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每一個人的個性特點不同,但是,每一個人都有這樣一個特性,那就是都“願意繼續相信以往慣於相信的事”,而如果一旦自己所相信的事遭到了懷疑,他就會找盡借口來為自己的信念辯護。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涉及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時,不要輕易表明你的態度,也許對方在默許這件事是正確的,那麼你就沒有必要說出它是錯誤的。這是人際交往中的一大忌諱。所以,許多時候一些事情顯得難做,並不是因為它真的難做,而是因為我們做了自己不該做的事。
在一些事情上顯示自己高明的人,其實是真正的小聰明。沒有人會賞識這種聰明,這種聰明將更容易讓你背上許多罵名。許多時候,當你抱怨別人不理解你時,當你責怪朋友太死心眼時,甚至當你恨自己愛多管閑事時,其實,你都是在犯同一個錯誤:過分講究你在小事情上的正確。這無形中否定了別人的判斷力與理解力。沒有人願意在這件事情上輸給你,所以,當你在強調自己正確的同時,也是在極力為自己創造一個敵人。
我們現在很多人常常為了一點小事,就劍拔弩張,不給一種說法就不罷休。結果是誰也不給誰台階下,最終大家都不好收場,雙方很快反目成仇。因為一點小事而壞了一天的好心情,多麼不值得。不可否認,現實中如此較真的人大多是些聰明人,可惜這些聰明人總是把聰明用錯了地方,要知道,在小事情上聰明的人,往往是小聰明。
有一個象棋攤,經常有一些人圍坐在一起觀棋娛樂。一次,兩個年輕人為一步棋發生爭執,雙方互不相讓,你說他是臭棋簍子,他說你是臭參謀,說著說著就打了起來。結果,一個頭上開了一個洞,一個胳膊脫了臼。兩人從此以後成為仇人,見麵彼此翻白眼。這就是不懂得糊塗的緣故,人際交往需要在小事情上糊塗一些,不要太在意,不要太計較,這樣,就能夠彼此信任,互相包涵。
幽默大師威爾·羅吉士曾說:“我從來沒遇見過不喜歡的人。”這不僅是他的一種做事態度,也是生存哲學。1898年冬天,威爾·羅吉士繼承了一個牧場。有一天,他養的一頭牛為了偷吃玉米而衝破附近一戶農家的籬笆,最後被農夫殺死了。依當地牧場的共同約定,農夫應該通知羅吉士並說明原因,但是農夫沒這樣做。羅吉士知道這件事後,非常生氣,於是帶著傭人一起去找農夫評理。此時,正值嚴冬季節,他們走到一半,人與馬車全都掛滿了冰霜,兩人也幾乎要凍僵了。好不容易抵達了農夫的木屋,農夫卻不在家,農夫的妻子熱情地邀請他們進屋等待。
羅吉士進屋取暖時,看見婦人十分消瘦憔悴,而且桌椅後還躲著5個瘦得像猴子一樣的孩子。不久,農夫回來了,妻子告訴他:“他們可是頂著狂風嚴寒來的。”羅吉士本想開口與農夫論理,忽然又打住了,隻是伸出了手。農夫完全不知道羅吉士的來意,便開心地與他握手、擁抱,並熱情邀請他們共進晚餐。這時,農夫滿臉歉意地說:“不好意思,委屈你們吃這些豆子,原本有牛肉可以吃的,但是忽然刮起了風,還沒準備好。”
孩子們聽說要吃牛肉了,都高興得跳了起來。吃飯時,傭人一直等著羅吉士開口談農夫殺牛的事,但是,羅吉士看起來似乎忘記了,隻見他與這家人開心地有說有笑。飯後,天氣還是非常冷,農夫一定要兩個人住下,等改天再回去,於是羅吉士與傭人在那裏過了一晚。第二天早上,他們吃了一頓豐富的早餐後,就告辭回去了。在寒風中走了這麼一趟,羅吉士對此行的目的卻閉口不提,在回家的路上,傭人忍不住問:“我以為,你準備去為那頭牛討個公道呢!”羅吉士微笑著說:“是啊,我本來是抱著這個念頭的,但是,後來我又盤算了一下,決定不再追究了。你知道嗎?我並沒有白白失去一頭牛啊!因為,我得到了一點兒人情味。畢竟,牛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獲得,然而人情味,卻並不是很容易得到的。”
生活中,大多數的人都在追求物質上的滿足,表現在言行上便是為了小事斤斤計較,然而當物質需要得到滿足之後,並不表示我們的心靈可以得到充實。羅吉士盡管失去了一頭牛,卻換得農夫一家人的笑容和幸福以及難得遇見的人情味。這段經曆,更讓他懂得做人要懂得忍讓,尤其是在一些小事情上,適當的時候讓自己揣著明白裝糊塗是一種生存智慧,也是一種做人的境界。
小事情,要糊塗
不管做什麼,該聰明的時候,不能糊塗;該糊塗的時候,不要表現得聰明過人。也許有人會說:“現在人與人之間交往這麼複雜,即使讓自己變得像諸葛孔明那樣,還是老在別人麵前栽跟頭,就更不用說讓自己變得糊塗了。”
的確,人與人之間交往是一門學問,隻有聰明是遠遠不夠的,一些聰明的人在同行麵前,在自己的朋友麵前稀裏糊塗吃了啞巴虧的事並不少見。這並不是他們還不夠聰明,而是他們有些時候太精明了,反而吃了虧。
論聰明,阿油讀小學五年級時,智商就達到了90,比同齡孩子高出一大截,所以,同學們都送他一個綽號“算破天”。人聰明了,好處當然有很多,考試成績總是全校第一,人見人愛,家長更是讚不絕口。想讓他糊塗一回,比登天還難。一次,校長在開師生大會時,講了關於愛因斯坦的一個故事,當所有人正聽得入神時,阿油打斷校長的話:“您說錯了,愛因斯坦是猶太人,不是美國人。”
“誰在說話?你個蠢貨?聽我把話講完好不好。”校長停下來責罵打斷他說話的學生。
事後老師告訴他:“猶太人當然可以是美國人了,人都有國籍與種族之分嘛。”
每一個小孩子都會尋找一切可能的機會向別人表現自己的聰明,這本無可厚非。如果你已經參加工作,並且整天要與許多人打交道,那麼,必要時你一定要學會裝糊塗,如在別人講話時,不要隨便發表評論;不要隨便判斷一件事情的對錯;“槍打出頭鳥”,不要讓自己顯得更優秀;對大家心知肚明的事,不要輕易先說出口;在上司麵前,多保持低姿態,不要讓上司覺得你無所不能。
下麵,還有關於阿油的一個故事。
阿油大學畢業後進入了一家公司,這裏是聰明人的天堂,會集了來自各地的精英。在這裏,根本顯不出阿油的聰明,但是,他先前張揚的習慣仍然沒有改變。
一次,總經理召集所有員工開會,決定一個部門主管的人選。說是通過開會決定,其實總經理私下早就決定讓阿油的一位同事走馬上任。這是公司中公開的秘密。
但是阿油卻不信這個邪,他認為自己沒有一點比自己的同事差,於是決定與總經理理論理論。會議上,總經理裝模作樣地宣布候選人名單,阿油也在其中。接下來,總經理誇獎了阿油的同事:“工作成績突出,對工作認真負責,是大家一致認為最合適的人選。”但是,他的話並沒有引起員工的興趣,為了不讓員工說自己太專斷,於是給大家做個樣子出來,說了一些套邊話:“大家還有什麼看法,歡迎你們提出來,我這個人呀,就喜歡聽聽下邊不同的意見。再說,選擇主管是你們的權利,公司會尊重你們的意見。”說這話的時候,總經理心裏清楚,除非是傻子才會站出來反對自己。
沒想到他的話音剛落,阿油首先舉起了手。
總經理先是一愣,然後假惺惺地說:“我知道你想說什麼,是不是要向你的同事表示祝賀呀?我們的員工就需要這種團結的精神……”
阿油打斷總經理的話:“我隻是想知道我為什麼會落選?”
“畢竟主管一職隻有一個,機會隻屬於一個人,也許是你的努力還不夠。不過,兩個月後,你還是會有機會的。”
“我哪一點比對方差呢?你都說說看。”
總經理開始變了臉色:“主管一職對你來說就那麼重要嗎?我這個位置坐得還不舒服呢?隻要你需要,明天就讓給你。”阿油見總經理把話說到這份上,才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第二天,他便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掃地出門了。
聰明才幹也要用對地方,一些敏感的,或是大家都不好意思直說的事情,要裝在肚子裏,這並不是說,在一些事情上裝糊塗就是讓你去裝瘋賣傻。在職場,這是一條重要的為人處世,甚至是做好工作的黃金法則,也是一種免於是非纏身的好習慣。有時候,這樣做不僅不會傷害別人的情感,也不會引火燒身,被一些雞毛蒜皮的事糾纏。
要對事不對人
說話、辦事,要就事論事,如果摻雜著個人的情感,甚至偏見,將很難取得預期的效果,尤其是當你在一些事情上有意針對他人而說出不該說的話,或是做了不該做的事,損失會更大。
在工作與生活中,不論是同事之間,還是上下級之間,一個人在說話、辦事的過程中,抱著對人不對事的態度時,往往會有以下幾種表現:
上司故意找碴數落員工
上司會故意將下屬不勝任的工作推給對方,進而找借口數落下屬。
例如,一位上司發現有一位下屬處處與自己叫板,於是想尋機為難對方。一天,他親切地對這位下屬說:“小強啊,這裏有一項很重要的工作,交給其他人我不放心,你有時間到我辦公室,我詳細交代給你。”既然在公司工作,就要服從上司的管理,小強總不能說:“我隻做我想做的工作。”當小強硬著頭皮應允下來,卻發現自己並不能按要求完成。於是,上司便找到了一個機會不發他薪水或扣他的獎金。
總是看到對方的缺點,而看不到優點
小孟與小楊同時進入一家企業,並且做著同樣的工作,小楊很快就被晉升為部門主管,小孟鼻子酸酸的。一天,總經理把小孟叫進了自己的辦公室,對他說:“小孟,你與小楊一同進入公司,有些地方你應該向他學習呀。”
小孟一直認為自己很優秀,小楊沒有什麼值得自己學習的,於是說:“如果我每天遲到半個小時上班,經常請假去處理私事,經常在你不在的時候躲在沙發上睡覺。您會怎麼看?可是我不會這樣做,我更不會去學著這樣做。”
經理知道小孟在說小楊的一些工作陋習。但是還是毫不客氣地對他說:“如果你每月能給公司帶來20萬元的利潤,我每月會準你30天的假期!不要拿別人的缺點說事,你必須要端正自己的態度,正視自己的工作才是。”
不按規矩辦事,欺上壓下
張柯是一位善於溜須拍馬的人,他經常在辦公室欺上瞞下。更令他的同事氣憤的是,他自認為自己是公司的“老油條”,經常在新同事麵前表現得自高自大,並喜歡以長者的口氣指正他們的失誤。初冬的一天早晨,老板剛從外麵出差回來,張柯笑嘻嘻地迎了上去,一邊拍打老板身上的雪花,一邊說:“李總啊,瞧把你給累的。我馬上給您倒杯茶去。”
“我走了之後,這裏都拜托你了,也不知道工作進展得怎樣了?”
“自打您走了之後,這幫新來的家夥就像是變了一群人似的,我必須長時間地盯著他們,一不留神,他們就會開小差。不過還好,我接連加了幾個班,工作快要完成了。”
“那真是應該感謝你啊。看來這些新員工還得進行一段時間的培訓,這件事就交給你去做。”
當老板推開門進入了自己的辦公室後,張柯隨後把頭伸進老板隔壁的房間,衝著正在工作的員工大發脾氣:“老板發話了,從今天起,你們都要認真地對待工作,除非你們是屬豬的,否則別怪我無情。”一位年紀稍大一點的員工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因為這位員工的屬相就是豬!他感到張柯在同事麵前說這樣的話,太傷自己的感情了。最終,張柯在同事中混了個沒人緣,老板也開始對他失去了信任。自感沒趣的他也隻有收拾自己的東西,一走了之了。
圓滑世故,精於算計
左右逢源是這種人最主要的特點。不論是什麼場合,他們都不能公正、公平地看待和處理屬於自己職責範圍內的事情。
在生活、工作中這樣的人並不少見。就拿調查一件事情來說吧,一般人會嚴格按照上級要求,客觀、公正地記錄下自己的調查結果。而一些為了追求業績的領導、主管,雖然他們心中也有一杆秤,但是,當上級要求彙報工作時,他們往往會誇大其詞,盡可能贏得上級的好感;當一些對自己有利用價值的下屬犯了錯誤,也不會立刻指正,而假裝看不見。總之,他們不想得罪人,最終還是以犧牲整體的利益來換取個人的“好人緣”。
做任何事,都要對事不對人,不要因為人的因素而改變了自己原本正確的做事態度與方法。除了要杜絕以上幾種惡習外,還要學會在說話辦事時擺正自己的心態,讓自己變得有主見,不要人雲亦雲;把做好工作放在第一位,別在工作中摻雜個人的情感;不要動輒忌恨比自己強的人,對他們要抱著學習的態度。
與精明人共事,絕對要低調
蘇格拉底在雅典一再地告誡他的門徒:“你隻知道一件事,就是你一無所知。”
比別人更聰明本身並不是錯誤,但是,處處表現得比別人更聰明比錯誤更可怕。精明不要露骨,這是做人的一種基本準則,尤其是與精明人共事,絕對要低調。也許你會說自己絕不會被對方算計,但是不要忘了,相互鬥心眼、玩計謀不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在真的智者眼中,那是與卑劣、圓滑畫等號的。
與精明人共事,最聰明的做法就是保持低調,既不要往對方的眼中揉沙子,也不要過分引起對方的注意,這不僅是一種自我保護,而且也是與精明人共事的第一原則。
有一位年輕的律師曾參與調查一個重要案子,這個案子牽涉許多法律問題。一次在辯論中,一位最高法院的法官對年輕的律師說:“海事法追訴期限是6年,對嗎?”律師愣了一下,看看法官,然後率直地說:“不。法官,海事法沒有追訴期限。”
後來,這位律師告訴自己的朋友說:“當時,法庭內立刻靜默下來,似乎連氣溫也降到了冰點。雖然我是對的,他錯了,我也如實地指了出來。但他卻沒有因此而高興,反而臉色鐵青,令人望而生畏。盡管法律站在我這邊,但我卻鑄成了一個大錯,居然當眾指出一位聲望卓著、學識豐富的人的錯誤。”
這位律師確實犯了一個“比別人更正確的錯誤”。如果在指出對方錯誤的時候,做得再高明一些,也許結果不會是這樣。
如果你認為有人說了一句自己認為是錯誤的話,你應該選擇一種低調的做法,如可以說:“晤,我倒有另外一種想法,但也許不對。我常常弄錯。如果我弄錯了,我很願意得到糾正。”這將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如果你麵前是一位上司,是一位權威,此時你既想說明對方觀點的不合理之處,又想表達自己的正確,那麼,你必須要學會低調;否則,會被認為是對他們的一種挑戰。有位知名教授曾說過一段富有啟示性的話:“人,有時會很自然地改變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說他錯了,他就會惱火,更加固執己見。人,有時也會毫無根據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不同意他的想法,那反而會使他全心全意地去維護自己的想法。不是那些想法本身多麼珍貴,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脅……”
本傑明·富蘭克林在他的自傳中說:“我立下一條規矩,絕不正麵反對別人的意思,也不讓自己武斷。我甚至不準自己在表達文字上或語言上過分肯定的意見。我決不用‘當然’、‘無疑’這類詞,而是用‘我想’、‘我假設’或‘我想象’。當有人向我陳述一件我所不以為然的事情時,我決不立刻駁斥他,或立即指出他的錯誤;我會在回答的時候,表示在某些條件和情況下他的意見沒有錯,但目前來看好像稍有不同。我很快就看見了收獲。凡是我參與的談話,氣氛變得融洽多了。我以謙虛的態度表達自己的意見,不但容易被人接受,衝突也減少了。我最初這麼做時,確實感到困難,但久而久之,就養成了習慣,也許,50年來,沒有人再聽到我講過太武斷的話。這種習慣,使我提交的新法案能夠得到同胞們的重視。盡管我不善於辭令,更談不上雄辯,遣詞用字也很遲鈍,有時還會說錯話,但一般來說,我的意見還是得到了廣泛的支持。”
不可否認,本傑明·富蘭克林所交往的人都是精明人,他之所以這樣受人歡迎,得到別人的重視,主要得益於他人格的成熟——寬容、忍讓、和善。正是這種一貫低調的作風,讓他成了一個做事高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