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做一個清楚明白的人(3 / 3)

與人“過招”,要形醉而神不醉

為人處世必須要學會裝糊塗,尤其在與人共事,或是發生利益糾紛時,必要的糊塗往往能夠讓你化被動為主動。

張麗是個性格耿直的人,她做事果斷,為人直爽,深得一些朋友的好感與信賴。但是,這卻讓她在工作中吃盡了苦頭。一次,她哭泣著在老板麵前抱怨:“我哪點做得不對,不都是為了公司好,為什麼得不到別人的理解呢?”原來,在張麗到任之前,部門裏的一些員工經常在上班時煮麵條,有人還經常把公司的紙張與筆帶回家。但當時的經理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所以,大家都相安無事。張麗到任後,嚴厲地阻止了員工的這些做法,所以得罪了不少人。時間長了,便很難再在部門裏開展工作。

麵對張麗的抱怨,老板的建議倒顯得很老練:“你不要正麵反對他們,適當的時候,你也可以這樣做,但是你一定要讓他們心裏清楚:這種事不是可以經常做的。”

不可否認,許多處世高手與老道的企業家都是糊塗學大師。從他們的言行舉止中不難看出,糊塗是一種做人的智慧。作為普通人,在與人過招時,如何做到形醉而神不醉呢?

小事情上一定要揣著明白裝糊塗

我們現在很多人常常為了一點小事,就要劍拔弩張,不給一種說法就不罷休。結果是誰也不給誰台階下,最終大家都不好收場,因此便會結下冤氣。話又說回來,因為一點小事而壞了一天的好心情,真有些不值得。不可否認,現實中如此較真的人大多是些聰明人,可惜這些聰明人總是把聰明用錯地方,要知道,在小事情上聰明的人,往往是小聰明。

小劉很喜歡與人較真,三天兩頭就與同事、朋友抬上一杠。許多時候,原本輕鬆的交談氣氛也會立刻變了味。一次,一位同事說100元買了一個包,並且說自己買得很值,小劉上前一摸,便開口說道:“這個包最多30元。”同事笑了笑說:“30元?別開玩笑了。”

小劉很認真的幫對方分析起來,從做工到用料,在場的人聽他這麼一說,還真覺得這個包最多也就30多元。

這讓那位同事很難為情,並覺得小劉是不相信自己才有意揭自己的底,可仔細一想,自己確實是花100元買的呀。如此一來,同事便開始反感小劉再對這件事品頭論足了。

裝糊塗,不要讓人覺得你有所圖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有些人裝起糊塗來,看似得體,但事後往往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事先,他們刻意擺出的一副一無所知的表象,事後,才會發現原來自己為自己設下了陷阱與圈套。論年頭,秦先生在商界也算是老資格了,開公司、辦企業、跑營銷……他做過的工作不下10種。但都因為生意難做,不得不半途而廢,想想自己這些年來的得與失,他深有感觸:“人呐,不能太老實了。”所以,他也就學著讓自己圓滑起來。要不怎麼說本性難移呢?任憑他怎麼拿捏,都顯得很生硬。更讓他生氣的是,自己因此被人誤解。一次,一位朋友主動拜訪他,想給他融點資,共同投資一個項目,所以,雙方很快就談到了生意上的事,於是這位朋友問:“老朋友啊,這段時間你怎麼樣啊?”

秦先生連忙說:“忙是很忙,這不又剛好賠了一點點。”

“我又沒問你賠了還是賺了,瞧把你著急的。”

“現在做什麼都不好做啊。”

一來二去,很快,這位朋友就發現秦先生在有意回避什麼,再仔細一想,他才明白,原來秦先生害怕自己向他借錢。所以,接下來這位朋友故意把話題扯到錢上:“我最近想投資個項目,這個項目需要不少錢……”還沒等他說完,秦先生便接過話茬:“你我的想法一樣啊,我也是很缺錢啊。”

聽到這裏,那位朋友很快轉換了一個話題,對融資的事隻字不提了。

事後,秦先生才知道自己糊塗的不是時候,原來,他的妻子在私下聊天,早就告訴了那位朋友他在生意上賺了一筆。從此,再也沒有人與秦先生談合作的事了。

糊塗不是裝瘋賣傻

在膚淺的人看來,裝糊塗就是裝瘋賣傻,其實,這是最低級的做法,一眼就會被人看透。更何況,如果裝得不得體,隻能麵對尷尬。

一次,在小亮值班期間,由於一時疏忽,辦公室的財物被盜。為了推卸責任,他想好了一條對策:“要是領導追究下來,一定要裝糊塗。”所以,不論領導問什麼,他盡可能回答3個字:“不知道。”

領導問:“你知道不知道這是你的責任?”

“不知道。”

“值完班,你是幾點鍾離開的?”

“不知道。”

“你昨天都做了些什麼?”

“不知道。”

在場的人頓時大笑起來。領導變得更火了:“這也不知道,那也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公司用你是幹什麼的?”

這時,他才意識到,自己糊塗得有點兒過了,這反倒更讓人懷疑自己的用心。

所以,糊塗做人不僅是門高深的學問,而且也是一門難以表現的藝術。糊塗既講究實效,也要講究逼真性;否則,眾人皆醒,唯你獨醉,那豈不是成了一場難堪的獨角戲?在這個意義上說,精明的人未必聰明,聰明的人也未必精明。精明人做人習慣“眾人皆醉,唯我獨醒”;聰明人做事卻能“形糊塗,而神不糊塗”。糊塗做人是一種智慧,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吃虧就是“得福”

所謂的“福”是指在物質上的盈餘與精神上的富足,因此,“吃虧是福”的說法表麵上看是矛盾的。但是,就是在這句話中,卻有最為深刻的含義,它是我國哲人所總結出來的一種人生觀,即愚笨者的智慧、柔弱者的力量、領略了生命含義的放達和由吃虧退隱而帶來的安穩與寧靜,同時它也顯示出了一種穩重和成熟。

做人做事不要老把眼前利益看得很重,這樣隻會失去了長遠的利益。生活中我們常常見到,表麵上看起來是一種“吃虧”,其實會給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的事情。老子曾說,隻有愚者才能得福,因為隻有愚者,才是世界上最幸福與最快樂的人。而那些把精明用錯地方的人,凡事總是怕便宜別人。因為在他們看來,便宜別人,就等於自己吃虧。其實大可不必這樣想,許多時候,多給別人點甜頭,對自己也不是沒有一點好處。

不懂方圓之道的人,在為人處世中,一門心思隻考慮不能便宜別人,卻忽略了對自己是否有利。許多時候,吃虧也是一種福分,這不是自我安慰,而是一種生活哲理。

孔子有一次在魯國參觀,見到了一個非常奇特的器皿,於是問看廟的人:“這是什麼?”看廟的人說:“這叫做‘宥坐之器’。”“宥坐之器”是一種非常容易傾斜和顛覆的容器,正因為它容易傾斜與顛覆,所以一些君主就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邊上,作為一種警示。孔子說:“我聽說‘宥坐之器’,虛則傾斜,滿則顛覆。”於是,他就讓自己的學生注水進去,果然如傳說中所說的“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敬”。孔子歎息道:“哪裏能有滿而不傾覆的東西呢?”子路問道:“請問有沒有保持滿的方法呢?”孔子說:“聰明聖知,受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撫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握而損之之道也!”

所以,如果我們知道福禍常常是並行不悖的,而且福盡則禍亦至,而禍退則福來的道理,就必須采取“愚”、“讓”、“怯”、“謙”的態度來避禍趨福。“吃虧”也許是指物質上的損失,但是一個人幸福與否,卻往往取決於他的心境如何。因此,“吃虧是福”的前提,一個是“知足”,另一個就是“安分”。“知足”則會對一切都感到滿意,對所得到的一切,內心充滿感激之情;“安分”則使人從來不奢望什麼根本是不可能得到的或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不會有妄想,也不會有邪念。所以,“吃虧是福”,以及“知足”、“安分”並不是讓人不思進取,這些思想在教導人們對自己要有清醒認識,做一個清醒的人。因為,一切的禍患,都是在於人的“不知足”與“不安分”,或者說是不肯吃虧。

人際關係中暫時的忍讓吃虧,可以獲得長遠的利益。關鍵是要不露聲色地迎合對方需要,既以對方的利益為重,又為自己的利益開道。

美國亨利食品加工工業公司總經理亨利·霍金士先生突然從化驗室的報告單上發現,他們生產食品的配方中,起保鮮作用的添加劑有毒,雖然毒性不大,但長期食用會對身體有害。如果不用添加劑,則會影響食品的鮮度。亨利·霍金士考慮了一段時間後,認為應以誠對待顧客,毅然把這一有損銷量的事告訴每位顧客——防腐劑有毒,對身體有害。

這一下,霍金士開始麵對很大的壓力,食品銷路銳減不說,所有從事食品加工的同行也指責他別有用心,打擊別人,抬高自己,他們聯合起來抵製亨利公司的產品。亨利公司一下子跌到了瀕臨倒閉的邊緣。

苦苦掙紮了4年之後,亨利公司已經傾家蕩產,但它的名聲卻家喻戶曉。這時候,政府站出來支持霍金士了,亨利公司的產品又成了人們放心滿意的熱門貨。亨利公司在很短時間裏恢複了元氣,規模擴大了兩倍。亨利·霍金士一舉坐上了美國食品加工業的頭把交椅。

生活中的聰明人,善於從吃虧當中學到智慧。要忍一時的失,才能有長久的得;要能忍小失,才能有大的收獲。這些思想也是教導人們對得與失要有清醒的認識,有時看似吃虧的事其實是獲得更大利益的前提和資本。因此,在麵對逆境和不公正時,正確的態度就是寧肯先吃一些虧,也不要針鋒相對,這樣可以讓自己換得難得的平和與安全。一個擁有平和的心境和安全生存環境的人,隻要能夠對自己先前失敗的做人做事策略適當調整,那麼,他就會達到預期的目標。

舍卒保車,從長計議

做人難,有時就難在一個“舍”字上。如果把有些事情能夠看得更開,敢於舍棄一些眼前利益,那麼,做人也就不難了。何以見得?

舉個再平常不過的例子。如果你花幾百塊錢買了一堆藥預防某種疾病的藥品,但是時隔一年,你卻沒有吃掉一粒。這時藥品已經過期,你也隻能丟棄。對此,你會有何感想?是為自己的身體感到慶幸,還是為自己曾花掉的錢心疼不已?事實告訴我們,90%的人首先會首先心疼自己花去的錢。

的確,在許多事情上,我們都有這種情結。正因為這樣,我們整天才會為取舍、選擇而苦惱,以至於為一點芝麻大的利益,耗費一天的精力。

所以,一件事情難不難,首先要看在利益麵前自己的心態能不能放平。有一家雜貨店,老板雇了兩名店員。平時,這兩位店員工作很努力,過得也很快樂。但有一次,老板把手中唯一的一本畫冊送給了一位店員,而沒有給另一位店員任何東西,雖然老板承諾說:“我將來會補給你的。”但後來老板一直沒有再提到過這件事。從此,那位沒有得到畫冊的店員便漸漸失去工作熱情,時時處處都覺得老板虧欠了自己,以至於做不好工作,最終被開除。

多麼可悲的一個結果。

但類似的故事在生活中依然發生著。究其原因,就在於這些人貪心太強,哪怕是指甲蓋一點的利益,都會把他的眼睛堵得嚴嚴實實,所以,讓他們不犯錯誤也難。因此,做人做事要學會舍小利為大謀,從長遠考慮問題。做到這一點其實也不難,從現在起,你可以嚐試著從以下方麵去改變自己。

爭不到的利益,先讓給別人

或許這樣的話像葛朗台式的人都會說,但如果有一天,真的天上掉下一個餡餅,別說掉在自己頭上,就是掉在別人頭上,多數人也會想著如何把它搶過來。

其實,人際關係中暫時的忍讓吃虧,可以獲得長遠的利益。尤其在競爭激烈的今天,雖然誰也不願意為了一點小利益爭得頭破血流,但是除了競爭,大家或許別無選擇。其實大可不必。做人做事,也要學會用暫時的退讓、舍小利來讓自己贏得時機,為日後“反彈”創造條件。事實證明,這種做法既簡單,又高效。

白師傅雖然沒有什麼不良嗜好,待人處世也不錯,但就是有一個壞毛病,喜歡占小便宜。為此他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通常人家做生意講究的是常來常往,而他卻經常把好端端的生意做成一錘子買賣。這不,白師傅先後做過至少10種生意,可是做什麼都賠錢,並且一次比一次賠得慘。原因就在於一個“貪”字上。

開始,白師傅做蔬菜生意,每次與顧客算賬時,都要占人家點小便宜,少到一分二分的,多則一毛兩毛,隻多要不多找。一次,他碰到一位比他還細的顧客,對方買了一棵白菜,電子秤上顯示的是一塊八毛五,對方付給白師傅兩元錢。白師傅把菜遞到對方手上,順便說了句:“您走好。”卻並沒有找錢的意思。顧客便問道:“你應該找我一毛五啊。”

白師傅很少遇到這樣的顧客,差一毛八分的,還要找零。於是說了一句大氣話:“我這兒也沒零錢,再說買一棵大白菜還在乎這點兒錢。”

顧客不幹了,於是翻起了老底:“每次來你這兒買菜,總要占我點兒,我來過3次,你一共占了我三毛六分錢。”

一來二去,雙方就吵了起來。

時間一久,來菜店的人就越來越少,最後隻能關門。後來,白師傅又嚐試做其他生意,也都因為這個毛病而失敗了。

其實,做事有時就像做生意,如果你想從你所做的事中獲得長遠利益,就不要在乎眼前的一點小利益。如果實在爭不過別人,不妨先讓給對方。

虧就虧點,別到處亂講

有一種比占點便宜的人更可怕,這種人通常表麵上很紳士,總是裝出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實則很喜歡與人計較。如果簡單地分析一下這種人的心理就會發現,這些人在出於麵子,而一時舍棄了應得利益,但事後卻總惦記著失去的利益,所以,在一些人麵前就習慣反複提及這件事。也許他認為自己吃了虧,說出來好讓不知情的人明白究竟是怎麼回事,但是,別人可往往並不關心誰吃了虧,誰占了便宜,而更在乎你的這種做法。

朱小姐在公司裏自稱是最清廉的人。她經常私下告訴一些朋友:

“某某經常使用公司電話。”

“某某經常用公司的電做飯。”

時間久了,大家就總結出一條規律來,每當朱小姐說別人不是的時候,肯定是因為自己在這方麵吃了虧。果不其然,一次,經理發現公司電費一個月猛漲500元,調查得知是一些人經常使用大功率電器。但又不能肯定是誰,於是提出,讓每個人都負擔一部分費用。因朱小姐一次也沒有使用過電器,所以覺得很吃虧,於是逢人便說。結果得罪了不少同事,最後經理也覺得她的做法欠妥就把她叫到身邊說:“我知道你是清白的,這件事雖然是小事,但是你的所作所為卻破壞了部門內部的團結,以至於工作沒法正常開展。我隻能遺憾地告訴你,你被調離這個部門了。”

這件事對朱小姐來說這是一次教訓。

不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都有許多潛規則在約束著我們,即使在利益的得失麵前,這些規則也是碰不得的。像朱小姐這樣的人,就是因為一點私利而破壞了無形的規則,最終讓自己吃下親手種植的苦果。

學會啞巴虧的吃法

在上麵的那個事例中,朱小姐吃了虧到處亂講,是一種錯誤的做法,那是不是就一定意味著要吃啞巴虧呢?其實不然,啞巴虧有啞巴虧的吃法。這主要取決於事情對於聲譽,而不是利益上的影響。

回到上麵那個事例,如果朱小姐因此名譽受損,她完全可以在正式場合為自己澄清,但也不可逢人便說。下麵的這個例子或許值得借鑒。

王小姐做人一向很本分。一次部門分年貨,恰巧在給王小姐分發時,剩下最不好的一箱,王小姐沒有什麼異常反應。雖然自己吃了點虧,但是她還是覺得挺高興,所以並沒有把這件事告訴別人。但有些人不這麼認為,於是有的人就提出疑問:“為什麼王小姐沒有一點怨言,反倒顯得挺高興?會不會是得到了其他方麵的好處。”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很快就把王小姐與領導扯到了一塊,眼看事情越來越有些說不清,好在王小姐很快得知謠言,並給了那些同事嚴厲的回擊。

生活就是這樣,許多時候你不去惹麻煩,可是麻煩卻偏偏會找到你頭上。尤其是當自己已經放棄了一些利益的時候,非但得不到別人的理解,反倒會被人誤解。這時,一定不要吃啞巴虧。

圓融處世,就得分清輕重緩急,該舍的就得忍痛割愛,該忍的就得從長計議。正所謂舍小利為大謀,隻有做事時善於用腦子,就懂得舍卒保車——敢於放棄小利,為大利著想。小利益不丟,就會因小失大,把事情搞砸。

chenggongdemijuezainali成功的秘訣在那裏?chenggongdemijuezainali八麵玲瓏的處事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