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華中工委的決定,錢敏、謝克東分別擔任無錫市委正、副書記,顧風、包厚昌分別擔任市人民政府正、副市長。由於錢敏未到職,籌建市委、市政府幹部班子的工作主要由謝克東主持。配好幹部班子後,包厚昌即去靖江孤山,與駐在那裏的第三野戰軍十兵團二十九軍軍部相配合,研究過江後行動方案,以後則隨軍部過江。堅持在江南從事秘密鬥爭的中共地下組織送來了有關無錫的政治、經濟等情況的詳細資料,為各個接管部門製訂接管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依據。4月15日,劉季平作渡江前的臨戰動員報告,要求在兩天內解決思想問題,完成行動準備。莫珊代表黨組織發言,嚴肅宣布對擅自離職回家不歸人員的處理決定。南下幹部全部實行軍事化管理,一律穿軍裝和帶佩章。各大隊支部增設民運委員,負責檢查群眾紀律。軍管會負責人宣布了行軍紀律和入城紀律,強調要牢記陳毅司令員的教導,在人城以後做到“眼不花,心不亂,嘴不饞,手不癢”。準備接管無錫市的全體南下幹部於4月18日奉命離開張甸,移師靖江,在長江北岸集結待命,準備渡江。在泰州張甸整整一個月的集訓,從思想上、組織上為接管無錫市作好了充分的準備。要回顧無錫市在解放後頭3年的工作,不能不首先提及這一點,因為這是3年工作能順利開展的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
以生產建設為中心工作
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指出:我們從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就首先要重視生產事業的恢複和發展。隻有將城市的生產恢複和發展起來,將消費城市變為生產城市,人民政權才能鞏固。城市中其他工作,都應圍繞著生產建設這個中心並為這個中心工作服務。
黨中央的這個指導方針在無錫市始終得到了認真的貫徹。
1949年4月23日夜,無錫解放。盡管當時麵臨著艱巨的肅清殘餘敵特,建立與鞏固革命秩序的任務,無錫市軍管會、市委和市人民政府,還是把很大的注意力放在恢複和發展生產方麵。軍事代表一進入接管單位,便立即動員職工迅速複工複業。原國民黨政府農林部所屬無錫農具實驗製造廠,是全市最大的重工業工廠,市軍管會在公開辦公的第二天,便派軍事代表到廠接管。軍事代表進廠後,首先召開全廠職工大會,宣布接管命令,並明確要求全廠職工一律暫按原職原薪堅守原崗位,迅速恢複生產。“三原”政策的實行,不僅使該廠的生產係統、技術係統得以完整保持,又避免了因人心動蕩而影響生產的恢複。市人民政府也及時撥款50萬元作為工廠恢複生產費用(不久又貸款500萬元),原已離廠的職工紛紛回廠,至5月3日即全麵恢複生產,當月產量就比解放前的平均月產量增加50%。蘇南地區最大的碾米廠無錫機米廠也是原國民黨官僚資本企業,當軍事代表4月28日進廠接管時,發現該廠早在1948年年底就已停工。就是這家已停工4個月的工廠,在接管後的第4天即全麵開工。在接管財稅金融機構時,也充分考慮了有利於恢複生產這個因素。如對原國民黨政府財政部無錫國稅局和無錫縣稅捐稽征處的接管,兩處共接收舊人員181名,基本上全部留用(部分分配在無錫縣工作),在這個基礎上立即成立無錫市稅務局。當市稅務局暫按舊稅率正式開征第一筆稅收時,無錫解放才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