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豐城縣作陸遊賦題下作者自注曰:“過豐城縣作。”宋孝宗淳熙七年(1080)冬,陸遊有豐城之行,賦即作於此時。關於豐城劍事,《晉書·張華傳》:“初,吳之未滅也,鬥牛之間常有紫氣,道術者皆以吳方強盛,未可圖也。惟華以為不然。及吳平之後,紫氣益明,華聞豫章人雷煥妙達緯象,乃要煥宿……因登樓仰觀,煥曰:’仆察之久矣,惟鬥牛之間頗有異氣。‘華曰:’是何祥也?‘煥曰:’寶劍之精,上徹於天耳。‘……因問曰:’在何耶?‘煥曰:’在豫章豐城。‘華曰:’欲屈君為宰,密共尋之,可乎?‘煥許之。華大喜,即補煥為豐城令。煥到縣,掘獄屋基,入地四丈餘,得一石函,光氣非常。中有雙劍,並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其夕,鬥牛間氣不複見焉。……(煥)遣使送一劍並土與華,留一自佩。或謂煥曰:’得兩送一,張公豈可欺乎?‘煥曰:’本朝將亂,張公當受其禍,此劍當係徐君墓樹耳。靈異之物,終當化去,不永為人服也。‘華得劍……報煥書曰:’詳觀劍文,乃幹將也,莫邪何複不至?雖然,天生神物,終當合耳。‘……華誅,失劍所在。煥卒,子華為州從事,持劍行經延平津,劍忽於腰間躍出墮水。使人沒水求之,不見劍,但見兩龍各長數丈……於是失劍。華歎曰:’先君化去之言,張公終合之論,此其驗乎!‘”即賦其事。
在晉太康[1],觀星者曰:“夕有異氣[2],見於鬥牛之躔[3]。”時方伐吳,或曰:“吳未可平,彼方得天[4]。”獨張華之博識[5],排是說之不然。迨孫皓之銜璧[6],氣益著而不騫[7]。於是雷煥附華之說,曰:“是寶劍之精,維太阿與龍泉[8]。”卒之獲於豐城之獄[9],變化於延平之川[10]。世皆以為是矣。
千載之後,有陸子者[11],喟其永歎[12]。夫占天知人[13],本以考驗治忽[14],卜運命之促延[15]。彼區區之二劍[16],曾何與於上玄[17]?若吳亡而氣猶見,其應晉之南遷[18],有識已悲宗廟之丘墟[19],與河洛之腥膻矣[20]。華不此之是懼,方飾智而怙權[21]。嗚呼!負重名,位大吏,俯仰群枉之間[22]。禍敗不可以旋踵[23],而顧自謂優遊以窮年[24]。夫九鼎不能保東周之存[25],則二劍豈能救西晉之顛乎?使華開大公[26],進眾賢,徙南風於長門[27],投賈謐於羽淵[28],則身名可以俱泰,家國可以兩全。彼三尺者[29],尚何足捐乎[30]?煥輩非所責,予將酹扈酒[31],賦此以吊吾茂先也。
(《陸放翁全集·放翁逸稿》卷上,《四部備要》本)[1]太康:晉武帝年號。太康元年,晉師伐吳,王濬以舟師次石頭城下,吳末帝孫皓麵縛輿櫬,降於軍門,吳亡。
[2]異氣:神異之氣。古人認為下有神異之物,則上有神異之氣。
[3]鬥牛:皆星宿名。躔(chán):日月星辰運行的軌跡。
[4]得天:得天時。
[5]張華:字茂先,範陽方城人。讚成羊祜伐吳之議。惠帝時,賈謐與惠帝皇後賈氏共敬重張華,進封壯武郡公,又為司空、領著作。湣懷太子欲起兵廢後,張華不從。賈後謀廢太子,張華諫止而未果。趙王司馬倫謀廢後,華亦不從。趙王倫與孫秀發難,華遂遇害。《晉書》有傳。博識:博學多識。
[6]銜璧:古代國君死,口中含玉,故戰敗出降者亦銜璧,以示國亡。《左傳·僖公六年》:“許男麵縛銜璧,大夫衰絰,士輿櫬。”
[7]騫:虧損。
[8]太阿、龍泉:古寶劍名。又作泰阿、龍淵。相傳春秋時,楚王命歐冶子、幹將鑄龍淵、泰阿、工布三劍,見《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寶劍》。
[9](zhǔ):挖取。豐城:今江西南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