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由受難者到闖入者——新世紀十年來海外華人作家的曆史記憶與跨文化想象(1)(1 / 2)

在寫這篇東西的時候,正是美國華爾街遊行持續了兩周的時候,適逢中國國慶長假。歐洲幾個發達國家的銀行信用紛紛下調,國際股市持續下跌,希臘債務危機持續困擾歐盟和西方世界,作為西方老大的美國也同樣遭受百年來最嚴峻的失業考驗。疲軟、低迷的西方世界進入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最低穀,與看上去堅挺、蓬勃的中國剛好形成反差。曆史是真正的大手筆。這一現象正成為人們,包括海外華人作家無法忽略的曆史大勢。雖然判定世界格局走勢這樣的巨大話題在海外華人作家的筆下不會有直接的回應,但是,曆史大趨勢所引發的日常思考和個體感受已經露出端倪。在嚴歌苓《吳川是個黃女孩》、袁勁梅《羅坎村》、哈金《牛仔炸雞進城來》、陳謙《殘雪》、陳河《女孩和三文魚》、陳九《挫指柔》等多部小說中都有微妙的表達。

一、篇目選擇

本書的15部中短篇小說是從2001年1月以來至2010年12月,在國內公開發行的文學期刊上發表的大量作品中選出來的。海外華人作家在國內發表作品的陣地相當大,《收獲》《人民文學》《中國作家》《鍾山》《十月》《青年文學》《北京文學》《上海文學》《小說月報》(原創版)《小說界》《長城》等主要刊物均在他們的選擇範圍。其中,《上海文學》《小說界》《十月》《青年文學》《人民文學》等先後發過海外華人作家或留學生文學的專號或專欄。《小說界》有持續很長時間的“海外華人作家作品”和“留學生文學”專欄,嚴力、陳謙、哈金是他們的重要作家。《人民文學》2009年12月號的規模和陣容最為龐大,一次性推出了陳謙《望斷南飛雁》、袁勁梅《老康的哲學》、張惠雯《空中圖書館》、陳河《沙撈越戰事》(長篇)、林菁《紐約故事》五部作品。老牌文學刊物《收獲》是近十年海外華人作家走向大陸文壇的橋頭堡,發表作品近20篇。對於一份每期隻有兩三個中篇、每年隻有六期的刊物來說,這需要相當的魄力和眼光。張翎在此發表了《陪讀新娘》《塵世》《羊》《向北方》等中篇,王瑞芸發表了《畫家與狗》《姑父》,還有陳謙《特雷莎的流氓犯》,陳河《女孩和三文魚》,哈南《北海道》,嚴歌苓《灰舞鞋》,虹影《鶴止步》。旅居新加坡的七零後作家張惠雯雖然一直平靜,但《收獲》和《青年文學》兩大刊物都對她青睞有加,從2006年到2008年,《收獲》發表張惠雯長、中、短篇五部。《青年文學》2009年9期發表過“留學主題文學”的專欄,推出了張惠雯的《完美的生活》、楊曼舒《讀她》兩部長篇。張惠雯在《青年文學》先後發表了短篇《極速列車》(2007年2期),《愛情的五個瞬間》(2008年9期),中篇《聚會》(2010年4期),中篇《歌》和《墓室與焰火》同時發表在2010年7期。《上海文學》似乎更偏愛嚴歌苓和虹影。嚴歌苓在此發表了《奇才》《白麻雀》《拖鞋大隊》《愛犬顆勒》《吳川是個黃女孩》等作品。虹影發表了《利口福酒樓》《同步高潮》《瓶子的故事》《用一個G的字節》等小說。《鍾山》也推出過蘇煒、張翎、陳謙、飛花、君達、餘曦、秋塵、施雨等作家的小說,重點推出了旅美作家白林的三部小說,但影響不大。影響較大的當屬蘇煒的兩部作品《米調》(中篇)和《迷穀》(長篇),後來李陀和蘇煒還有一個對話《新的可能性:想象力、浪漫主義、遊戲性及其他》,對國內的小說創作進行了“嚴厲”的反思。《米調》(近8萬字)由於篇幅過長,無法入選。另一個海外華人作家發表作品的陣地是福建的《台港文學選刊》,該刊推出的作品大都是短篇,影響力上稍遜於前述期刊,但也向我們打開了一扇眺望海外華人小說的窗口。《北京文學》原創版(精彩閱讀)和選刊版《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也發表或選發過嚴歌苓、張翎、哈金、陳九、餘澤民等多位海外華人的作品。

鑒於近年來國內文學期刊和作家普遍重中篇輕短篇,從這些期刊選優秀短篇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本書中的絕大多數短篇都選自《台港文學選刊》。我在此發現了近年來走紅的華人作家哈金的幾部新作。描寫全球化時代中國打工仔在美國餐館打工生活的《牛仔炸雞進城來》是一篇視野獨特的小說,描述了跨文化視野中的中國人和美國人的形象。哈金能夠用日常生活的元素,不動聲色地製造強烈的喜劇效果和戲劇衝突,並表達深刻的中西文化衝突/融合的複雜主題,是全球化時代文學想象中的一道獨特風景。哈金原名金雪飛,1985年赴美,以英文寫作成名,長篇小說《等待》獲1999年美國國家圖書獎、2000年美國筆會/福克納基金會所頒發的“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他是唯一以一本書獲此兩項獎的作家。2008年哈金在國內發表了《呼喚偉大的中國小說》一文,曾經引起文壇的轟動。“偉大的中國小說”有兩個要點:一,它是一種文學烏托邦,是不可能達到的理想狀態;二,它超越了民族國家的界限,傾向於一種華人作家的大概念。也就是說,哈金不放棄文化上的民族認同,而且認為文化的認同高於政治的認同。這一文化立場在華人作家中無疑具有相當的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