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宋金元賦概述(1)(1 / 3)

霍旭東

宋金元是我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繼續發展並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曆史時期。這一時期,王朝鼎革,政權交替,階級鬥爭十分激烈,民族矛盾異常尖銳,不僅存在著北宋與西夏、遼的衝突和割據,而且存在著南宋與西夏、金以及蒙古的分裂和對峙。這種動蕩狀況一直持續到元朝建立,國家才出現了暫時統一的局麵。金元兩朝是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時期,在偉大的曆史征程中,它們對促進中華民族的融合和形成,對加速祖國經濟、文化的繁榮和複興,無疑起到了關鍵而顯著的推動作用。由於各個王朝都采取了一些穩定社會秩序、鼓勵經濟發展和加強政權統治的有力措施,特別是漢族與各少數民族之間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往來、交流,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進步,盡管戰亂頻仍,紛爭迭起,但整個社會從總體上卻發生了不同於以往的深刻變化。

文學創作是祖國文化事業的一部分。它的發展和衍變既離不開各個曆史時期政治、經濟的大背景,又受到各個曆史時期文化大氛圍的製約,而其各種體裁、題材的發展和衍變,又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雖然人們常說一代有一代文學之勝,比如一說到唐就說到唐代的詩和傳奇,一說到宋就說到宋人的詞和話本,那麼一說到金元,自然也就說到金代的院本與元代的散曲和雜劇了。但這不過是把當時的這些文學創作與前代、後代以及當代的其他樣式的文學創作相比較而言的。是此並不等於非彼。任何相對獨立的文學形式,都有它產生、發展和衍化的過程、規律和特點,在每個曆史階段也都有它不同的地位和成就。也正是由於豐富多彩的不同文學樣式的不斷發展和衍化,才形成了我們祖國源遠流長的文學長河和絢麗多姿的文學園圃。金元兩代,雖然原來的文化基礎比較薄弱,但隨著各自王朝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和變化,文學創作也顯示了各自不同的特點和成就,同樣為祖國的文學長河注入了洪流,為祖國的文學園圃增添了枝葉,也同樣應該受到我們的注視和研究。

賦是文學創作領域中的一種特殊樣式。它萌生於春秋戰國,形成於兩漢,中間經過魏晉南北朝與唐宋時期的繼續發展和衍變,到金元時期又呈現出新的特點、新的精神麵貌,因而也就取得了新的地位和成就。作為文學創作特殊樣式的賦,在這一曆史時期委實得到了發展和繁榮。所以如此,其中既有這一文體的曆史繼承性的客觀原因,也有這一文體自身衍變和創造的主觀原因。

前人論賦,一般隻止於漢魏六朝。明複古派文學家、前七子之首李夢陽高唱“文必秦漢”(《明史·文苑二·李夢陽傳》),推崇楚辭和漢賦,並提出了“唐無賦”(《空同集》卷四十八《潛虯山人記》)的觀點。到了清代,程廷祚又進一步提出了“唐以後無賦”的論調(《清溪集》卷三《騷賦論》中)。於是,後代的一些文學評論家對唐宋以來的賦家、賦作往往采取輕視的態度。有的很少論及,有的即使論及,也極為簡單和粗略,甚至包括一些專門研究辭賦的著述。實際上,這是一種偏見,是以楚辭、漢賦以及魏晉南北朝賦的標準來看待後代賦的。任何一種文學體裁,一旦以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出現在文學創作領域中,也就有它的產生、發展和衍變,每個曆史時期甚至每個作家中,都會出現不同的特點和風貌,我們不能以固定不變的觀點和標準來看待不斷發展變化的賦家和賦作。可喜的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術研究已經打破了這種偏見並越來越向縱深延伸和擴展。在宋金元賦作方麵,除了馬積高《賦史》與郭維森、許結《中國辭賦發展史》都列有專章或專節進行詳盡而深入的分析和論述之外,一些學術刊物也不時刊載關於宋金元賦的專題論文,這為我們進一步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現存大量的宋金元賦家和賦作來觀察,它是有著自己的風貌、特點和衍變軌跡的。

據不完全統計,兩宋賦今存一千二百篇左右。單就清人陳元龍《曆代賦彙》這一搜集較為完備的總集來看,就收錄兩宋賦家164人,作品568篇。這數量,可以稱得上是洋洋大觀了。此總集收錄金元賦家131人,作品338篇,這隻是金元賦家賦作的一部分。據今人粗略統計,金元賦家大約有250人,作品750多篇;稍後又有人統計,光元賦一項就有900多篇,這也是一個令人驚異的數目。由此可見,宋金元時期也是賦作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

現就宋金元時期的賦家和賦作的不同風貌、特點及其衍變軌跡作一簡要的勾勒和評述。

一從公元960年趙匡胤建國,到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宋室南遷,其間167年的時間,史稱北宋時期。

北宋建國後,先後用了將近20年的時間,平定了當時割據在大江南北的封建王國南平、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和北漢,基本上統一了黃河和長江流域的領土,而對占領著由東北到西北廣大地區的契丹部族所建立的遼王朝和日益興起的黨項族所建立的西夏,卻始終無力征戰和抗爭,以致最終被東北興起的女真族所建立的金王朝所攻滅。因此,從政治形勢上說,從建國起它就遭到北方民族的威脅。為了鞏固和加強統治,宋太祖、宋太宗都在用兵統一的同時,著力於政治、軍事和經濟的改革、發展,製定了一係列的措施和政策。在思想文化方麵,也采取了一係列重知識、重科舉、獎勵著述的辦法,大力籠絡和引誘知識分子。其中,在科舉考試中,重經學、重史學、重法學、重實用之外,以詩賦為主的進士科雖然時斷時續,但對知識分子的仕進和寫作,影響還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