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斷:治,治理。《淮南子·說林》:”是而行之,故謂之斷;非而行之,必謂之亂。“睿聖:思慮深遠,事無不通。古代多用作稱頌帝王的諛詞。《國語·楚語上》:”子實不睿聖,於倚相何害。“輔:佐助。
[11]日就月將:日有所成,月有所進。謂日積月累。《詩經·周頌·敬之》:”日就月將,學有輯熙於光明。“懈:懈怠。輯熙:發揚光大,積漸廣大。輯,同緝(qì),修補。邁:超然不俗。《晉書·裴楷傳》:”楷風神高邁,容儀俊爽。“[12]六典:《周禮·天官塚宰》雲:”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一曰治典,以經邦國,以治官府,以紀萬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國,以教官府,以擾萬民。三曰禮典,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以諧萬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國,以正百官,以均萬民。五曰刑典,以詰邦國,以刑百官,以糾萬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國,以任百官,以生萬民。“植:樹立。丕(pī)基:盛大的基業。
[13]邦教:國之教化。邦,國。司徒:官名。周代始置,主管民事、戶口、籍田、徒役和財賦諸事。秦代省司徒而置丞相。漢哀帝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將丞相改稱大司徒。東漢時又改稱司徒,主管教化。卿大夫:職官之泛稱。屬:類,等輩。
[14]德行:道德品行。訓迪:教誨啟發。《尚書·周官》:”仰惟前代時若,訓迪厥官。“繄(yī):語氣詞,用於句首,相當於”維“、”唯“、”惟“,表示要發議論。閑:規範(多指道德,法度)。《論語·子張》:”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梏(jué):通覺,正直。《禮記·緇衣》:”《詩》雲:‘有梏德行,四國順之。’“鄭玄注:”梏,大也,直也。“[15]俾(bǐ):使。藝苑:學術、文藝薈萃集中之所。韓愈《複誌賦》:”朝馳騖乎書林兮,夕翱翔乎藝苑。“彝(yí):常,常規。秉彝,依照常情常理。《詩經·大雅·烝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貞淑:堅定美好。貞,堅定不移,多指意誌和操守。
[16]選遴:挑選,遴選。書:記載,書寫。賢能:德才兼備之人。簡牘:簡,竹簡。牘,書版,書寫用的狹長木板。二者均為書寫材料,故用來指稱書籍。
[17]旅:陳列。丹扆:宮殿。扆(yǐ),古代宮殿窗和門之間的地方,因一般漆為朱色,故將宮殿稱為丹扆。此處應指藏書之處。覬(jì):看,看見。重瞳(tóng):瞳仁重疊,比喻極度重視。采錄:采集收錄。
[18]忻(xīn):喜悅,歡欣。嵇康《聲無哀樂論》:”夫會賓盈堂,酒酣奏琴,或忻然而歡,或慘爾而泣。“善:熟悉。俗:習俗。
[19]敕(chì):自上命下之辭。漢世凡尊長和官長告誡子孫或僚屬,皆稱敕。南北朝之後則專稱皇帝詔書。司:掌管,主持。《詩經·鄭風·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司直。“庋(guǐ):擱置,收藏。翅:通啻,副詞,隻,僅。何翅即”何啻“,何止,豈止。葉適《黃子耕文集序》:”不若刻二書中山之上,使讀之者識趣增長,後生及知古人源流,教思無窮,視今惠利何翅千百。“[20]爰(yuán):助詞,起補充音節作用。論定:評定,考核。聿(yù):助詞,用在句首。《尚書·湯誥》:”聿求元聖,與之戮力。“錫:通賜。頒:分賜,賞賜。《呂氏春秋·季夏紀·製樂》:”頒其爵列等級田疇,以賞群臣。“[21]佩:敬佩,敬仰。《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往聖:先聖,前聖。規箴(zhēn):又作”箴規“,告誡規勸,此處指先聖之教導和學說。
[22]夙:平昔。清修:操行高潔而美好。《後漢書·宋弘傳》:”太中大夫宋弘,清修雪白,正直無邪。“慎守:謹慎地保持。討:尋找。陸機《文賦》:”或因枝以振葉,或沿波而討源。“幽尋:在心中探究。
[23]螢窗:指螢光苦讀。化用晉朝車胤以囊盛螢而讀書之典。矻(kū)矻:辛勤的樣子。《漢書·王褒傳》:”故工人之用鈍器也,勞筋苦骨,終日矻矻。“窮年:終年。
[24]內美:內在的美好品質。《離騷》:”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25]穆穆:指具有和美品德的君主。亶(dǎn):誠,信。《尚書·泰誓》:”亶聰明,作元後。“憲:典範。《詩經·小雅·六月》:”文武吉甫,萬邦為憲。“[26]軼(yì):超過,超越。《楚辭·遠遊》:”軼迅風於清源兮,從顓頊乎增冰。“盛治:盛世。成周:成公輔佐下的周朝。因成公輔佐周王而至大治,故後世用以指政治清明的盛世。興:推舉,選拔。《周禮·夏官·大司馬》:”選賢興能,以作邦國。“海甸:近海的地區。孔稚珪《北山移文》:”張英風於海甸,馳妙譽於浙右。“[27]蒙:受,承接。嘉惠:恩惠。《左傳·昭公七年》:”嘉惠未至,唯襄公之辱臨我喪。“遭:逢,遇到。孔仁:十分仁慈。孔,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