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在無錫的崢嶸歲月(1)(1 / 3)

(本文由包厚昌、謝克東聯合署名)

無錫市隸屬於蘇南行政區領導期間,正值我國國民經濟恢複時期,即解放頭3年。這是一個重要的曆史性的轉變時期,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的黨,領導人民群眾在舊中國的廢墟上開始建設新中國、新生活。國民經濟恢複時期3年的工作可以說是偉大的奠基性的工作。

組建班子準備接管無錫

全國解放戰爭經過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的戰略決戰,中國革命已處於勝利的前夜。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國共產黨在西柏坡舉行七屆二中全會。會議集中討論在新形勢下黨的工作重心實行戰略轉移,即從鄉村轉到城市問題。正如毛主席指出的,二中全會可以說是城市工作會議。同年3月初,人民解放軍的百萬雄師開赴長江北岸集結,準備渡江南下,解放全中國。黨中央同時決定調集大批幹部隨軍南下。

根據中央和華東局指示精神,中共華中工委在同年2、3月間,先後發出《關於大量培養江南幹部》、《關於大量提拔培養幹部的決定》等一係列指示,要求各地委及各江南工委做好渡江南進、解放蘇南的準備。各級黨的組織普遍建立副職製,地、縣委配備兩套幹部班子,以適應接管蘇南地區的需要。華中工委責成所屬一地委和六地委抽調幹部組建接管無錫分區(包括無錫、常州、江陰、宜興、金壇和溧陽等地)的班子,並專門成立接管籌備委員會,由吳覺、謝克東、顧風、張誌強、包厚昌、夏岩、莫珊和姚遠等8人組成,吳覺和謝克東分別擔任正、副書記。南下部隊按照接管的6個市縣編成6個大隊,即一個大隊為接管一個地方的一套班子。一地委和六地委按分工各自接管3個市縣。

3月中旬,春寒料峭。華中一、六兩個地委調集的千餘名南下幹部集中在泰州東南張甸一帶農村,開始進行南下前的學習。3月19日,由謝克東作學習動員報告。謝克東在動員時首先傳達了華中工委關於籌建無錫分區的決定,接著宣布學習計劃,要求大家明確形勢與任務,學習黨在新解放區和城市的政策,結合各部門工作製訂接管工作計劃,以便一到達目的地就能順利開展工作。次日,包厚昌用了一整天時間向大家介紹了無錫分區的基本情況,包括無錫、江陰、常州等地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英勇鬥爭的曆史、政治經濟和文化概況、民情特點、敵情特點、我黨的工作基礎和進城後應該注意的問題等等。以後,則由吳覺、謝克東、莫珊、姚遠等人分別作有關形勢與任務、城市工作、土地改革工作、公安工作等專題報告。學習的文件主要有《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關於時局的聲明》、《將革命進行到底》等。另外,也學習了中共中央批轉的陳雲關於接管沈陽的工作報告。沈陽是我黨最早接管的重工業大城市,接管工作進行得井井有條,最主要的經驗是采取了“各按係統,自上而下,原封不動,先接後分”的接管方針。在學習期間,新華社發表了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的有關報告,也被增列為學習的重要內容。我們的幹部多數是農民出身,而且長期在農村工作,現在麵臨革命勝利的新形勢和接管城市的新任務,都感到擔子很重,因而對這次學習十分重視,情緒也十分高漲。大家不顧早春的寒意,認真進行學習、討論、做筆記和抄資料,有的人還全文轉抄了毛主席《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4月1日,由顧風作城市政策學習小結。通過學習,糾正了許多幹部原有的“鄉下獅子鄉下舞”的農村意識,提高了思想認識水平和政策水平,開始適應“黨的工作重心從鄉村轉到城市”這一重大轉變。

4月2日,陳丕顯傳達華東局指示和華中工委決定。考慮到蘇南是新解放區,情況複雜,要求華中工委集中力量接管蘇南,建立蘇南區,下設鎮江、常州、蘇州和鬆江等4個分區;又鑒於無錫工業比較發達,為管理好工業城市,無錫單獨建市,直屬蘇南區。這樣,決定原定接管無錫分區的南下幹部就一分為二,從一地委抽調的幹部(約500餘人)全部去無錫;而從六地委抽調的幹部則去常州分區。謝克東在作第二階段學習動員時,向全體幹部宣布了上述決定,要求各個接管部門立即製訂出具體計劃,隨時準備出發南下。4月13日,劉季平、謝克東和顧風等3人聯名發出第一號通知,傳達華中工委、華東軍區司令部政治部和華中行政辦事處聯合通知精神:立即籌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無錫市軍事管製委員會,管文蔚任主任(管未到職前由劉季平代理);指定錢敏、謝克東負責籌建中共無錫市委;指定顧風、包厚昌負責籌建無錫市政府。為便於集中領導和統一行動,通知又決定以市軍管會為主體,各個接管工作部門分別按軍管會本部、市委、市政府、財經部、文教部、公安部、郵電交通部及學校等8個係統歸口組成8個大隊,除第一大隊為軍管會領導機關外,其餘7個大隊均暫為軍管會的下一級領導機關,待進入無錫順利接管後,再逐漸將應屬蘇南區或無錫市所管轄的各個機構回歸原建製,即“先接後分”。同時,自上而下建立黨、團組織。以大隊為單位組建黨、團支部,2至3個支部組成分總支,整個接管係統建立黨、團總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