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采取了積極扶持的方針,幫助其恢複和維持生產。市軍管會在派出軍事代表接管原國民黨官僚資本企業的同時,又派出特派員進駐大中型私營工廠,宣傳黨的“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政策。無錫解放剛一周,市軍管會和人民政府便召開民族工業資本家代表座談會,公開闡明黨的工商業政策,商談恢複與維持生產的具體措施,鼓勵資本家增強信心,克服困難,積極經營。為切實解決原料和燃料困難,由國營蘇南建中貿易總公司出麵,以原料(棉花、棉紗)來換取私營紡織廠的產成品(棉紗、棉布),人民政府同時發放大量貸款幫助工廠解決資金困難。在人民政府的鼓勵下,申新、振新、慶豐等私營工廠紛紛派員去蘇北、淮南等地采購原料和燃料,以維持和發展生產。
為解決勞資糾紛,促使勞資雙方共同努力恢複和發展生產,市軍管會在無錫剛解放幾天就成立了工資研究委員會,由軍事代表和勞資各方代表參加,妥善解決工資問題。市人民政府於5月初即成立市勞動局,副市長包厚昌兼任局長,仲裁解決勞資糾紛。市勞動局成立才幾天,就成功地解決了私營機器、鐵工和翻砂業工廠的勞資糾紛,在包厚昌副市長主持下,三業工人和資方代表在市人民政府簽訂了全市機器、鐵工和翻砂業工廠全部複工協議。這是無錫解放後第一個全行業性的複工協議。
同年6月下旬,市委召開第一次擴大會議。會議對照黨的七屆二中全會規定的城市工作方針,認真總結了解放後兩個月的工作情況,會議強調,市委工作的基本方針仍然是“發動群眾大力恢複生產”,恢複生產的中心環節是開展增產節約和打破敵人封鎖。
解放初,蘇南地區登記在冊的絲廠共98家,其中93家在無錫(市區64家),由於戰爭和敵人封鎖,市場萎縮,各廠存絲積壓,原料缺乏,遲遲不得複工。為了幫助絲廠恢複生產,國營蘇南絲繭專業公司一方麵收購各廠存絲以周轉資金,一方麵委托42家絲廠租用225家繭行,代購春繭達12萬擔,人民政府補貼白米13萬餘石。
同時市勞動局和市總工會積極做好絲廠工人的思想工作,工人群眾自願減薪協助資方渡過難關。通過勞資協商,簽訂了《無錫市絲廠業勞資集體協議》,全市絲廠於9月底前相繼複工。國營中蠶蘇南分公司實行“以絲易繭”、“加工代繅”、“代購包銷”政策,扶持私營絲廠維持生產。同時,也使大部分私營絲廠從複工第一天起,就被納入國家資本主義的中級形式,生產力得到較快發展。次年春,無錫生絲便衝破敵人的經濟封鎖,進入國際市場。1951年初,人民政府又向絲廠業貸款217億元(舊幣),進行繅絲機械改革和技術培訓,使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的解放。到1952年年底時,全市生絲年產值和年產量均比1949年增長5倍以上。市委第一次擴大會議提出的“大力恢複生產”的方針,得到了全市各界人民群眾的擁護。從1949年8月至1950年6月召開的3次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都將“大力恢複生產”作為全市人民的中心任務列入大會決議,可見這一方針的深入人心、深得人心。
無錫市在恢複生產的過程中,經曆了3次物價大波動和2次經濟萎縮。市軍管會和人民政府采取果斷措施,嚴厲打擊投機倒把和及時調整工商業,確保了生產建設的順利、健康發展。3次物價大波動分別出現於1949年6、7月間、11月前後及1950年1、2月間。這3次物價大波動,主要是由於不法投機商人囤積居奇、套購物資以謀取暴利而造成的,嚴重破壞了經濟生活的正常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