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回本除“楔子”一回不計外,共分十大段:
第一段——第一至第十一回。這一大段隻有楊誌的曆史(“做到殿司製使官,因道君皇帝蓋萬歲山,差一般十個製使去太湖邊搬運花石綱赴京交納。不料灑家……失陷了花石綱,不能回京。”)是根據於《宣和遺事》的,其餘都是創造出來的。這一大段先寫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被高俅趕走了。王進即是《征四寇》裏的王慶,不在百八人之數;施耐庵把他從下半部直提到第一回來,又改名王進,可見他的著書用意。王進之後,接寫一個可愛的少年史進,始終不肯落草,但終不能不上少華山去;又寫魯達為了仗義救人,犯下死罪,被逼做和尚,再被逼做強盜;又寫林衝被高俅父子陷害,逼上梁山。林衝在《宣和遺事》裏是押送“花石綱”的十二個製使之一;但在龔聖與的三十六人讚裏卻沒有他的名字,元曲裏也不提起他,大概元朝的水滸故事不見得把他當作重要人物。《水滸傳》卻極力描寫林衝,風雪山神廟一段更是能感動人的好文章。林衝之後,接寫楊誌。楊誌在困窮之中不肯落草,後來受官府冤屈,窮得出賣寶刀,以致犯罪受杖,迭配大名府(賣刀也是《宣和遺事》中有的,但在潁州,《水滸傳》改在京城,是有意的)。這一段連寫五個不肯做強盜的好漢,他的命意自然是要把英雄落草的罪名歸到貪官汙吏身上去。故這第一段可算是《水滸傳》的“開宗明義”的部分。
第二段——第十二至第二十一回。這一大段寫“生辰綱”的始末,是《水滸傳》全局的一大關鍵。《宣和遺事》也記有五花營堤上劫取生辰綱的事,也說是宋江報信,使晁蓋等逃走;也說到劉唐送禮謝宋江,以致宋江殺閻婆惜。《水滸傳》用這個舊輪廓,加上無數瑣細節目,寫得格外有趣味。這一段從雷橫捉劉唐起,寫七星聚義,寫智取生辰綱,寫楊誌、魯智深落草,寫宋江私放晁蓋,寫林衝火並梁山泊,寫劉唐送禮酬謝宋江,寫宋江怒殺閻婆惜,直寫到宋江投奔柴進避難,與武鬆結拜做兄弟。《水滸》裏的中心人物——須知盧俊義、呼延灼、關勝等人不是《水滸》的中心人物——都在這裏了。
第三段——第二十二回到第三十一回。這一大段可說是武鬆的傳。《涵虛子》與《錄鬼簿》都記有紅字李二的《武鬆打虎》一本戲曲。紅字李二是教坊劉耍和的女婿,劉耍和已被高文秀編入曲裏,而《錄鬼簿》說高文秀早死,可見紅字李二的武鬆戲一定遠在《錄鬼簿》成書之前——約在元朝的中葉。可見十四世紀初年已有一種武鬆打虎的故事。《水滸傳》根據這種故事,加上新的創造的想像力,從打虎寫到殺嫂,從殺嫂寫到孟州道打蔣門神,從蔣門神寫到鴛鴦樓、蜈蚣嶺,便成了《水滸傳》中最精采的一大部分。
第四段——第三十一回到第三十四回。這一小段是勉強插入的文章。《宣和遺事》有花榮和秦明等人,無法加入,故寫清風山、清風寨、對影山等一段,把這一班人送上梁山泊去。
第五段——第三十五回到第四十一回。這一大段也是《水滸傳》中很重要的文字,從宋江奔喪回家,迭配江州起,寫江州遇戴宗、李逵,寫潯陽江宋江題反詩,寫梁山泊好漢大鬧江州,直寫到宋江入夥後又偷回家中,遇著官兵追趕,躲在玄女廟裏,得受三卷天書。江州一大段完全是《水滸傳》的著者創造出來的。《宣和遺事》沒有宋江到江州配所的話,元曲也隻說他迭配江州,路過梁山泊,被晁蓋打救上山。《水滸傳》造出江州一大段,不但寫李逵的性情品格,並且把宋江的野心大誌都寫出來。若沒有這一段,宋江便真成了一個“虛名”了。天書一事,《宣和遺事》裏也有,但那裏的天書除了三十六人的姓名,隻有詩四句:“破國因山木,兵刀用水工;一朝充將領,海內聳威風。”《水滸傳》不寫天書的內容,又把這四句詩改作京師的童謠:“耗國因家木,刀兵點水工。縱橫三十六,播亂在山東。”(見三十八回)這不但可見《宣和遺事》和《水滸》的關係,又可見後來文學的見解和手段的進化。
第六段——第四十二回到第四十五回。這一段寫公孫勝下山取母親,引起李逵下山取母,又引起戴宗下山尋公孫勝,路上引出楊雄、石秀一段。《水滸傳》到了大鬧江州以後,便沒有什麼很精采的地方。這一段中寫石秀的一節比較是要算很好的了。
第七段——第四十六回到第四十九回。這一段寫宋江三打祝家莊。在元曲裏,三打祝家莊是晁蓋的事。
第八段——第五十回到第五十三回。寫雷橫、朱仝、柴進三個人的事。
第九段——第五十四回到五十九回。這一大段和第四段相像,也是插進去做一個結束的。《宣和遺事》有呼延灼、徐寧等人,《水滸傳》前半部又把許多好漢分散在二龍山、少華山、桃花山等處了,故有這一大段,先寫呼延灼征討梁山泊,次請出一個徐寧,次寫呼延灼兵敗後逃到青州,慕容知府請他收服桃花山、二龍山、白虎山;次寫少華山與芒碭山:遂把這五山的好漢一齊送上梁山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