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做一個清楚明白的人(1 / 3)

滿足對方的欲望

無論是偉大領袖,還是聖賢哲士、凡夫俗子,每個人都有缺點,都有被人利用的弱點。為人處事,你掌握了對方的弱點而利用之,處理問題或求人辦事就可以被對方認可與接受。這是一種主動出擊的戰術,一切都將得心應手,稱心如意,但是要利用得恰到好處。

人們無時不在為名而生存,無時不在為利而生存。世間有為名甚於為利的人,有為利甚於為名的人,有既為名又為利的人。有名義上是為名,實際上為利的人,有名義上是為利,實際上是為名的人。你需要做到精到細致的觀察,使利用的技巧恰到好處,不留痕跡。

自從漢二年(公元前200年)五月開始,楚、漢在滎陽一帶展開拉鋸戰,誰也沒有占到多大優勢。於是雙方約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其西歸漢,其東歸楚。

漢四年九月,項羽解圍東撤,劉邦也要引兵西歸。張良充分認識到此時的項羽因剛愎自用,到了眾叛親離、捉襟見肘的地步。於是,張良、陳平二人同諫劉邦,希望他趁機滅楚,免得養虎遺患。劉邦從諫,親自統率大軍追擊項羽,另外派人約韓信、彭越合圍楚軍。

漢五年十月,漢軍追到一個叫固陵的地方,卻不見韓信、彭越二人前來馳援。項羽回擊漢軍,劉邦又複敗北。劉邦躲在山洞中,不勝焦躁,詢問張良道:“諸侯不來踐約,那將怎麼辦?”張良是一位工於心計的謀略家,他時刻關注著幾個影響時局的重要角色的一舉一動,探索著他們心靈深處的隱秘,並籌劃著應對之策。

當時,雖然韓信名義上是淮陰侯,彭越是建成侯,實際上卻隻是空頭銜,沒有一點實權。因此,張良回答劉邦道:“楚兵即將敗亡,韓信、彭越雖然受封為王,卻未有確定疆界,二人不來赴援,原因就在於此。你若能與之共分天下,當可立招二將。若不能,成敗之事尚無法預料。我請你將陳地至東海的土地劃給韓信,睢陽以北到穀城的土地劃歸彭越,讓他們各自為戰,楚軍將會很容易被攻破。”劉邦一心要解燃眉之急,聽從了張良的勸諫,不久,韓信、彭越果然率兵來援。十二月,各路兵馬會集垓下。韓信設下十麵埋伏,與楚決戰。項羽兵敗,逃到烏江自刎。長達四年之久的楚漢戰爭,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

在處理韓信、彭越索要實惠這件事情上,張良做得十分周到,也充分利用了人性的弱點——好名、好利。劃歸一些封地給他們,就滿足了他們的心願,使他們各自為戰,盡力而戰。

人沒有不自私的,與其讓他為你辦事,不如讓他為自己辦事。後者比前者的成功率要高得多。

周文王在渭水的北岸見到了正在直鉤釣魚的薑太公,太公說,用人辦事的道理和釣魚有點相似之處:一是祿等以權,即用厚祿聘人與用誘餌釣魚一樣;二是死等以權,即用重賞收買死士與用香餌釣魚一樣;三是官等以權,即用不同的官職封賞不同的人才,就像用不同的釣餌釣取不同的魚一樣。薑太公接著說:“釣絲細微,餌食可見時,小魚就會來吃;釣絲適中,餌食味香時,中魚就會來吃;釣絲粗長,餌食豐富時,大魚就會來吃,魚貪吃餌食,就會被釣絲牽住;人食君祿,就會服從君主。所以,用餌釣魚時,魚就被捕殺;用爵祿收羅人時,人就會盡力辦事。”

一個人有特殊的欲望,這個特殊的欲望,就是他特有的弱點,你抓住了他的弱點,並滿足了他的欲望,他就樂於效用於你。利用人們心中真正的欲望去製約他,讓他為我辦事,薑子牙的方法可謂恰到好處。

背地裏不做虧心事

《詩經》中有首詩,翻譯過來的意思是,如果沒有做什麼有愧於人的事,那麼對於上天也沒有什麼可怕的。也就是說,做人應上不愧於天,下不愧於地,中不愧於人。

日本經營之神鬆下幸之助曾經說:“盲人的眼睛雖然看不見東西,卻很少受傷,反倒是眼睛好好的人,動不動就跌跤或撞倒東西。這都是自恃眼睛看得見,而疏忽大意所致。盲人走路非常小心,一步步摸索著前進,腳步穩重,精神貫注,像這麼穩重的走路方式,明眼人是做不到的。人的一生中,若不希望莫名其妙地受傷或挫折,那麼,盲人走路的方式,就頗值得引以為鑒。前途莫測,大家最好還是不要太莽撞才好。”

鬆下對下屬說這段話的主要目的是,要求人們凡事三思而後行,謹言慎行,該進則進,不該進就要退。人生的舞台是旋轉的,不定的,我們應該慎重選擇自己的路,走好每一步,堂堂正正、光明正大地為人處世,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

一個美國遊客到泰國曼穀旅行,在貨攤上看見了一種十分可愛的小紀念品,他選中3件後就問價錢。女商販回答是每件100銖。美國遊客還價80銖,費盡口舌講了半天,女商販就是不同意降價,她說:“我每賣出100銖,才能從老板那裏得到10銖。如果價格降到80銖,我什麼也得不到。”

美國遊客眼珠一轉,想出一個主意,他對女商販說:“這樣吧,你賣給我60銖一個,每件紀念品我額外給你20銖報酬,這樣比老板給你的還多,而我也少花錢。你我雙方都得到好處,行嗎?”

美國遊客以為這位泰國女商販會馬上答應,但隻見她連連搖頭。見此情景,美國遊客又補充了一句:“別擔心,你老板不會知道的。”

女商販聽了這話,看著美國遊客,更加堅決地搖頭說:“佛會知道。”

美國遊客一時啞然。他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就像釣魚一樣,設了一個誘餌,但女商販並不上鉤,關鍵在於她深深懂得:商人必須講究商業道德,正經錢可賺,昧心錢不可得;別人能瞞得住,但良心不可欺。

做人處事的道理和經商的道理是相通的。“認認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這前一句話幾乎包含了各種層麵的人生活動,比如做官、種田、經商、打工等等;後一句則強調,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對得起天地良心”,於人於己問心無愧,無論處於何種人生情境,無論是別人知道還是別人不知道,做人都要珍視“人”這個崇高的稱號,必須保持個人品德的純潔無瑕。

利用別人不知道而欺騙別人是一種最大的不道德。《後漢書》中記載了一則“楊震四知”的故事。東漢時期,楊震奉命出任東萊太守,中途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是由楊震推薦上來的。這天晚上,王密拿著10斤黃金來拜見楊震,並獻上黃金以感謝他往日的提拔。楊震堅決不收。王密說:“黑夜沒有人知道。”楊震卻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

為了不做對不起他人的事,在行動之前,要審查自己的良心,是不是缺失了。在行動中,讓良心起調整和監督作用;在行動後,良心對行動的後果進行評價和反省。“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做人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記住曾國藩這句話,對你做人處世大有益處。你無愧於人,對方自然對你信任,你何愁不被人接納與認可呢?這是一種積極的進取,反而,如果瞞著人做了虧心事,雖然得到了便宜,但實際上卻是一種境界的倒退。

做個糊塗的聰明人

人有聰明和糊塗之分。聰明人明察秋毫,反應敏銳,把大大小小的事都記在心裏,總要找到解決辦法才肯罷手,往往心力交瘁,筋疲力盡;糊塗人把什麼事都能看開、看淡,反應遲鈍,反而活得瀟灑自如,輕鬆自得。實際上,生活中的許多事不必看得十分真切,更不必都裝在心裏。難得糊塗是解脫煩惱的最好辦法。這樣,才可以集中精力去想自己應該做的事,而不是將精力耗費在如何應對別人上。有些人活得累,事業無成,就是把太多的心思用在別人身上,輪到自己做事時,反而沒有精力了。

蘇軾說:“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真正精明的人往往讓自己表現得十分糊塗,他們深知這才是智慧人生。糊塗人以無招對有招,無為而治,馭人順其自然,放手讓其發展。該精明時絕不含糊,該糊塗時不會顧及自己的麵子、地位和權勢。

有一次,世界著名滑稽演員侯波在表演時說:“我住的旅館,房間又小又矮,連老鼠都是駝背的。”旅館老板知道後十分生氣,認為侯波詆毀了旅館的聲譽,要控告他。侯波決定用一種奇特的辦法,既要堅持自己的看法,又可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於是他在電視台發表了一個聲明,向對方表示歉意:“我曾經說過,我住的旅館房間裏的老鼠都是駝背的,這句話說錯了。我現在鄭重更正:那裏的老鼠沒有一隻是駝背的。”

“連那裏的老鼠都是駝背的”,意在說明旅館小而矮;“那裏的老鼠沒有一隻是駝背的”,雖然否定了旅館的小和矮,但還是肯定了旅館裏有老鼠,而且很多。侯波的道歉,明是更正,實則批評旅館的衛生情況,這樣不但堅持了以前的所有看法,還使諷刺程度更深刻有力。

所以,聰明人的糊塗反映出來的是一種修養,一種深沉與老練。再如,英國牛津大學有個名叫艾爾弗雷特的學生,因能寫點詩而在學校小有名氣。一天,他在同學麵前朗誦自己的詩。有個叫查爾斯的同學說:“艾爾弗雷特的詩我非常感興趣,它是從一本書裏偷來的。”艾爾弗雷特非常惱火,要求查爾斯當眾向他道歉。查爾斯想了想,答應了。他說:“我以前很少收回自己講過的話。但這一次,我認錯了。我本來以為艾爾弗雷特的詩是從我讀的那本書裏偷來的,但我到房裏翻開那本書一看,發現那首詩仍然在那裏。”

兩句話表麵上看不同,“艾爾弗雷特的詩是從我讀的那本書裏偷來的”,是指艾爾弗雷特抄襲了那首詩;“那首詩仍然在那裏”,指的是被艾爾弗雷特抄襲的那首詩還在書中。意思沒有變,而且進一步肯定了那首詩是抄襲的。表麵上看,是自己示弱了,其實,這種看似愚蠢的回答卻顯示出了他的智慧。

因此,聰明人的糊塗是一種韜略和智慧。生活中,在一些事情上看似糊塗的人,實際上是真正精明的人。例如,一些企業老板的用人之道,表麵上看,他們會放手讓員工去創造、去發展,自己隻做一個清閑自在的糊塗人。其實,這樣的老板最精明,他們一定程度上尊重了員工對物質、金錢的需求,同時給予了員工信任,這樣,員工便會死心塌地地為他工作。

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是這樣,一個人不合常理地出牌,在普通人眼中不是錯誤,就是愚蠢,其實真正能讀懂他們的會明白,這是一種大智若愚。做人做到這個份上,已經不是簡單的聰明可以形容的,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方圓做人、靈活做事,講究的是一個“正”字;否則,糊塗的精明會成為伎倆,是會遭到別人唾棄的。

學會留個缺口給別人

一位著名企業家在作報告,一位聽眾問:“你在事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請問,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

企業家沒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圈,隻是並沒有畫圓滿,留下一個缺口。他反問道:“這是什麼?”

“零。”多數人這樣回答說。

也有人說,這是一個圈。

企業家笑了笑,他提醒大家:“請大家注意看,這既不是一個圈,也不是一個零,因為它根本沒有閉合。其實,這隻是一個未畫完整的句號。你們問我為什麼會取得輝煌的業績,道理很簡單:我不會把事情做得很圓滿,就像這個句號,一定要留個缺口,讓我的下屬去填滿它。”

留個缺口給他人,並不說明自己的能力不強。實際上,在管理中這是一種管理的智慧,是一種更高層次上帶有全局性的圓滿。而表現在做人做事中,這是方圓做人的精髓。

張某的妹妹有一張借款給人的字據找不到了,非常著急。張某給她出了一個主意,幾天後,妹妹笑嘻嘻地說:“借據補來了。”原來,妹妹照他的主意發了封電報,要借方快速寄還2100元。然而,借方實際隻借了1200元,看電報後很生氣,回信說:“我隻借你1200元,正準備還你。你不要昧著良心瞎說……”妹妹故意把1200元寫成2100元,露出破綻,讓借方更正,也就等於補寫了借據。妹妹有了借據後,便寫信道歉,說寫成2100元是筆誤,請求諒解。

在現實中,由於說話不嚴密而露出破綻,是一種丟醜。如果有意這麼做,故意露出破綻,則可達到以露醜製勝的目的。人們可以有意識地通過某種方式透露給別人一些虛假的信息,從而使對方信以為真,這樣,更有助於實現自己的真實意圖。

薩達特是1952年埃及“七·二三”革命的組織者和發起者之一。革命成功後,他不圖大權,恬淡自若。但在握有大權的納賽爾麵前,他總是唯唯諾諾。納賽爾為此稱薩達特為“畢克巴希薩薩”,甚至不滿意地講:“隻要薩達特不老是說‘薩’,而用別的話來表示他的讚成意見時,我就會覺得舒服些。”在日常工作中,薩達特不露聲色,表現得平平常常。對於內政問題和外交大事,他從不拿出主見,偶爾自己的公開態度稍有出格,他就會立即糾正,與納賽爾的信徒保持一致。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納賽爾考慮隱退,將紮克裏亞·毛希西提名為繼任者,但3年之後,經再三權衡,考慮到順從及危險性等理由,納賽爾出乎意料地選薩達特為繼任者。出於易於控製和為人溫和的考慮,埃及軍方也支持薩達特。1970年9月納賽爾去世後,埃及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權力之爭。爭奪者們既有潛在勢力,又都大權在握,他們互不相讓。後來出於政治需要,他們把平日裏不起眼的薩達特推上了總統寶座。但是,他們沒想到,這位看起來不起眼的薩達特,一上任就反平日之態,大刀闊斧,雷厲風行,迅速控製了政府權力。

由此不難看出,薩達特是一個做事很有心計的人,這種心計主要表現出他糊塗做人,方圓做事。所以,真正的聰明人總是將自己的聰明才智稍微隱藏一些,把自己愚笨的一麵故意展現給別人。這種做法,一方麵可以讓自己與周圍的人取得和諧,同時,還可以免於別人對自己的防範。

即使你是對的,也不要急於證明給人看

在與別人交往時,無論你用什麼方式指責別人,如用一個眼神,一種說話的聲調,一個手勢,等等,或者你直接告訴他:“你錯了。”你以為他會同意你嗎?絕不會!因為你直接打擊了他的智慧、判斷力、榮耀和自尊心,這會使他想著反擊你,絕不會使他改變主意。即使你搬出柏拉圖或康德的邏輯,也改變不了他的態度,因為你傷了他的感情。

因此,永遠不要這樣開場:“這樣吧,我來證明給你看。”這句話大錯特錯,這等於是說:“我比你更聰明。我要告訴你一些事,使你改變看法。”那是一種挑戰。那樣隻會激怒對方,造成在你開始之前,對方已經準備迎戰的局麵。

即使在最溫和的情況下,要改變別人的主意都不容易,那麼為什麼要采取更激烈的方式使之服你呢?為什麼要使你自己的困難更多呢?如果你要證明什麼,不要讓任何人看出來。這就需要運用技巧,讓對方察覺不出來。

英國19世紀政治家查士德·裴爾爵士對他的兒子說過這樣的話:“如果可能的話,要比別人聰明,卻不要告訴人家你比他聰明。”我們不能奢望比查士德·裴爾爵士更高明,因此我們不要再告訴別人他們錯了。應該慎重地看待別人的錯誤,這麼做會大有收獲。

如果有人說了一句你認為錯誤的話,你寧可這樣說:“是這樣的!我倒另有一種想法,但也許不對。我常常會弄錯,如果我弄錯了,我很願意糾正過來。我們來看看問題的所在吧。”也不要用這樣的口吻說:“我覺得你的說法不太正確……”

許多時候,尤其是指出自尊心較強的人的錯誤,用諸如“我也許不對、我常常會弄錯、我們來看看問題的所在”的句子確實會得到神奇的效果。

卡耐基課程教學班上有一位學員名叫哈爾德·倫克,他是道奇汽車在蒙大拿州比林斯的代理商。因為銷售汽車這個行業壓力很大,因此他在處理顧客的投訴時,常常冷酷無情,於是造成了衝突,使生意減少,還產生了種種不愉快。

他在班上說:“當了解這種情形並沒有好處後,我就嚐試另一種方法。我會這樣說:‘我們確實犯了不少錯誤,真是不好意思。關於你的車子,我們可能也有錯,請你告訴我。’這個辦法很快就能讓顧客消氣,這時,顧客更樂意與你講道理,因此,事情就容易解決了。很多顧客還因為我這種諒解的態度而向我致謝,其中兩位還介紹他們的朋友來買車。在競爭激烈的商場上,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顧客。我相信對顧客所有的意見表示尊重,並且以靈活禮貌的方式加以處理,就會有助於問題的解決。”

這位聰明代理商的做法,不但會避免所有的爭執,而且可以使對方跟你一樣的寬宏大度,承認自己的錯誤。

有些時候,的確是因為自己的錯誤而得罪了別人,這時,你最好不要狡辯,而要學會坦誠地承認,並率直地告訴對方。如果是別人做錯了,最好不要太直白,要學會圓融。因為,現實生活中,多數人都具有固執、嫉妒、恐懼和傲慢的缺點,在一些事情上他們也經常會犯有武斷、偏見的毛病。因此,在你很想指出別人犯的錯誤時,那麼就有必要讀一讀詹姆士·哈維·羅賓森教授在《下決心的過程》中的一段話:“我們有時會在毫無抗拒或被熱情湮沒的情形下改變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說我們錯了,反而會使我們遷怒對方,更固執己見。我們會毫無根據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如果有人不同意我們的想法時,我們反而會全心全意維護自己的想法。顯然不是那些想法對我們珍貴,而是我們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脅……‘我的’這個簡單的詞,是做人處世關係中最重要的,妥善運用這兩個字才是智慧之源。不論說‘我的’晚餐、‘我的’狗、‘我的’房子、‘我的’父親、‘我的’國家或‘我的’上帝,都具備相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