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喚醒求知欲,提升男孩的學習能力(2)(2 / 3)

媽媽讓他想想劉翔,他的壓力和劉翔的壓力相比又算得了什麼呢?聽了媽媽的話,姚洋調整了心態,坦然地進入考場,發揮了自己的水平。

媽媽要讓男孩相信自己的知識複習,不斷地給男孩激勵,讓男孩把壓力變成自己的動力,淡然地看待考試,避免怯場,因為怯場會導致男孩的心智活動受阻,使得男孩的水平和能力得不到正常發揮,從而影響考試成績。

建議二:讓男孩把握考試的基本技巧

媽媽要教給男孩基本的技巧。比如開始做考試題前,應該仔細閱讀提示,這樣男孩就不會遺漏重要的信息;做題前應該把每道題仔細地讀兩遍,以防題中一個不起眼的詞就會改變題目的意思,因此也會改變答案。

對於多項選擇題,男孩讀問題時就要考慮可能的答案,然後尋找答案。其中,有一些絕對的詞的答案,如總是、從來沒有、完全沒有,常常是錯誤的答案;一些限定的詞的答案,如有時、經常、幾乎不、通常等,一般是正確的答案。

策略地應試,首先做自己有把握的題目,不確定的題目做個標記,如果時間充足再回頭攻克把握不準的。

這些技巧是適用於各門功課的通用技巧,隻有把握並把這些技巧靈活地運用到考試中,才能保證男孩取得好成績。

建議三:讓男孩重視審題

男孩在做題之前,首先要審題。審題是保證做好題的關鍵。

媽媽要教育男孩把握好題目的要求,做好審題。告訴男孩不要害怕審題浪費時間,審題準確了其實就是為考試節省了時間。

審題時,要讓男孩多看幾遍原題,盡量做到有目的性和針對性,盡量發現題目中隱含的條件。

同時要消除自己的思維定式,避免看到熟悉的麵孔就按自己以前的思維來解題。這樣會讓男孩不小心掉進出題者的“陷阱”,而是要細心發現題眼,做到用新思路看待老題目或是類似題目。

建議四:教給男孩合理分配答題時間

現在的考試一般都量大題多,越來越多的男孩抱怨不是不會做,而是沒有時間做完。其實是因為男孩沒有合理安排考試時間,而這也是男孩得不到高分的主要原因。

浩軒是個會考試的男孩,每次考試都在班裏數一數二的。這與他懂得科學地分配考試時間有很大關係。

媽媽經常教育他,在考試時要先瀏覽一下試卷,然後做好時間分配方案。對簡單的題目少花時間但是一定要拿到分,對很難的題目也要花費較少的時間,對於難度中等分值較高的題目,盡量多用點的時間。最後留出檢查試卷的時間。

浩軒掌握了這個技巧,因此考試成績總是很不錯。

考試時間是有限的,想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要答的題目,如何分配有限的時間就成為很重要的一個問題了。這也是相同的水平會考出不同成績的原因。

會安排考試時間的男孩,一般會取得比較理想的成績。

為了在考場上從容不迫地分配時間,媽媽要在男孩平時的練習中,有意識地鍛煉男孩把時間分配好,在進行有針對性訓練中積累經驗,掌握奪取高分的製高點。

建議五:做好充分的知識準備和身體準備

要想在考場上取得高分,做好充分的知識儲備和身體準備都是關鍵。

男孩隻有把所學的知識掌握得很牢固了,才不會對考試產生畏懼的心理,才能從容應對考試,玩轉考場。

同時,男孩在考試期間精力、體力都比平時消耗量大,媽媽要做好男孩的後勤工作,讓男孩以健康的體魄和足夠的知識麵對考試。

巧妙引導,讓逃學的男孩重返課堂

【家教現場】

趙東剛開學就逃了兩次學。

上學期,他的期末成績考砸了,這也影響了他的學習興趣。每次他總愛和媽媽抱怨“學校裏沒有自由啊”“學校的飯菜真難吃”等。媽媽專門到學校去谘詢了一下,老師卻反映:他在學校表現很好。

第一次,媽媽出差剛回來,就發現他沒上學。奶奶管不了他,爸爸又上班去了,就讓他休息了一天。

媽媽知道後,恨不得把他趕出家門,他卻說:“我最討厭上學了,都是你逼我去的。”媽媽便問他:“老師說你表現很好,你為什麼還討厭上學。”

趙東直接回答:“沒自由啊。”媽媽無語。

一個星期後,趙東發燒了,沒去上學,他高興壞了。第二天,他燒退了,可是還賴在家不去上學。

媽媽看著男孩堅決的表情,感到很苦惱。

【案例剖析】

逃學是男孩的不良行為,多發生在小學階段,是一個讓家長苦惱的普遍問題。此時,男孩年紀尚幼,媽媽不能打,也不能講大道理,隻能巧妙地引導男孩愛上上學。

男孩逃學有複雜的心理機製。一般性格內向、自我中心傾向強、自卑感強的男孩,在成績考砸了、受到老師批評了、遇到同學非難時,容易逃學。

男孩的逃學一般伴隨著厭學情緒,先有了厭學情緒,繼而伴隨逃學行為。

調查顯示,逃學流失生的犯罪率比在校生高15.6倍。男孩逃學後流向社會,導致了低齡犯罪率上升,影響了社會治安。

所以,逃學是男孩的不良行為,需要媽媽及社會的高度關注。

男孩出現厭學情緒時,媽媽就要警惕了,不要漠視男孩的抱怨,要幫男孩找原因,注重培養男孩的學習興趣,不要讓男孩誤入歧途。

【專家給媽媽的建議】

建議一:不給男孩增加額外的學習負擔

媽媽“望子成龍”,對男孩要求過高,每天課程排得滿滿的,外語、電腦、數學、鋼琴,等等。男孩完全喪失了自主和自由,這種超強的壓力讓男孩喘不過氣,於是對學習產生消極對抗情緒,並漸漸地從厭學發展成逃學。

童年是快樂的,媽媽的“高壓”把男孩“壓”向學校,最終“壓”向社會。男孩逃學與媽媽的高期望值關係很大,媽媽要改變自己的教育觀,及時給男孩減“壓”。

建議二:不把“分數”看做男孩的命根兒

學校講升學率,把高分的男孩當“寶”看,“分數”也成了男孩的命根兒。男孩生活在崇拜分數的環境裏,容易因“低分”而產生挫敗感,進而厭學、逃學。

李繼龍的成績很差,每次都是倒數第一。馬上要開學了,學校要分快慢班,李繼龍被分到了慢班。

老師對他很不好,時常在課堂上嘲諷他。李繼龍討厭上學,開始逃學了。他喜歡去網吧上網,老師發現後,對他的批判更厲害。班主任要求他退學,說他會影響班級的升學率。

李繼龍其實很聰明,隻是“分數”壓得他抬不起頭。

李繼龍的成績差,媽媽也覺得在鄰裏間抬不起頭。李繼龍為此很痛苦,很想早日離開學校,脫離苦海。

學校和家庭都看重“分數”,必然導致大多數的低分生感到挫敗。高分的人總是少數,這就讓男孩感到壓力大、痛苦多,逃學也就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