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在神聖羅馬等國的斡旋之下,大明和蘇聯人的停戰協議,以大明割讓唐努烏梁海予蘇聯,承認西域三省獨立,建立西域社.會主義皿煮共和國而告終——嘛,其實後麵一條與前一條並無本質上的區別,反正過不了幾年,這個所謂的社.會主義共和國就會以公投的形勢加入蘇維埃聯盟。
而沒有了北方的壓力,得以把大量主力南調之後,凱申公最終也無力在浙江阻擋皇帝的大軍,在百萬雄師過大江的龐大攻勢之下,凱申公不得不默默退出大陸,退縮到海外支持自己的勢力那裏以圖後勢。在周饒艦隊的援助之下,他成功取得了沒有多少陸軍駐防的TW島作為自己反攻大陸的前進根據地,並且把自己的行轅安置在了這裏。而大明太平洋艦隊卻因為勃艮第海軍軍演的緣故,沒有辦法回國參與內戰——當然,這也可能隻是艦隊司令的一個托詞,皇帝的名聲好像在一夜之間就臭了,臭到海軍並不願意再服從皇帝的命令。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因為凱申公並沒有像媒體預言的那樣迅速敗亡,內戰雖然看起來是皇帝處於巨大的優勢,但結局依舊不甚明朗——因為皇帝與蘇聯簽訂的“賣國條約”,讓皇帝幾十年積攢下來的明君形象毀於一旦,常公得以抓住這個空子,大肆宣揚自己“絕對不會出讓一寸華夏土地”,獲得了輿論上的優勢,不光是江南各省,漢十八省許多不滿的青年紛紛下海投奔了常公。
可以說常公暫時取得了所謂的大義。這個時候皇帝的禦用宣傳部門宣稱凱申公其實是共諜,反而沒有幾個人信,大家都在私底下議論紛紛,雖然凱申公在任上搞經濟搞得並不怎麼好,但目前這一切絕對都是皇帝的錯。
地方長官甚至開始對偷渡出海的有誌青年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用鐵腕手法鎮壓的也不是沒有,但沒過幾天這些忠於皇帝的布政使就會被有誌青年們用人體炸彈炸成灰——青年們以無比高漲的愛國熱情,高呼著“安拉胡阿克巴”……啊,不,是高呼著“還我西域,嚴懲****!”,以肉身之軀與忠於皇帝的大臣們同歸於盡,而這些死去的大臣們不僅沒法像幹掉他們的愛國青年一樣得到輿論的同情,甚至有人被同族拒絕他們落葉歸根葬在祖墳。在這樣的壓力之下,地方官吏們對有誌青年投奔凱申公的行為基本上都做出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決定。
另外,叛軍的元首也不再是常公了,消失多日的朱鎔合突然崩了出來,宣稱自己已經不再承認自己那皇帝父親的合法地位,並且接受常公的邀約,擔任靖難軍的“天下兵馬大元帥”,扛起拯救華夏的旗幟,這樣一來,靖難軍便有了一個合理合法的朱家人擔任領袖,叛軍的士氣更加的高漲……嘛,果然不出我所料,這個我們曾經搜查過好久的朱家小夥子真在常公那裏,看來他內心裏還是想要那個金鑾殿上的皇位,無論以前做人多麼低調,但看見這樣好的機會,還是忍不住蹦了出來啊。
朱家人果然都是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為了皇位還真是什麼事都做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