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在無錫的崢嶸歲月(2)(1 / 2)

市軍管會和人民政府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組織公安、工商、財稅、金融等部門統一行動,取締銀元非法交易和地下錢莊,收緊銀根,組建專業市場以加強管理。同時發揮國營經濟的威力,大量拋售物資以回籠通貨、平抑物價。這樣,行政措施和經濟手段雙管齊下,經過3個回合的較量,不法商人的投機活動受到致命的打擊,市場物價出現持久穩定的局麵。物價趨於穩定以後,社會經濟又出現新的困難,主要表現為商品滯銷、市場蕭條。工廠商店停歇,勞資糾紛增多。第一次經濟萎縮發生於1950年春,僅3、4兩個月申請報歇的工商戶就有1200多家。次年春,又發生第二次經濟萎縮,情況更嚴重。據對棉紡等7個主要工業的調查,正常開工的廠家僅占1/4,即使在開工的處境也很艱難,如協新毛織廠,靠賣柴油、木材等廠內積存物資維持生產;商業從3月初至4月中旬,申請報歇業的有266戶,擅自停業的達435戶。市委、市政府認真分析了造成經濟萎縮的原因,根據黨的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決定把合理調整工商業作為恢複生產、發展經濟的一個重要內容,及時對工商業進行合理調整。根據蘇南區黨委書記陳丕顯的指示,市委成立財政經濟委員會,由市委書記宮維楨和市長顧風分任正副書記,以加強對調整工商業工作的領導;同時撤銷工廠黨委,分別成立紡織、食品、五金、店員、搬運和手工業、公營企業等5個直屬市委的總支部,以保證黨的政策的貫徹與落實。市委要求各機關的工作麵向生產、深入基層,並製訂出克服困難、維持生產的6項措施。在調整中,著重調整公私關係。金融部門降低利率,增加貸款,在資金上扶持私營工商業;國營貿易部門通過擴大委托加工、訂貨收購,積極扶助私營工業維持生產,適當縮小國營、合作社營商業營業範圍,以擴大私營商業的營業範圍,使一些歇業的商店恢複營業;同時多次組織城鄉物資交流大會,以啟動市場,促進生產。在調整公私關係的同時,也對勞資關係、產銷關係進行合理調整。對工商業的兩次調整,均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第一次調整後,1950年下半年主要工業品的產量,比1949年同期增加3至6成,生絲則全年增產136%,超過解放前任何一年;正當經營的商業普遍有了盈餘,商店歇業的數量已少於開業的數量。第二次調整的效果更為顯著,工商業得到全麵恢複,紡織、繅絲、食品等主要工業均已超過解放前的最高水平,機器等其他工業也有了發展。最顯著的變化是國家資本主義成分在私營經濟中迅速增加,一些主要工業的加工訂貨比例已從1950年的23%增加到72%,其中繅絲業幾乎全部為加工訂貨。

在國民經濟恢複時期開展的各項政治運動,市委嚴格按照黨中央的統一部署,精心組織、加強領導,同時做到把政治運動、變革生產關係和生產建設緊密結合,基本上沒有脫離生產建設這個中心。如郊區的土地改革,其工作步驟就是圍繞恢複生產這個中心來安排的。市委於1949年冬派農村工作隊進駐郊區農村,發動組織農民群眾,建立農民協會,為土地改革作準備。次年春農忙開始後即轉人生產,直到1950年冬和1951年春才先點後麵實行土地改革,在當年春耕大忙前就基本結束。市委在土改運動中采取“小心謹慎,穩步前進”的方針,強調不能耽誤農業生產、不能影響工商業,在農村生產關係急劇變化中,不僅沒有破壞農村生產力,反而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在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和鎮壓反革命運動中,市總工會引導廣大工人群眾將對美帝國主義、對反革命分子的仇恨化為力量,連續開展大規模的愛國生產競賽運動。華昌絲廠工人群眾在勞動競賽中繅出4A級絲和3A級絲各5件,生絲質量突破了曆史最好水平。劉少奇副主席和中共中央辦公廳都發來了賀信。不久,中絲二廠、瑞綸絲廠和市公營絲廠都繅出了4A級絲,將全市的生絲生產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三反”、“五反”運動,是在增產運動的基礎上展開的。無錫的“三反”、“五反”運動,嚴格按照中央的部署,在規定的時間內勝利結束,運動一結束,市委就一再強調“生產建設為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並采取有力的組織措施,成立市委工業部、工廠黨委、市政府國營工業管理處和市工業局,又抽調90餘名幹部去工廠加強領導。在1952年下半年工廠企業中的民主改革和工時改革運動,則更是緊緊圍繞生產這個中心進行的,許多工廠開展了紅旗競賽,推廣先進工作法,加強生產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至年底,全市全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33680億元(舊幣),比1951年增長了20%,是1949年的2.3倍,3年中翻了一番多,為迎接全國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高潮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