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王鳳打開了話頭,人們開始活躍起來,中心話題都是讚歎王常如何稱職,如何有能力統帥,故意抬舉王常,以此來壓製劉寅和劉秀。
王鳳和朱鮪等人見劉氏兄弟低頭沉默不語,不禁暗自高興,以為自己從心計上已高劉寅一籌,這下他們劉家爭奪兵權的如意算盤要落空了。
然而,事實並非那麼簡單,就在大家以為大局就要定下來的時刻,不曾想又出現了轉折。
王常畢竟是綠林豪傑,早年讀書頗多,性情沉穩且行事一向謙虛謹慎,對人講究公允平和,特別是經過這段時間和舂陵漢兵並肩作戰,從劉氏兄弟的言談舉止及作戰謀略上看,自己遠不如他們。況且他還有一點自己的打算,雖說不可明言,但他還是要留有餘地才對。
他想,現在起事才剛剛開始,更大的風浪還在後頭,內外鬥爭才徐徐展開,他也不想過早地把自己擺在風口浪尖之上。
本著這樣的想法,綜合幾方麵的考慮,王常站起身來,朝四周抱拳拱手,謙遜禮讓片刻,主動提出,自己才疏學淺,威不能服眾,謀不如劉寅,智更缺劉秀的敏捷,很難挑起這副重擔,主帥的位子是萬萬不敢坐的。
說著說著,他突然話題一轉,指著旁邊的劉寅說:“諸位將軍,方才王將軍說過,一帥無能,萬軍折損,我王常就是那無能的主帥,斷不能因為我一人而壞了大事。到那時,隻怕我肝腦塗地,也挽救不回損失,王某感謝王將軍和諸位將軍的信任,但王某不才,人微言輕:論才能,不如劉氏兄弟有勇有謀;論出身,在下不如伯升弟兄尊貴,不足擔當大事,這絕不是謙讓,過去的事實足以證明這些,如今,王莽暴虐,天下思漢,反莽複漢是號令天下的旗幟,我軍能夠克敵製勝,迅速壯大,正是因為劉氏弟兄深得人望之故;論作戰,在下不如伯升懂軍事,會用兵;論讀書,在下更是望塵莫及。伯升兄弟,高祖之後,進過太學,見多識廣。況且,此次大敗甄阜、梁立賜,全是他弟兄膽識與智謀的結合。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打仗,不能隻憑蠻力,要有膽識,有智謀才行。帶兵這麼多年,在下深感智謀膽識不足,白白送掉了多少弟兄的性命。以往的慘痛教訓,還曆曆在目,使在下不敢有貪權之欲。所以我從來不敢覬覦主帥的職位,隻想為漢兵盡我的微薄之力,能不虧心就足夠了,故有推舉伯升弟兄為帥的誠意。眾將可否同意末將意見,咱們推舉劉縯將軍為主帥如何?”
眾綠林將領中,大多數為胸懷坦蕩的豪爽人物,喜歡直來直去,很容易為一時的衝動所左右,他們見王常如此謙恭的一番剖肝瀝膽之言,著實震撼,頓時大為感動,對其為人的忠肝義膽,更是讓他們肅然起敬。新市、平林、下江兵的將帥們,回想過去的情形,王常所言極是。自綠林山起事以來,雖然打過了幾次像模像樣的勝仗,但終沒能超出聚嘯山林、占山為王的局麵,影響很小,而且被官府目為土匪,在百姓眼裏雖為揭竿而起的好漢,但暗裏來暗裏去的名聲也不好聽——草寇加山賊。自從與舂陵漢兵合兵之後,局麵才大大展開,為之一新,不但開始了正麵與新軍對抗,而且從過去的躲躲閃閃見空突襲,改為現在的大張旗鼓,大踏步地主動向王莽新朝展開進攻,還正大光明地豎起了義軍大旗,走到哪裏都受百姓的愛戴,這份榮耀感覺是以前所感受不到的。劉寅、劉秀的聲望也如日之升,在綠林將士心目中的地位越來越高。
特別是此次與新軍決戰,劉氏兄弟在策略上的運籌,給義軍將士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考慮到這些,部分綠林將帥便圓滑地轉向王常一邊做順水人情,他們衝著劉寅拱拱手,笑說:“對對對,就請伯升做主帥!眼下要滅嚴、陳,正需要這樣的主帥來運籌。”
其他將帥也異口同聲地喊道:“對,請伯升做主帥!”
王鳳一聽,腸子都悔青了,想不到身為下江兵的主帥,王常竟將主帥的地位推給了劉寅,真是糊塗之至。可是,眼見群情激昂,要阻止也來不及。回頭見朱鮪,他也是幹搓手沒辦法。
劉寅見王常如此抬舉自己,分明是無意中尋到了一個知己,心裏萬分感動。既然剛才王鳳等人沒有直接提出推舉自己,這說明他們心裏對自己仍存芥蒂,若這樣硬上,不但無益,反而會造成諸多的麻煩,何必要自尋煩惱呢。想到這一點上,劉寅還是不失禮儀地站起身來,正要拱手推辭,王常急忙伸手將他按坐在椅子上,勸阻道:“柱天都大將軍請勿推辭,大敵當前,一切要以大局為重,十萬將士就等著您帶領他們去打敗嚴尤、陳茂呢!決不可因此而影響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