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粟教授,這次自荷印應南僑籌賑總會之聘,來馬來亞作籌賑的畫展,一切經過情形,以及關於海粟教授過去在國際,在祖國的聲譽和功績等,已在各報副刊及新聞欄登載過多次,想早為讀者諸君所洞悉。此地可以不必贅說。但因我和劉教授訂交二十餘年,略知其生平,故特簡述數言,以誌景慕。
劉教授於一八九六(光緒丙申)年二月初三,生於江蘇武進;父劉家鳳,係著名鄉紳,母洪氏,實亮吉洪稚存先生之孫女。教授幼年,就喜歡書畫,讀書繩正書院,天才卓絕,與平常人不同。年十三,母洪氏去世,教授於悲痛之餘,就隻身走上海,誓與同誌等獻身藝術,好從藝術方麵,來改革社會。
辛亥革命那年,教授才十六歲,於參加推翻清政府的革命工作之後,便與同誌等創設上海美術學校。國人之對西洋藝術,漸加以認識,對於我國固有藝術,有力地加以光大與發揚,實皆不得不歸功於教授之此舉。
教授二十歲時,開個展於上海。陳列人體速寫多幅,當時我國風氣未開,許多衛道之士,就斥為異端者,而比之於洪水猛獸。“藝術叛徒”之名,自此時起,而郭沫若氏之題此四字相贈,半亦在笑社會之無稽。
當時日本帝國美術院剛始創立,教授被邀,以所作畫陳列,日本畫家如藤島武二,橋本關雪輩,交口稱譽。
民國十年,教授年二十六歲,應蔡元培氏約,去北京大學講近代藝術,為一般青年學子所熱烈擁護。嗣後再度遊北京(民十二),亡命去日本(民十五),更於民國十八年銜國民政府之命赴歐洲考察美術,數度被選入法國秋季沙龍,在歐洲各國首都或講演,或舉行畫展,以及數次奉命去德荷英法等國,主辦中國畫展;教授之名,遂喧傳於歐美婦孺之口,而藝術大師之尊稱,亦由法國美術批評家中的權威者奉贈過來了。
這是關於劉教授半生生活的極粗略的介紹,雖則掛一漏萬,決不能寫出教授的偉大於毫末,然即此而斷,也就可以看出教授為我國家民族所爭得的光榮,尤其是國際的榮譽。
法國詩人有一句豪語,叫作“人生是要死去的,詩王才可以不朽”;藝術家的每一幅藝術作品,其價值自然是可以和不朽的詩歌並存;詩王若是不朽的話,藝術界之王,當然也是不會死的,我在這裏謹以“永久的生命”五字,奉贈給劉教授,作為祝教授這次畫展開幕的禮品。
(原載一九四一年二月二十二日新加坡《星洲日報·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