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統籌兼顧:行政決策係統化的方法
馬克思主義認為,事物是普遍聯係和永恒發展的。任何一個組織都是在一定目標下形成的一個整體動態係統,係統與其外部環境之間,係統與構成它的各子係統之間,係統內各子係統之間,都處在不可分離的一體化狀態之中,因而管理者進行決策時,不能孤立地隻顧一點,不及其餘,相反,必須從各種相關因素的辯證統一的關係出發,係統思考。
毛澤東鄧小平十分重視係統方法的運用。毛澤東說:“統籌兼顧、各得其所。這是我們曆來的方針。在延安的時候,就采取這個方針。”後來,他再次強調:“這是一個戰略方針。”其目的是“調動一切積極因素”。1957年,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及《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中,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進一步闡釋了統籌兼顧這個方針。毛澤東說:“我們作計劃,辦事,想問題,都要從我國有六億人口出發。”“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並且盡可能地將消極因素轉變為積極因素,為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偉大事業服務。”
鄧小平在決策中也自覺地係統思維,重視統籌兼顧。他多次強調,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是前所未有的宏偉事業,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軍事、外交以及社會的各個領域,貫穿從中央到地方、從工廠到農村、從單位到個人各個層麵,這些領域和層麵相互聯係又相互製約,相互作用又相互影響,構成了極為龐大而複雜的社會係統工程。要順利地推進這個工程,不僅要把握各部分、各要素、各層次與係統整體的關係,正確處理全局和局部的關係,而且還要認真分析和把握各部分、各要素、各層次之間的關係,使它們形成合力,協調發展。他指出:“為了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任務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種任務之間又有相互依存的關係……不能顧此失彼。”要全麵推進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麵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毛澤東鄧小平係統化的決策方法主要體現在對各種決策因素間的統籌兼顧上,在他們的決策中,特別是重大決策中我們都能看到他們對以下因素的關注:一是中央和地方關係;二是近期和遠期的關係;三是統籌工農、城鄉和軍民關係;四是統籌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關係。
6.3.1堅持大局優先的原則,正確處理全局與局部的關係
毛澤東、鄧小平認為,看問題、作決策首先要從整體和全局出發,正確地處理全局和局部的關係。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總是作為整體存在的,整體大於部分之和,因此整體利益高於局部利益。這是因為:其一,部分依賴整體而存在,部分隻有在整體中才能發揮作用,脫離了整體,部分就失去了意義。其二,整體功能大於各部分功能之和。事物作為整體存在並發揮作用時,不僅僅是各要素功能的簡單相加,而且是各要素功能的加倍增長,並產生各組成要素所沒有的新的功能;其三,整體具有統帥功能,協調各部分正常運轉。當要素與要素、局部與局部的關係發生抵觸或對抗時,整體能夠協調其關係,根據整體和全局利益加以調整,使之和諧運轉。正因為如此,我們想問題、辦事情、作決策時,必須首先從全局出發。
毛澤東十分重視用係統思維方法來做決策。毛澤東指出:“因為懂了全局性的東西,就更會使用局部性的東西,因為局部性的東西是隸屬於全局性的東西的。說戰略勝利取決於戰術勝利的這種意見是錯誤的,因為這種意見沒有看見戰爭的勝敗主要和首要的問題,是對於全局和各階段的關照得好或關照得不好,如果全局和各階段的關照有了重要的缺點或錯誤,那個戰爭一定要失敗。”抗日戰爭結束後,毛澤東根據國際國內形勢,對我黨的發展戰略作了係統分析,提出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重大決策。這一科學決策,不但分析了“向南防禦”,撤離南方八塊根據地這一方麵,而且把它與“向北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並且對這一決策與國際環境之間的相互聯係和作用加以統合考慮。實踐證明,這一科學決策對戰局發展產生了全局性的重大影響。新中國成立後,在探索處理革命和建設的諸多新課題的過程中,毛澤東用係統思維進行行政決策的思想有了更加豐富的內涵。毛澤東經常要求“各級領導對自己所領導的工作要有一盤棋思想,從全麵出發,統籌兼顧,不能隻顧一頭”。在《論十大關係》中,毛澤東構想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的重大決策,是他運用係統思維方法的直接表現。
和毛澤東一樣,鄧小平也深知正確處理整體和局部關係的重要性,並自覺地堅持全局優先的原則。1947年,為了整個戰局朝有利於我軍方麵的變化,劉鄧大軍毅然克服各種困難,千裏躍進大別山,獨自脫離根據地進行鬥爭。新中國成立以後,他在《地方財政工作要有全局觀念》的講話中,明確地闡述了地方經濟工作一定“要以中央、全體、集中統一作主導。……因為地方是在中央領導下的地方,局部是在全體中的局部,因地製宜是在集中統一下的因地製宜,如果兩者之間發生矛盾,地方應服從中央,局部應服從全體,因地製宜應服從集中統一。不如此,就會發生地方主義、本位主義和山頭主義”。1977年,他在中央軍委全體會議上,又強調了顧全大局的問題。他指出:“要提倡顧全大局。有些事從局部看可行,從大局看不可行;有些事從局部看不可行,從大局看可行。歸根到底要顧全大局。”在他看來,局部服從全局,自覺維護大局,是共產黨員的必備品質,也是領導決策的基本要求。沒有全局觀念的領導者,是不稱職的領導者。
鄧小平指出,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照顧大局,服從大局尤為重要。因為我們國家的地方大,人口多,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民族差異、地區差異、曆史和文化傳統的差異很大,情況十分複雜,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任何決策都不可能同時給每個地方、每個行業、每個人帶來同等利益,各種矛盾和利益衝突不可避免,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整體和部分、集體與個人的矛盾也會經常發生。怎麼辦?那就要求各級領導和全國人民樹立全局意識,為了顧全大局,自覺地犧牲局部或個人的利益。這對於一些局部或個人來說,在一段時期是不利的,但從長期看,對於所有局部也是個大局。那時沿海也要服從這個大局。因為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裏,經濟要同步發展是不可能的,讓有條件的地方先發展起來,然後帶動和幫助條件相對較差的地方發展,是發展經濟的捷徑。因此,在一定時期政策向某些地區傾斜,另一些地區作出暫時犧牲是必然的。這就要求各個地區的領導和群眾要有全局觀念,要顧全大局。如果各搞各的,搞地方保護主義,不服從大局,不僅會損害全局利益,局部的利益也不可能實現。對此,鄧小平作了深刻分析:“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暫時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或者叫做小局服從大局,小道理服從大道理。”提倡和實行這些原則,絕不是說可以不注意個人利益,不注意局部利益,不注意暫時利益,而是因為在社會主義製度之下,歸根結底,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是統一的,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是統一的,暫時利益和長遠利益是統一的。我們必須按照統籌兼顧的原則來調節各種利益的相互關係。如果相反,違反集體利益而追求個人利益,違反整體利益而追求局部利益,違反長遠的利益而追求短期利益,則是不可取的。他說:“全體和局部缺一不可,全體是由局部組成的,如果隻有全體,沒有局部,則全體也就不成其為全體了。”因此,一方麵要強調局部服從大局,另一方麵又要強調全局照顧局部。他明確指出:“在中央工作的同誌要經常照顧局部和地方,要因地製宜,注意到地方工作有什麼困難。”“凡是地方提出的困難問題,隻要是可能解決的,應熱心幫助解決,如果不能解決的,也要講清道理。”隻有這樣,才能協調好中央和地方的關係,既保證了大局,又照顧到局部。
6.3.2在維護中央的權威的前提下,充分調動地方積極性
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問題是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問題。“處理好中央和地方的關係,這對於我們這樣的大國大黨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從係統論的角度來看就是係統和子係統的關係問題,正確地處理係統和子係統的關係問題有利於係統效能的最大化。毛澤東、鄧小平自覺地運用係統思維成功地解決了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問題。
首先,毛澤東和鄧小平都強調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在他們看來維護中央的統一領導是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保證,毛澤東指出:“為了建設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必須有中央的強有力的統一領導,必須有全國的統一計劃和統一紀律,破壞這種必要的統一,是不允許的。”鄧小平認為“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會涉及全局與局部的關係,中央與地方的關係,集中統一與因地製宜的關係。大道理與小道理的關係必須弄清楚。……如果把局部、地方、因地製宜做主導,那就要犯原則錯誤。一定要以中央、全體、集中統一做主導”。鄧小平進一步指出加強中央統一領導,維護中央權威是改革開放順利開展的需要。鄧小平指出:“中央要有權威。改革要成功,就必須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我們要定一個方針,就是要在中央統一領導下深化改革。”這是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要求。從經濟基礎上講,不僅在傳統的計劃經濟的體製下有必要通過中央政府對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統籌安排、統一調配,即使在現階段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中央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和對其他各項社會發展的統籌規劃,對國家的總體發展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上層建築來講,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滿足全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從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總體發展上充分顯示出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也必須堅持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因此,鄧小平指出:“中央必須保證某些集中”,“宏觀管理要體現在中央說話能夠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