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閱讀與闡釋(1 / 1)

在本期頭條位置,邵麗又有新的奉獻。邵麗的小說中,一個名叫劉萬福的人殺人了,他“手起刀落”,砍了兩個人的脖子。其實這篇《劉萬福案件》並不離奇曲折,邵麗先寫上訪,再寫送錦旗,然後才讓劉萬福走到了我們麵前。劉萬福窮,為了生存,劉萬福曆盡了艱險和辛勞。劉萬福能夠忍受艱險和辛勞,卻不能忍受屈辱,所以他不得不殺死那個惡霸。因屈辱而憤怒,因憤怒而“手起刀落”。劉萬福捍衛了自己的尊嚴,也調動了我們的情緒。

在邵麗刻畫劉萬福的敘述軌道中,還有一些人來到了故事現場,有困在礦井下麵的閻濤馬新喜孫剛王延輝,有那個因車禍高位截癱的貨車司機和他的妻子女兒,有一對撿破爛的老人和他們收養的四個孩子,還有風燭殘年的爺爺和五個孩子。他們來到了故事現場。在一個很好的建議之下,苦難中的家庭又來到了電視台。這個故事似乎是鋪滿了同情,同情無法忍受屈辱的劉萬福,同情在地獄門口掙紮的閻濤馬新喜,同情貧困線上的家庭,邵麗呼喚同情,電視台也在呼喚同情。似乎效果不錯,似乎全社會都在奉獻同情,似乎一篇小說也該結尾了。這個時候,我們卻在那鋪滿了同情的故事中聽到了另外的聲音:“我們隻想過一個有尊嚴的春節。”趙縣長的女兒也說:“最大的悲哀是,你們憑什麼不經人家的允許就可以隨便推開人家的門憐憫人家?”

尊嚴。幾乎所有施舍了同情的人們,幾乎所有關懷著那一個群體的趙縣長們,幾乎是所有的人,都忽略了一個關鍵詞——尊嚴。

不由自主地,我們又回憶起曾經選發過的《鋼軌》。那裏的老校長是要捍衛一所學校的尊嚴,這裏的劉萬福要捍衛自己的尊嚴,捍衛女兒的尊嚴,捍衛全家的尊嚴。二者都為尊嚴付出了沉痛的代價。這是他們的沉痛,也是我們的沉痛。

小說不同於故事,小說家要在故事中思考,小說家讓我們的目光穿越故事,故事才能擁有震撼心靈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