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在無錫的崢嶸歲月(3)(1 / 2)

無錫的做法立即遭到華東局的嚴肅批評。華東局指出:“黨在城市必須堅定地發動和依靠工人階級……但目前左是主要危險。”又指出:無錫的錯誤是“一開始就以左的精神去影響群眾,采取片麵照顧工人局部和暫時利益的觀點,提出過左的口號,……主觀片麵地作過高的決定,完全忽視工廠的具體條件和高額工資對全局的影響……這樣做法,一方麵增加資本家對我的疑懼;另一方麵又使我處於不利地位……致陷入完全的被動與兩難”。華東局領導又立即趕到無錫,召開市軍管會、市委和市政府領導幹部會議,統一幹部思想,並與工人代表通宵對話,用不能“殺雞取蛋”等道理對工人代表進行說服教育。以後,又與紡織業工商界人士談話,闡明黨的工商業政策。在華東局和蘇南區黨委的直接指示與具體幫助下,這一偏差得到了及時的糾正。市委認真總結了經驗教訓,並舉一反三地糾正了在工人工作中存在的經驗主義、農民意識、尾巴主義及關門主義等種種偏差,明確提出“今後工人工作的方針,一定要服從黨的總方針。即‘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公私兼顧,勞資兩利’。這是我們一切工作的總目標”。

工資問題上的教訓,也使各級領導幹部認識到,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不是一般的依靠,工人階級已經成為領導階級,必須依靠工人階級正確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工人階級在政治上的成熟程度及文化水平的高低,是關係到人民政權能否鞏固、生產建設能否恢複和發展的大問題。而解放初期,無錫工人隊伍的文化水平是很低的,在政治上也亟待提高。因此,市委和市總工會注意在提高工人階級隊伍的政治素質和文化素質兩個方麵,采取有效辦法,做了大量工作。

在國營工廠,通過實行工廠民主改革,改變工人社會地位,糾正工人與職員的對立情緒,促進職工內部的團結;通過開展生產競賽運動,改變勞動紀律鬆弛的狀況,端正勞動態度,樹立主人翁思想;通過建立工廠民主管理委員會,依靠工人和職員民主管理工廠。如無錫農具廠剛接收時,機構臃腫,非生產人員超過工人半數,工資發不出,生產上不去,工人與職員關係緊張。通過民主改革,精簡了機構,工人職員團結一致搞生產,月產25馬力柴油機從原來的2台增加到5台,迅速扭虧為盈。

在私營工廠,通過廢除“搜身製”,實行工時改革,提高工人的政治地位,引導工人正確處理勞資關係,以維持生產的實際行動來促進勞資合作;通過召開勞資協商會議、貫徹有關勞資關係法規條例,使勞資關係正常化,妥善解決勞資兩利問題;依靠工人群眾監督資本家的不法行為,恢複、維持生產。有一家布廠,資方借口虧損,暗中抽逃資金、轉移原料,企圖停工關廠。工人群眾多次要求資方複工,資方避在上海拒不到廠。在工會支持下,工人、職員自動組織生產維持委員會,實行代織,第一批代織就有盈餘。在事實的教育下,資方返廠複工。

在全市,通過發展基層工會、行業工會,把工人階級組織起來,壯大工人階級隊伍。解放後僅半年時間就建立基層工會209個,有會員6萬餘人,占全市工人總數的70%左右。無論是在恢複發展生產過程中,還是在各項政治運動中,工會組織總是一馬當先,成為全社會的主力軍。市總工會和各基層工會通過開辦市工人幹部學校及廠(店)工人業餘學校,進行工運史、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和社會發展史教育,提高工人的政治素質。各級黨組織在各項政治運動及恢複生產中,十分注意發現、培養工人積極分子,發展黨、團員和選拔幹部,通過開辦掃盲班、文化學校和各種技術培訓班,組織工人學習文化和技術,提高工人隊伍的文化素質和技術水平。

通過一係列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工人群眾的政治素質和技術文化水平迅速提高。據統計,無錫剛解放時全市僅有工人黨員96名,至1952年年底時已有2117名,已占全市黨員總數的50%左右。在生產建設中湧現出一大批勞動模範和先進生產小組,同時又成長出一批優秀的工人幹部,僅在1952年一年內,全市就從工人中選拔脫產幹部773人,其中有181人擔任了科長以上職務。

在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階級的前提下,市軍管會、市委和市人民政府還十分注意團結大多數,以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或將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促進生產的迅速恢複和發展。

無錫解放後,入民解放軍野戰部隊繼續南下,追殲逃竄之敵。

隨野戰軍先行到達無錫的包厚昌副市長,決定將維持地方治安的任務交給原無錫縣人民公私社團聯合會控製下的工商自衛團,直到蘇南軍區警備部隊進駐無錫以後,才於5月2日解除工商自衛團的武裝。在解放後的接管中更充分體現了團結大多數的政策。

對原國民黨政府機關公務人員實行“一律包下來”、“三個人的飯,五個人吃,房屋擠著住”的政策,除劣跡昭著的反動分子外,一般均予留用,妥善安置;對原國民黨官僚資本企業中的職員,實行“原職、原薪、原崗位”的政策,繼續發揮他們的一技之長,為順利接管與恢複生產創造條件。在將官僚資本企業改造成國營企業以後,市委明確宣布國營工廠職員是腦力勞動者,是工廠生產過程中不可少的部分。這就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在解放後所接管的80個單位中原有舊人員有一半以上被留用,另有1/3的舊人員或送進各種學校學習培訓,或協助轉業就業,或資助還鄉生產。在接管中實行的團結大多數的方針,在全社會產生了較好的政治影響,有利於穩定人心、安定秩序和恢複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