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毛澤東鄧小平關於行政決策過程的思想(上)(2 / 3)

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相結合,充分體現在鄧小平製定決策的求真務實方麵。行政決策要求務實,這是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也是鄧小平行政決策思想的重要內容。鄧小平進行決策的時候,既不放棄追求的目標,又將行政決策放在現實的基礎之上,充分體現了其求真務實的風格。鄧小平在從事一切活動,對任何問題進行思考和行政決策的過程中,將事實當成行政決策的基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堅持從事實中獲得行政決策的依據,從實際中檢驗行政決策和修正、完善行政決策,他反複強調,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來製定各方麵工作的政策”,“總之,製定一切政策,要從實際出發”。隻有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客觀決定主觀,堅持主客觀的一致性,才能從根本上保證一切行政決策的科學正確性。行政決策的成功與否,“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夠理論聯係實際,是否善於總結經驗,針對客觀現實,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一切從實際出發”。正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原則,使鄧小平在直接拍板和參與許多重大行政決策時,既能尊重客觀規律,又勇於突破抽象僵化的教條,提出了一係列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行政決策戰略思想。

5.1.2“三個有利於”:行政決策製定的重要原則

行政決策製定思想的正確與否,實施後的效果如何,不能口頭爭論,也不能靠某種權威來評判,而隻能通過決策執行的實際效果來評價,隻能通過決策製定的實踐來檢驗。鄧小平十分強調決策實踐的作用,他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是檢驗路線方針政策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實踐是社會的、曆史的實踐,以實踐作為檢驗行政決策製定是否正確的標準時,某時某地的具體實踐並不能成為可靠的衡量標準,而應從當時的具體環境中去把握。行政決策製定實踐應該遵循“三個有利於”的政策標準,即“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了達到“三個有利於”的決策製定標準或目標,體現“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本質,鄧小平把人民利益、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共同富裕作為其決策製定思想的基本原則。

(1)人民利益原則。鄧小平論述和製定黨的現行政策和具體的行政決策時,反複強調要製定符合人民利益的路線、方針、政策。一切為了人民的利益,是中國共產黨製定政策的根本目的,這是由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和指導思想決定的。“中國共產黨黨員的含義或任務,如果用概括的語言來說,隻有兩句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以人民的利益為最高準繩。”抗日戰爭時期,他就一再強調:“凡是能夠保護人民利益的事,應努力赴之;凡是招致敵人摧殘人民的事,都應謹慎從事。”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階段,他又深情地說:“我們要想一想,我們給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們一定要根據現在的有利條件加速發展生產力,使人們的物質生活好一些,使人們的文化、精神麵貌好一些。”他總是習慣於用人民是否得到利益,人民是否高興,人民是否滿意,人民是否擁護,人民是否讚成,人民是否答應,人民是否安心等作為他決策的最高準則。眾所周知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的推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若幹措施的落實等,就充分體現了鄧小平行政決策製定思想的人民利益原則。

(2)效率優先原則。把效率放在優先的地位,就是發揮生產要素供給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自由參與市場競爭,從而突出個人努力與個人收益之間的正相關函數關係。原有分配製度中的平均主義,“大鍋飯”、“鐵飯碗”、“幹不幹,幹多少,一個樣”,實際上是獎懶罰勤、獎劣罰優、打擊先進、鼓勵落後,從而嚴重挫傷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這樣會導致效率缺損、生產力水平徘徊不前,進而敗壞社會風氣、危害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鄧小平根據中國國情和經濟發展規律,提出了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政策主張。這種政策主張是生產力規律的揭示,是事物發展規律的反映,是按勞分配原則的結果,是效率原則在資源配置中發揮作用的必然結果。鄧小平認為,“這是一個大政策,一個能夠影響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政策”。

(3)兼顧公平原則。社會公平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也是鄧小平決策製定思想的價值訴求。鄧小平認為公平是社會主義的一大基本價值目標,沒有一個公平的製度和規則,社會發展難以真正地持續向前。同時,他認為公平與效率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製定政策隻有兼顧社會公平,才是人民所期望的結果。1985年8月,他在會見外國客人時指出,經濟改革“如果導致兩極分化,改革就算失敗了”。他強調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決策製定追求高速發展的同時,不能以造成兩極分化、犧牲社會公平為代價。為此,進一步采取“先富”起來的個人和地區通過個人所得稅、財政轉移支付等政策逐步支持和幫助“後富”的個人和地區,從而體現社會再分配當中的公平原則。

(4)共同富裕原則。共同富裕是在中國具體國情下鄧小平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出的政策目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策理論同當代中國政策實踐的結合。鄧小平說:“社會主義的特點不是窮,而是富,但這種富是人民的共同富裕。”把共同富裕看作行政決策製定的基本原則,正是考慮了中國的國情,集中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鄧小平在1990年12月的一次說話中指出:“共同富裕,我們從改革的開始就講,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為中心的問題。”他還說:“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同的特點就是共同富裕,不搞兩極分化。”他又反複強調共同富裕並不是所謂的要求“吃大鍋飯”、“同時富裕”、“同步富裕”,如“我們的分配政策,既要有利於善於經營的企業和誠實勞動的個人先富起來,合理拉開收入差別,又要防止貧富懸殊,堅持共同富裕的方向……”鄧小平同時指出:“農村,城市,都要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勤勞致富是正當的。”鄧小平在批判“四人幫”的一係列講話上強調說:“我們的政治路線是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四人幫提出寧要貧窮的社會主義,不要富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如果老是窮的,它就站不住。”他把共同富裕看做是一個重要的政策問題,強調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