《三國演義》的脈絡去寫。仔細地考慮了好久,畢竟《三國演義》早已深入人心些,盡管大多與史實不符,比如關羽的紅臉、醜陋的黑張飛,借東風、三氣周瑜等等,雖然是小說家言,不過也已為絕大多數讀者接受,所以最終還是決定按照《三國演義》的思路和人物來寫。因為兩者銜接的緣故,有些內容避免不了,如曹操與呂布的下邳之戰,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等等,當然我寫的不會與原著相同,否則就太對不起讀者了。《三國演義》裏麵還有些不清不楚的事件,如諸葛亮明知關羽會因為感激曹操舊日的厚待會放了曹操,卻為何仍讓其鎮守華容道,給出的解釋居然是,“亮夜觀乾象,操賊未合身亡。留這人情,教雲長做了,亦是美事”這樣帶有迷信色彩的解釋,讓人很難接受;又如諸葛亮為何不接受魏延提出的“子午穀奇謀”先取長安,而一定要按部就班地走隴右的平坦大路,也交代得不是很明白,我在寫到這兩處時,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不一定正確,但至少合理。

當然,我在寫這本書時也麵臨著諸多的困惑,主要有二個方麵。一是本人的曆史水平的確不高,對那裏的社會製度、賦稅、經濟等都不熟悉,而我掌握的資料也很有限,所以有錯誤是肯定的。懇請大家批評指正,以作改進。第二個困惑是語言。那個時候人們是怎麼說話的?是如同《三國演義》中半白話半文言的,還是像如今大多古裝劇中說的“假白話”。再一個,全國應該有官話吧,否則天南地北的,說地方方言什麼的彼此都聽不懂啊。我最開始寫時用的是近似《三國演義》的半白話,後來想著現在的讀者大多是年輕人,所以便修改成了近似現代的語氣,當然不會用太過現代的詞語。漢語太過豐富,比如一個“我”字,古人常用自己的名來作謙稱,即是“我”的意思。比如,“備明白了,“亮已知曉”等等,其他的還有吾、俺、在下、鄙人、灑家、某、奴家、妾身……太多太雜,真正用“我”字其實挺少的。我思考了許久,始終拿不定主意,所以各位看的時候會覺得我用得很亂的。

Tip:收藏+分享我的三國我當家,是对网站最大的肯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