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7月(光緒三十一年六月),孫中山從歐洲抵達日本。在全國革命日趨高漲的形勢下,孫中山感到各革命小團體的分散活動,不利於革命鬥爭的開展,有必要把它們統一起來,彙集成一股巨大的革命力量。孫中山親自向華興會的領導人說明“互相聯絡”,共同進行鬥爭的重要性。7月30日,在東京召開第一次各革命團體聯合會,會上決定建立中國同盟會。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東京召開成立大會,推孫中山為總理,並通過了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隨後,同盟會總部又編製了一套《革命方略》,製定了施政綱要、對外政策和各地武裝起義的具體政策方針。同盟會有著比較完整的政治綱領和領導機構,它是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組織,因而具有著近代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性質和規模,它的成立,標誌著我國近代民主革命運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但是同盟會的成員比較複雜。它包括有小資產階級(中小商人、留學生)、資產階級、工人和農民(主要是會黨中的成員)、華僑,以及地主階級中的反清分子。他們是在推翻清朝統治這一共同要求的基礎上聯合起來的,雖然暫時都表示承認同盟會的綱領,但超出推翻清朝統治這一點以外,彼此在政治思想上便產生了分歧。因此同盟會畢竟是一個從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革命派、資產階級自由派到地主階級反清派的鬆懈的聯盟。
同盟會成立後,創立了《民報》作為機關刊物,宣傳自己的政治綱領,同改良派進行了激烈的論戰。在國內各地也建立了組織,聯絡會黨與新軍,發動過多次武裝起義,一直到發動辛亥革命,用武裝力量推翻了清朝封建專製主義的反動統治。
“三民主義”的主要內容
三民主義是我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卓越的先行者孫中山提出的。早在興中會的創建時期,孫中山就提出了“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綱領,到了1904年(光緒三十年)前後,他又把這個綱領豐富和發展為“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四句口號。1905年同盟會成立時,接受了這四句口號作為自己的綱領。孫中山把這個綱領稱為三民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
孫中山倡導民族主義,是為了進行反對滿族貴族反動統治的民族革命。“驅除韃虜”並不是要驅逐滿族人民,而是要推翻以滿族貴族為最高統治者的清政府,革帝國主義走狗清朝政府的命,這是當時全國廣大人民的要求。孫中山是一位真誠的愛國者,但是由於他所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他的“民族主義”,缺乏鮮明的反對帝國主義的內容,這是一個很大的弱點。
孫中山倡導民權主義,目的在於進行推翻“君主專製政體”,建立“民主立憲政體”的政治革命。孫中山認為,中國幾千年來的君主專製政體都“不是平等自由的”,都是”國民所不堪受的”,所以,隻有民族革命還不行,必須同時進行政治革命,才能實現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理想。按照孫中山的想法,到了那個時候,凡國民都是平等的,都有參政權,議會由民選議員組成,總統由國民公選,製訂中華民國憲法,人人共守,“敢有帝製自為者,天下共擊之!”要求推翻君主專製製度,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這在當時的政治思想中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是當時許多先進的人們為之浴血奮戰的革命目標。
孫中山倡導民生主義,是因為看到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貧富懸殊和社會革命的興起,天真地以為隻要“平均地權”,就可以使中國避免重蹈歐美的覆轍,預防將來發生社會主義革命。按照他的想法,所謂“平均地權”並非要從根本上觸動封建的土地製度,“奪富民之田為已有”,而隻是由國家核實地價,原價仍歸原主,革命後因社會進步所增加的地價,將通過征收地價稅的方法收歸國有。孫中山以為這樣便可防止革命以後的貧富分化,這隻是孫中山的善良願望,實際上這種作法正是為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因為這隻能限製地主對土地價格的壟斷,使土地更適合於工商業的發展而已。
上麵介紹的,是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即舊三民主義。舊三民主義是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行動綱領,是團結當時一切反對清朝統治、反對外國侵略的人們為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而奮鬥的旗幟。毛主席曾經說過,“舊三民主義在舊時期內是革命的,它反映了舊時期的曆史特點”。辛亥革命就是在這個綱領的指導下爆發的。但是辛亥革命並沒有實現民主革命的目的。它的失敗表明:在帝國主義時代,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道路在中國是行不通的。1924年,孫中山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對三民主義重新作了解釋,獲得了新的曆史特點;民族主義以反對帝國主義為主要內容;民權主義主張民權“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義在平均地權和節製資本之外,還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張。這樣,舊三民主義就發展成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義。這表明孫中山當時已開始放棄舊的民主革命的綱領,而接受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新的民主革命的綱領。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是孫中山的“豐功偉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