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華廈文明的發展(1)(3 / 3)

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起專製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從而結束了戰國時期那種諸侯割據稱雄、長期兼並戰爭的局麵。我國秦朝以前的曆史,也就到此結束。

二、上古先秦曆史紀事

關於“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

和“神農氏”的傳說在進入階級社會之前,我國各族人民都經曆過一段漫長的原始社會階段。那時沒有文字,當時社會情景無法記載下來,隻靠人們一代一代地口耳相傳。“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就是曆史傳說時期的一些代表人物。現代考古科學證明,隻要剔去後人加上的一些神秘色彩,還其本來麵目,這些代表人物及其事跡,基本上是能反映我國原始社會某些曆史階段的經濟生活狀況的。

相傳“有巢氏”構木為巢”,反映了我們的祖先曾經艱苦經營住所的情況。早期的原始人類,用自己製造的粗糙石器,在那遮天蔽日的森林裏和鳥獸逼人的原野上,用群體的力量,獵取各種野獸和掘取植物根莖或果實,以維持自己簡樸艱苦的生活。為要在這種環境中能夠生存,開始,他們至少部分地保持著在樹上居住的習慣,這是“構木為巢”的最初意義。後來,也許同時,人們利用天然洞穴,或者在山邊岩下挖掘洞穴居住,這樣,就能防禦風雨寒熱和毒蛇猛獸的侵襲,有了比較固定的藏身之地了。我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在北京周口店的遺址,就是個洞穴的住址,這是整個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居住情況。

此後的一個長時期中,人們大概還在地麵搭些窩棚之類的住所。在新石器時代,隨著生產工具的進步,農業、漁獵:畜牧等經濟的發展,氏族公社繁榮、發展,人們日益“安居樂業”,於是逐漸學會構木築土,建造半地穴式的圓形、方形小屋和長方形大屋,後來便進一步發展為純粹地麵建築,結構也日益複雜適用,成為後世房屋宮室的雛型。這也可以說是廣義的“構木為巢”。所以,“構木為巢”可以說是概括了原始社會各階段的人類居住狀況。

“燧(suì遂)人氏”是由“鑽木取火”而得名的。最早的原始人類不知熟食,把獵取到的飛禽走獸和采集到的果實根莖,分著生吃,存在一段所謂“茹毛飲血”的時代。後來,人們經過長期反複觀察,看到雷電或火山爆發所引起的森林大火,不但可以取暖,嚇跑野獸,而且發現被火烤熟了的獸肉吃起來香噴可口,又容易消化。於是,人們開始學會用火,起初隻會利用和保存自然火,經過多少年月的生活實踐,人們又發現了燧石加工或者久鑽一塊堅硬的木頭,往往生熱冒煙迸出火光,從此就學會了“鑽木取火”或其他的人工取火方法。我國境內有些少數民族解放前還使用燧石打擊、鑽竹、鑽木等等取火方法,在少數民族遠古墓葬、遺址中,也發現有木片上鑽孔燒灼的遺物,都是例證。我國的“北京人”、“河套人”、“山頂洞人”和“小南海文化”等遺址中都出現灰燼堆積層,說明人類用火的時代很早,從“河套人”、“山頂洞人”等用火遺址來看可能就在這個時期內已學會了人工取火。

自從有了火,特別是人工取火,人類生活發生了一次巨大的飛躍。火的廣泛使用,使人們擴大了狩獵對象和食物的範圍,增強了防禦能力,人的軀體有了新的發展,腦量有了增加,從“猿人”進到“古人”階段,更進到“新人”階段,社會也就由原始人群進到初期的氏族公社。所以,難怪人們要大書特書,專門樹立一位人工取火的代表,以標明這一巨大的進步。

“伏羲(xì西)氏”又稱“庖犧氏”,是由“養犧牲以供庖廚”而得名的;相傳他還教人結網捕獸捕魚,馴養牲畜;又說他“教民嫁娶”。這個傳說,首先反映的是原始畜牧業的發生。這時,石器製作水平提高,比以前更精致合用,有的稱為細石器,並且用截、磨、鑽、挖等技巧製作骨器和裝飾品,用骨針縫製衣服。獵獲物增多,就學會馴養野獸,形成了原始的畜牧業。這個階段在各民族間情況不同,一般是在新石器時代出現,農業和畜牧業相結合,有的民族就一直在發展畜牧業。漢畫象石上,把伏羲畫成人身獸尾,這和曆史傳說中,伏羲是一個以獸類為圖騰標誌的部落首領,從而表明原始畜牧業的出現是不無關係的。

又傳說伏羲氏仰望天空,俯察地麵,畫八卦,刻文字,代替“結繩紀事”等等,這是說當時人們已經知道在木頭、石片、骨片上刻劃符號,幫助記憶。在這個階段的文化遺址中出現了在骨片上刻有符號的痕跡。後代的文字可能就是從這裏逐漸發生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