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從十三歲起,接受西方資產階級教育,學到了一些自然科學知識,也接觸到西方的一些社會政治學說,但在中日甲午戰爭以前,孫中山還不是一個革命民主派。
中日戰爭爆發的那一年(1894年)的夏天,孫中山不惜長途跋涉,從廣東來到天津,上書李鴻章,並要求麵見李鴻章陳說政見,為李鴻章所拒絕。上書失敗後,孫中山遊曆了北京等地,所見都是一片腐敗沒落的景象。那時,中日甲午戰爭已經爆發,中國軍隊在前方吃了敗仗,而腐朽的清朝統治者卻在大肆揮霍浪費,準備慶祝慈禧六十大壽。活生生的事實教育了孫中山,使他認識到中國隻有革命才有出路。枝枝節節的改良是根本不行的。從此,孫中山放棄了“醫人”的職業,改而從事“醫國”的革命活動。
1894年9月,孫中山從上海去檀香山。那時,檀香山有很多華僑(據統計1896年以前有華僑二萬人以上),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是貧苦的勞動者,在國內不堪壓迫和剝削,遠涉重洋來到檀香山,用勤勞的雙手謀生,對當地的經濟開發起了積極的作用。大多數華僑,經濟上受剝削,政治上受歧視,他們多麼渴望有一個富強的祖國啊。經過孫中山的積極宣傳,逐漸有一些人傾向革命。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興中會”,最初參加的有二十多人,以後增加到一百二十多人。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
1895年初,孫中山從檀香山到達香港,2月,成立香港興中會。在會員秘密誓詞中,孫中山提出了“驅逐韃虜(指滿族統治者),恢複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口號。決心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這是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的第一個綱領。
那時,日本已占領了遼東大片地方,並派兵在山東登陸,威海衛的中國北洋海軍艦隊全部損失,京津危急。廣大群眾對清朝政府的腐朽無能、投降賣國極其憤怒。孫中山認為機不可失,決定於10月26日(舊曆九月九日)在廣州舉行武裝起義。為了積極準備起義,孫中山親自到廣州設立機關,聯絡會黨和清軍,其他人員也在孫中山的領導下作了很多準備工作。但到了原定起義的這一天,香港興中會規定派來的起義人員沒有到達,第二天,清政府方麵得到叛徒的密報,陸皓東等被捕,10月28日,香港方麵派來的起義人員二百多人到達廣州,剛一下船即被守候在碼頭的清軍捕去四十多人。籌備了半年多的武裝起義,還沒有發動就失敗了,陸皓東等數十人被殺害,孫中山經澳門逃往香港。清政府懸賞捉拿孫中山,香港英國當局下令把他驅逐出境,孫中山被迫逃亡日本,以後又到歐美各國,在留學生和華僑中進行宣傳和組織工作。
1900年6月,義和團運動發展到京、津地區,帝國主義各國紛紛調兵侵入中國,各種矛盾猛烈激化,孫中山認為是進行武裝起義的好時機,於是決定派鄭士良聯絡會黨,在廣東惠州舉行起義,並派史堅如進入廣州籌備響應,孫中山親自負責接濟餉械,並決定革命軍東進至廈門時,從台灣渡海至軍中指揮。10月初,鄭士良率會黨六百人在惠州三洲田山寨起義,8日,起義軍夜襲清軍獲得小勝,接著又大敗清軍於佛子坳,生擒清軍副將(比總兵低一級的高級軍官)以下數十人,17日再敗清軍,繳獲洋槍六百多支,俘獲敵軍數百人,群眾紛紛參加,21日起義軍轉戰至三多祝時,隊伍已發展到二萬多人。起義軍在無後方供應的情況下,急需軍火接濟,就在這緊要的時刻,日本帝國主義者竟禁止向革命軍供應武器,並禁止革命黨人在台灣活動。孫中山困守台灣,毫無辦法,隻好派人告訴鄭士良,讓鄭士良等自己決定去向。起義軍聽到這個消息,大為泄氣,鄭士良等解散隊伍,帶著部分人員撤退至香港。
進入廣州的史堅如,屢謀響應惠州起義不成,最後被捕犧牲。
從成立興中會開始,孫中山就把武裝奪取政權作為革命的首要任務,這是很可珍貴的思想。雖然兩次武裝起義都失敗了,但孫中山並沒有灰心,更加積極地在歐美、日本等地華僑和留學生中進行工作,積聚革命力量,準備著進行新的鬥爭。
中國同盟會的建立與性質
中國同盟會(簡稱同盟會)是孫中山建立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的建立,是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二十世紀初,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和民族資產階級獨立登上政治舞台的產物。從1873年到1894,年民族資本的總額不過兩千萬元,從1895年到1904年民族資本的發展超過了甲午戰爭前的二十年,資本總額增加到三千三百多萬元。隨著民族資本的初步發展,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革命活動,日益活躍起來。他們組成了許多革命的小團體,分散於國內外。其中影響較大的有興中會、華興會和光複會。興中會是孫中山於1894年(光緒二十年)在檀香山創立的革命組織,曾在廣州和惠州組織起義,發生了不小的影響。華興會是黃興、陳天華、宋教仁等於1904年(光緒三十年)在長沙建立的,聯絡湖南會黨,活動於湖南、湖北一帶。光複會是蔡元培、章炳麟、陶成章等於1904年在上海組織的,活動於江蘇、浙江一帶。這些革命小團體,各自分散活動,行動互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