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期的運動能力因入而異,有的寶寶10個月左右就會開始走路,有的寶寶才剛開始學會爬行。溫順、不喜歡活動的寶寶或體重較重的寶寶通常比較慢。
這段時期,充分地讓他爬行比學習站立走路要好。寶寶有了力量後,會從腹部爬行進展到匍匐爬行,由匍匐爬行進展到抓住高一點的東西爬行,一步一步慢慢地增加速度及爬行方式。利用爬行鍛煉了腕力、肩力、腹肌、背肌後再開始走路的寶寶,比較不會跌倒,就算跌倒也會用手撐住身體。另外,爬行也能促進手指的發育。爬行時五根指頭為了要支撐身體重童需要張開,手指接觸地麵時,指頭的小動作會刺激腦部,促進智能發展。讓寶寶自然地學會站立、走路,絕對不可操之過急。
1歲左右的嬰兒,體格發展已經很穩健了,體重約為出生時的3倍,身高約為15倍。在運動能力方麵,他能自己抓著東西走路,而且走得很好,握著他的手領他前進,他的腳會向前移動,手放開時,也可以自己站立2、3秒鍾。
寶寶從爬行及坐著的姿勢中,慢慢學習站立、半蹲及走路時該如何平衡身體,最後終於學會用兩腳走路。
指尖愈來愈靈活
這段時期之前的寶寶,原來隻能用手指和手掌抓東西,現在也能用拇指和食指拿東西。吃飯時,他們喜歡自己拿湯匙、杯子並喜歡自己進食。雖然動作還沒有很熟練,不妨讓他自己練習,這樣不但可以促進運動能力,對智能的發展也有益。
出生後到周歲,此時期的身體活動成為兒童身心發穿的重要組成部分,孩於的生長發育的顯著標誌是基本動作和語言的發生與發展。
應該準備一些輔助用具,如顏色鮮豔的球,發響玩具。大人還應對寶寶給予適時地適當的幫助,如7個月時,寶寶俯臥時可在寶寶麵前裏一色鮮豔的玩具,使寶寶抓握但又抓不到,此時寶寶腹部及大提前側尚未抬起,寶寶兩臂前推本意是使身體向前位移,結果反使身體後退,大人應適時地用手抵住寶寶雙足,勿使後退,有時還幫助寶寶抬起腹部,使寶寶屈髖屈膝,逐漸發生手路麻行,更要多使寶寶有練習手縢爬行的機會,在寶寶期手膝爬行是個很重要的動作。另外,走也是很重要很關鍵的動作,當寶寶已經能扶著室內家具或扶著推車行走時,應在大人的鼓勵和保護下獨立地行走,成人應認識到爬和走在寶寶動作發展中占很重要的地位。目時他常會用手抓東西吃,大人對這種行為不必太在意,就讓他養成自己吃飯的習慣吧!
這個時期的寶寶會打開抽屜或容器的蓋子,拿出裏麵的東西來玩,對生活上的各種用具相當關心,經常會動手去拿。
心智方麵的本領這段時期的寶寶,什麼事都想做做看,當知道自己的力量傲不細,便想法子要求媽媽幫他做。他用“啊啊”的聲音來表示,媽媽不在身邊時會設法呼喚。這種行動是建立在信賴關係上,他知道媽媽會滿足自己的要求。這段時期,咿咿呀呀是傳達意思的一種手段,當咿呀之語有了很大的進步時,就是開始說話的前挺。
寶寶這段時期的自語已經很接近我們所說的語言了。他們往往反複說如“嗯嗯”的同音話,語言和實際生活逐漸結合起來。
嬰兒過了11個月後,語教言的理解能力開始增加,對周圍經常使用的東西即使不會說,也能理解大人的意思。當媽媽說:“給我”時,他會將東西遞過來,問他“爸爸在哪裏”,就算沒有要他指出他也會看向爸爸所在的方向。
拿圖書給他看,隻要是知道的東西他會,“啊一啊一”地發出音,或用手指並一直盯著看。有些嬰兒6經會模仿大人口氣,一些容易發音的話,如將“汪、汪”說成“汪”、“好吃”說成“吃”等。
大人對他們說話,也逐漸有了某種程度的了解,叫他的名字他會回頭,父親或母親揮手說“拜拜”時,他會做出模仿的動作。
這時他們也有了記憶力、預測力和期待力,玩躲貓貓遊戲時母親還沒說“哇”之前,他們也會先說“哇”了。他們會記得好玩的遊戲,有時會拿著玩具等東西到母親跟前,要求母親跟他說。
這段時期,玩一來一往的語言遊戲,可以促進嬰兒社會方麵參與能力。愈是能和母親快樂地玩在一起的嬰兒,社會方麵的參與能力愈強,也愈容易建立語言的學習基礎。好奇心旺盛,熱衷探索。
對周圍的環境和事物發生好奇心及探索心,這跟人際關係發展一樣重要。學會爬行的寶寶會愈來愈興致勃勃地四處爬動探索。他們到處爬行,看到東西就摸,拿起東西就想敲打、玩耍,放在嘴裏嚐嚐看。
在大人眼中,這些動作完全沒有意義,但寶寶就這樣一點一滴地增加自己的知識。隻要沒有危險,不要禁止他,讓他觸摸沒關係。如果他們的行為會帶來危險,一定要用嚴厲的口氣告訴他,“危險喔!”“會痛喔!”“燙燙!”。從母親的表情及口氣中,寶寶會知道哪件事是不該做的。
一周歲寶寶的發展水平評估大動作
坐得很穩
手足爬行獨走幾步精細動作用蠟筆在紙上塗玩把硬皮書打開合上打開包積木的紙用食指指向自己無需要的東西言語會叫“爸爸、媽媽"(有所指)說2-3個字聽名稱指動物圖片及拿玩具各3種索物時知道給說莫名其妙的話認識能力搭積木1-2塊會蓋瓶蓋拉單繩取物會指身體2-3個部社交行為。
穿衣服能配合模仿手或臉的動作與表情如拍手、再見、閉眼喜歡尋找藏著的玩具對親人表示依戀。
1周歲嬰兒教育階段培訓
“典型的”1歲孩子的發展水平,是指1歲孩子發展的平均水平,就像我們在每個月裏所描述的寶寶一樣。在發展的任何方麵與這位典型的寶寶一模一樣的孩子,幾乎是不存在的你的寶寶可能在某一方麵不如這位典型的寶寶,而在另一方麵卻遠遠超過他,還有一些方麵卻很“典型”。這正是入的發展的特殊性。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展時間表。研究兒童的成長規律,把握教育的契機,促進他每一步的成長。尤其是伴隨著他的各種能力的增長,使他產生了對你依戀和信賴,對周圍世界積極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以及適應環境與改變環境的基本能力和信心!而這些正是他未來發展的堅實基礎。
要多逗孩子
嬰兒大聲哭鬧,實在搞不清到底是為什麼,他又不會說雙話,弄得大人很為難。在這種時候,媽媽就要耐心地安慰孩子,哄哄:你說什麼呀,到底怎麼啦,等等。當然,孩子是不會回答脅你的,但是也許會因此而不再啼哭,或瞪大眼睛看著你,這樣義反複多次,既可以加強母子間情誼,又可以意外地解決一些難題。
經常逗逗孩子,對著孩子講講話,無論是對將來的母子關係,還是培養孩子豐富的情感,都是很重要的。而且,經常逗逗孩子,還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情緒、心情,可使育兒工作越教來越有趣。
在嬰兒的小床上懸掛一個小鈴鐺
嬰兒出生一周後,就能聽到聲音了,此時他對聲音非常敏感。他喜歡聽小鈴鐺、撥浪鼓等發出的聲音。母親哄他睡覺時哼的催眠曲可能是他生平第一次體驗的音樂,輕柔的催眠曲帶給他安全、溫暖的感覺,他在這聲音中安靜地入睡。
保護寶寶的好奇心
英國的兒童教育學家說,到了1歲左右,寶寶的好奇心撥浪鼓和小鈴鐺是測試嬰兒發展迅速,什麼都想摸換、動動。看“別人吃飯,要搶勺、抓碗;看見別入聽力的有效工具,也是他們最寫字,也要拿筆;看見別入洗手就要初的理想玩具,當嬰兒能夠抓玩水。大人不要讓寶寶這不許拿、那握時,他便會把放在身邊的撥不準動,寶寶的好奇心會被一連串浪鼓抓在手中,並試著搖晃,的“別動”壓抑住。正確的做法是要如果發出響聲,他們便會開心耐心示範,有危險的動作要告訴他,地微笑,並反複地搖晃。有的並給他解釋。備如,有的寶寶總想摸父母可能認為,新生兒不會換火爐上的東西,甚至想去抓火苗,玩,沒有必要買玩具。其實玩大人可以把著他的手在爐邊試一具對新生兒來說,並不意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