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齊白石年譜(3)(2 / 3)

白石在遊長安之前,曾作《借山圖》,亦名《借山吟館圖》。其後他遊西安、北京、江西、廣西等地,都“自畫所遊之境”,總名《借山圖卷》。《白石自狀》不記作圖起於何時。我細檢《借山圖題詞》抄本,見其中有年月可考者重加排比,始得考定《借山圖》的最早一部分是在他遊西安之前畫的。如譚延闓題兩絕句,款題“壬寅六月”,這是在他遊西安之前半年。又如徐崇立題的六絕句,有長跋雲:

寄園先生自畫所居借山吟館為圖,並自題二絕句。一時朋簪和者甚眾。見而心賞,雅欲續貂。塵事匆匆,遊即罷去。壬寅殘臘,相遇於長安,……出紙屬題,得償夙願。事隔兩年,重逢異地,亦自幸墨緣為不淺矣。……癸卯早春同郡徐崇立初稿。

這篇跋最可證明白石初畫的是《借山吟館圖》,其時約在光緒二十七年辛醜(1901)。後來白石遍遊南北好山水,每“自畫所遊之境”,範圍年年擴大了。日子久了,他自己也不記得他開始在何年了。他甚至於不記得他自己原題的兩首絕句說的什麼了。許多題詩的都是和他的原韻,第一首用還、關、山韻腳;第二首用風、蛩、鍾韻腳。但白石在民國二十四年(乙亥,1935)自題《借山圖題詞》抄本寫:

……黎蘇庵詩是用餘原韻。餘原韻詩亦不見,餘自忘矣,追思不可得也。(熙按:蘇庵名承,文肅幼子。)

樊增祥題的長歌,款為“光緒癸卯中和節”,中和節是二月一日。樊詩有句雲:

山人無山恰有山,湘波如鏡開煙鬟。……君有青山畫裏看,人有青山門外閑。……山人所至工修飾,紙窗竹屋明如拭。一雙米塚虹月船,四麵嘉陵山水壁。竹林主人笑拍手,其人與屋皆不朽。

此詩可見借山圖最初的狀態。

白石四十二歲。

春間偕王闓運至江西,遊廬山南昌等地。秋還家。

《白石詩草》卷五,《滕王閣》詩題下自序雲:“甲辰春,餘侍湘綺師遊廬山。秋七夕,湘綺於南昌邸舍招諸弟子聯句,湘綺師首唱雲:‘地靈勝江彙,星聚及秋期。’”

《自記》雲:“甲辰,侍湘綺師遠遊南昌。七夕,師賜食石榴,招諸弟子曰:‘南昌自曾文正公去後,文風寂然。今夕不可無詩。’坐中鐵匠張仲颺,銅匠曾招吉,及璜,推為‘王門三匠’。登滕王閣,小飲荷花池。遊廬山。”(熙按:銅匠曾招吉,衡陽人,時在南昌以製造空運大氣球為業,可坐二人,任風吹行,但試驗時墮水。白石說他常著官靴,每自表示其能文章。)

又《借山館記》雲:“甲辰春,薄遊豫章。吾縣湘綺先生七夕設宴南昌邸舍,召弟子聯句,強餘與焉。餘不得有佳句,然索然者正不獨餘也。始知非具宿根劬學,蓋未易言矣。

“中秋歸裏,刪館額‘吟’字,曰‘借山館’。”(熙按:我的《甲辰日 記》:“十一月六日,寄園先生來。”“七日,燈下,與寄園先生學魏碑用筆法。”這是他從李筠庵處得來的。)

白石四十三歲。

遊廣西。

《自記》雲:“汪頌年(詒書)為提學使,借遊桂林,看佳山水。小遊陽朔,穿走諸洞。”

《白石詩草·憶桂林往事》詩有自注雲:“乙巳年餘初客桂林”。又雲:“乙巳冬,蔡鬆坡亦客廣西,欲從事於畫,餘未敢應。”

《峭壁鬆林圖》詩自注雲:“餘曾遊桂林,息峭壁下,有牧童自言:‘此間多狐,常誘人入叢林中,數日不放,人亦忘歸。’問山名,牧童不答。”

在桂林,開始以刻印為活,樊樊山為定潤例。《憶桂林往事》詩自注雲:“乙巳年,餘初客桂林,其篆刻純似龍泓秋庵,樊山先生曾為書定潤資:常用名印,每字三金。石廣以漢尺為度,石大照加。石小二分,字若黍粒,每字十金。”

白石四十四歲。

遊廣東。冬,還家。(熙按:我的《丙午日記》:“十月十二日,上午齊寄園先生來。”這年我十七歲,家居讀書,記得那天白石翁吃過午飯就乘原轎回家去了,說不久還要上廣東去。)

始置田地建房屋於茶恩寺茹家(前曰“借山”,至是“買山”)。

是年十二月初七日,長孫秉靈生(良元子,字近衡,號移孫。白石十一月二十日移居新屋,不一月生孫,故名“移孫”,鄉人祝之曰,“人興財旺”。後肄業於國立北京法政專校。民國十一年十一月病死,年十七)。

《自記》雲:“越年節(乙巳年節),得父示,四弟與貞兒從軍到廣東,命璜追尋。璜過蒼梧,至廣州,居祇園寺,探問則已移軍欽州矣。璜到欽州。郭葆蓀(時官欽廉兵備道)留之教姬人畫。遊端溪,謁包公祠。複隨軍到東興,過鐵橋,看安南山水。久客思歸,攜四弟與貞兒由香港海道至上海。一日,思遊虎邱山。是日至蘇州,天色已晚,宿駙馬府堂。虎邱歸後,複尋李梅庵於金陵。居三月還家。”

《白石自狀略》這一節,自“越年節”以下,不記年月。考其行蹤,自廣西梧州南下,到廣州,又到欽州,則在廣東省的西南角;又遊端溪,則在肇慶府高要縣,在廣州的西麵;後來又隨軍到東興,東興是欽州防城縣最接近安南之地:故過鐵橋即可看安南山水。大概白石在廣東各地前後住了兩年以上——從光緒三十二年丙午,到光緒三十四年戊申——己酉還家,由香港海道回到上海。白石在上海,也住了一個較長的時期。他遊虎邱,尋李梅庵於金陵,都是宣統元年己酉的事(參看己酉年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