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學會用各種方法解決問題(1 / 3)

不能在痛苦時才想到朋友

不少人在處世交友時抱著“有事有人,無事無人”的態度,把對方看成自己受傷後的拐杖,身體康複後就隨手把它扔掉。這種人大多數會被別人拋棄。當他求人幫忙時,相信沒有人願意幫助他。

人與人之間沒有互信互助,則沒有互惠互利;沒有較深的感情,則難得彼此的信任。所以,在平時與人交往中要重視感情投資,不斷增強友誼。人是感情的動物。你在感情賬戶上儲蓄,就會贏得對方的信任,那麼當你遇到困難或求人辦事,需要對方幫助的時候,就可以得到由這種信任換來的有力的支持。

“生當隕首,死當結草”;“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等等,這些都是經常進行感情投資的結果。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後,加深著感情的往來,關羽千裏送嫂夫人,沒有一點閃失;關羽戰死,劉備哭昏了過去,堅意去報仇,亂出兵雖然是不理智的行為,但從情意的層麵上看,他何嚐不是一個重朋友感情的人?還有《水滸傳》上的宋江,他對於感情投資更是一個行家裏手,見到好漢就送銀子,就請客埋單,到他落了難將被處決的時候,那麼多兄弟來營救。如果他是個小氣鬼,不注意平時與人交往,他的人頭被砍了,也不會牽動天下好漢的心。

威羅比·馬柯米克一手創辦了世界著名香料公司——馬柯米克公司,創業之初,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他卻是個徹頭徹尾的獨裁經營者,由於管理方法已經遠遠落後於時代,加上決策失誤,他走向了艱難的困境。除非將所有員工的薪水減去10%,否則,公司的收支將無法實現平衡。他憂鬱過度而病倒了,不久,他眼看著麵臨危機的公司,感到十分絕望,在一天黃昏流著眼淚撒手人寰了。

臨危受命的是老馬柯米克的侄子查理斯·馬柯米克先生。查理斯先生出任公司董事長,上任伊始,他召集公司全體員工,非常誠懇地說:“從今天開始,所有員工的工資均增加10%,工作時間縮短。我們公司的命運完全擔負在諸位的雙肩上了,希望大家努力工作,力挽狂瀾,拯救自己的公司。”

在場的公司員工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個個呆若木雞,百思不解。因為困難擺在眼前,就當時的惡劣情況而言,將公司員工的薪水砍掉10%尚不足以渡過難關,誰也不會想到新主管查理斯先生卻給大家加薪10%,而且工作時間大大縮短。

當員工們終於明白新主管加薪之舉是為了表示他對全體員工的完全依賴時,公司上下立即士氣高漲,結果在短短一年時間裏,馬柯米克公司就扭轉了虧損局麗。公司總會遇到挫折,每當此時,尤其是碰到較大的困難時,老板在悲觀失望的思維定勢中,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減薪裁員,而減薪裁員將使員工那本就脆弱的心理再受打擊,誰還會和老板同心同德呢?

查理斯·馬柯米克先生的智慧在於,雖然麵臨危機,卻沒有武斷做出減薪裁員的決定,反而給員工加工資並縮短工作時間,設法激勵員工產生高昂的士氣,以期收到上下一心、同舟共濟的效果。10%的額外薪資成本,換來的是巨大的無形資產——企業士氣,這不單單是金錢所能衡量的。裁員?加薪?相比之下,孰優孰劣,不言而明。公司麵臨危機時,他懂得感情輸入,可謂處世的高手。

失意久了會削弱誌氣

人生不如意事常**,沒有多少人一生風平浪靜,期望的東西得不到,看重的東西失去了,都會讓人感到痛苦失望;官場浮沉,生意場上波折,都會時而憑添人生失意的情懷。

人站立的角度很重要;怎樣擺好自己的位置呢?是集中表現在考慮問題的本身,還是考慮問題牽涉到自己近前的利益呢?拿前者來說,自然會將事情做好;就後者而言,事情可能越來越槽。因而如何擺正處世心態,先要確定自己站立的角度。例如你站在權力的角度,失官與得不到更高的位置,你就會感到失意。

失意感不能在心裏存留久了,久了會削弱人的誌氣。人生注定是要奮鬥的,奮鬥者的人生充滿著希望和輝煌。生命在希望中延續,在輝煌中閃光。社會分工各有不同,隻要每個人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維持物質的豐厚,壘成社會的繁榮,就應為此而驕傲和自豪。

就生活的價值而言,能夠體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做過了自己喜歡的事,沒有虐待自己的生命,心靈從容富足,則在富在貧,都安心。就一個人所具有的價值而言,隻要它確實存在,就決不會因穿著華服或蓑衣而有所改變,關鍵在於自持之態。不能嗜欲太過,乃至不顧一切,以不正當的手段去謀求富貴。當年,陶潛荷鋤自種,稽叔樹下苦練,均為貧介之士,但他們的精神則萬古流芳。

現在人們處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充斥世界的是物質,消費欲望的刺激,攀比心理的滋長,開口閉口都是錢,做夢都想發財,如此環境,人更容易感到失意。然而秋水淡泊而深遠,倒覺得天開地闊。貧窮的滋味大概都是這樣,因為本身一無所有,對於世間萬物不起執著與貪戀,心胸自然坦蕩。不知富貴中人,宛若池塘百花喧鬧,反生煩惱。秋天可見萬物凋零的樣子,才可見秋水之美麗。如此方明白天地間萬物皆是平等的,有得就有失。富貴與貧窮,就像夏塘與秋水,對於天地而言並無偏愛,隻是人心不平等罷了。這不是教你看通,而是教你看明白,失意不會給自己帶來什麼好處,隻會削弱你的生存的意誌與奮鬥的誌氣。

無論在什麼時代,隻要你保持一顆平靜淡然的心,就不會讓失意糾纏著自己。而生活奢侈之時,也就是驕傲之心萌芽的開始,也是你走向痛苦與失意的開始。

驕傲奢侈的生活必然導致失意,因為,人如果一味安於貪圖享受,那麼在不知不覺中,墮落就會漸漸潛入他的體內,最終敗得一塌糊塗。

保持一顆平常心,懂得節製欲望。那如何把握自己,不讓失意吞噬自己呢?一是事先建立自己的防線,用來規範自己的言行,以防微杜漸;二是不怨天尤人,整天垂頭喪氣萎靡不振,這樣下去,不能創造新氣象,前途也就不會有起色。前進的道路並非盡是坦途,隻有經過一番磨練才會真正有所收獲。

古人雲:“達亦不足貴,窮亦不足悲”,“人不可以苟富貴,亦不可以徒貧賤”,這些話對於我們如何看待生活,以及如何處世,確實可以引為至理箴言。

提防“麵似忠厚”的人

有時你真心待人,對方卻不能真心待你,這讓你感到很生氣。所以在處世中要不時告誡自己什麼人值得交往,什麼人你提防他。

這是一家廣告公司。張峰比周明晚來公司半年,和周明同屬一個部門,隻是分在了不同的小組。張峰平時總是憨憨地笑著,偶爾也和同事們開玩笑。他在部門裏算是最年長的——35歲。

現在廣告公司的人員都趨向年輕化,公司改組,請走了好幾位年過三十的“老朽”。沒想到,張峰平時不顯山不露水,現在倒成了周明的領導了。

周明對張峰是有些好感的,覺得他挺樸實的。況且,他是來自農村的人,能夠到北京發展,並且到這家比較有實力的公司,他的閱曆肯定豐富。除了憨,他的節儉也給同事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很多時候周明感覺工作上一定要跟對人,這次改組成了張峰的下屬,周明挺滿足的:有張峰的關照應該不會吃虧。

接著公司有了一個很大的項目,大家費了很大心思,每天加班加到十點多。周明所在的部門重任在肩,負責宣傳策劃。

以往,每接到一個大的項目,小組成員都會拿出自己的方案,最後擇優選用。偏偏新官上任的張峰遲遲不開會商討。這是怎麼回事?急性子的周明找到了張峰,他的回答是:“公司剛改組,開始不會好做的,這次的策劃由周明來做。”

周明無話可說了。按照公司的規定,隻有參與了策劃才有錢掙,好點子會有額外獎金。成功的策劃是可以名利雙收的,張峰此舉顯然有他的意圖。

幾次事後,周明發現張峰實際上很有心計的,會取巧。他的策劃有很多是從別人那裏信手拈來的,改頭換麵推出去。他還會把大家的好點子融合在一起,變為自己的。

不久,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周明才真正認識了張峰。

那次周明出差三天回來,發現應由周明做的好幾個方案都由張峰接手了,周明的創意,張峰的署名,並且有一個方案受到客戶的讚許,老總發給張峰為數不少的獎金。

周明憤怒了,找到張峰,周明還沒有開口,張峰就歉疚地對周明解釋,說客戶要得太緊,實在沒辦法,本來隻是想拿周明的策劃書應付一下,想不到客戶很是滿意,隻好做了出來。還說他跟老板說過了,獎金分文不要。

話說到這,不好再說什麼,工作上的摩擦在所難免,況且他是周明的直接上司,隻要客戶滿意……

想不到過兩天,張峰走了!是因為那份贏得獎金的策劃書,另一家公司把他挖走了。

他把周明的客戶也帶走了,還有公司的好些客戶……

他走得實在是太突然了,公司為此一下子陷入低穀。

後來周明明白了,因為他遭遇過貧窮、艱辛,所以向往成功,也更要不擇手段。一個從小地方來的人,能在大城市紮根,本身說明他很不簡單。可一年多來,誰都認為他憨厚實在。

這件事給周明的教訓是,有些人是很可怕的,可怕在別人不知道他(她)潛在的內心,他(她)可能在向你微笑時,從背後戳一刀。所以對於麵似忠厚的人,在沒有了解他的真麵目的時候,得防著他一些。畢竟難免遇到這種人,或要與這種人相處,對他冷淡也不對,表麵上還要客氣。

疏通人際,先通人性

在人際交往中,真正贏得勝利的方法不是爭論。在與你對立的人打交道時,爭論是最不可取的,甚至連最不露痕跡的爭論也要不得。如果你老是與別人抬杠、反駁,即使偶爾獲得勝利,也永遠得不到對方的好感。

小趙買了一輛新車,卻在4個月內出現了3次故障。他多次與經銷商交涉,都沒有使問題得到滿意的解決。

後來,他幹脆來到汽車展售廳,要求見他們的老板。在來到老板的辦公室後,他先是簡單地做了一下自我介紹,然後向他說明自己之所以向他的公司買車的原因——車子的價格很公道,服務也很好。老板聽了小趙的話後,滿意地微笑起來。然後小趙又詳細說明了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並且進一步向老板指出:“我想你一定極為關心可能有損你良好商譽的事情。”

老板表示感謝對方把這件事情告訴他,並且向小趙保證問題一定會獲得解決。他不但親自去過問這件事情,而且還在小趙車子送修的時候,把自己的車子借給他用。

仁厚、友善及稱讚比任何粗暴更易改變別人的心意。因此,我們在做任何事情時都要從友善開始,盡量避免與別人發生直接的爭論,這樣你的處世藝術會有很大提高。

一次,一位老板為了一筆不該征收的所得稅款項,和稅務人員整整爭論了一個小時,那位稅務人員堅持不改變自己的態度。老板決定不再同他理論,而改變了一個話題。他說:“比起其他要你處理的重要的事情來,這件事實在不足掛齒。我也研究過稅務問題,但那是書本上的死知識,你的知識卻是從實踐中來的。有時,我也真想有份像你這樣的工作。”這下,稅務人員打起了精神,開始和他談自己的工作,態度慢慢地友善起來。3天後,老板收到了他的電話,說是那筆所得稅決定不征了。

這位稅務人員要的是一種被尊重與重視的感覺。對方越和他爭論,他越要強調職務上的權威。一旦承認了他的權威,爭論自然就偃旗息鼓了;反之,如果免於爭論,而以一種他喜歡的、寬鬆的方式對待他,他同樣也會變成一位有寬容之心的人。

這就是人性,更是人際。不要與想占你便宜的人爭得麵紅耳赤。當你堅持要與他扯平的時候,你傷害自己的,比傷到他人的更多……因為,化解難題的關鍵不是爭辯,而是有理有據地“讓步”,或是暫時的“服軟”。具體怎麼個讓法,讓到哪一種程度,這就要看對方的接受程度與你的承受能力了。

例如,你在一家公司是核心員工,但是老板給你的薪水卻很低,為此你與老板多次理論,希望老板給你漲薪水。這時,你不要一味地去爭取,而要首先考慮這樣一些問題:

(1)如果老板不給漲,確定自己讓步的最大可能性是什麼?

(2)如果願意留下來該怎樣讓步?

(3)如果不願留下來又該怎樣讓步?

(4)自己提出這些要求後,老板的要求是什麼?

隻有先想好這些問題,並做到心中有數,然後再去據理力爭,才能比一味地要求漲薪水更有益於問題的解決。每個人都希望付出最少的代價獲得最大限度的回報,這是理想主義,現實生活中這兩者協調得很好的例子實在少見,往往是付出了未見得回報。所以,就這樣的問題,你要做好讓步的準備,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創造更好的條件,作出更大的貢獻,等待更好的機會。

想做一個有所作為的人,那麼就不要過多地在與人爭執上耗費精力。例如,當你與對方都存在問題時,你要多讓步一點;如果你確實是對的,就少讓步一點。總之,要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貴在知人性。與貪婪、世故的人交往,就不要想著如何從這些人身上獲得利益;與正直、老實的人交往,也不要想著如何去占他的便宜。與不同的人交往,重要的是先把握住他們的心理特點,讓他們以一種他們自己認可的,同時你也容易接受的方式建立交際關係,這也是方圓人生的處世之道。

做人要有點脾氣

人類社會跟自然界相似,時有“弱肉強食”的現象發生,一類人總愛處處占別人的便宜,淩駕於弱者之上;而另一類人就是所謂的“受氣包”,很自然地成了前者嘴裏的肉。

須知,世界上沒有天生的“受氣包”,那些經常成為眾人發泄對象的人之所以在不受氣的道路上邁不開步子,往往是因為他們首先用自己的左腳踩住了右腳。他們從未做過一件自己想做但不敢做的事,他們在第一次受氣時就放棄了反抗的企圖,這一行為的反複便會形成一種心理定式和社會交往模式,即你覺得自己可以忍受這種逆來順受的生活了,而別人則認為你就應該逆來順受。因此,你所受過的氣越多,你就越可能受更多的氣。

如何突破這種惡性循環呢?那就是要勇敢地突破第一次,真正地進行一次反抗,讓施氣者認識到你並不是天生就該受別人氣的。

許多人選擇了忍氣吞聲的生存方式,往往是由於他們患得患失,怕這怕那,自己在主觀上嚇倒了自己。而無數的事實證明,挺身而出,捍衛自己的正當權益其實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跨過這道門檻,你會發現,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卸掉了精神包袱,你反而會活得更加自在。

不敢進行第一次反抗,就不會有第二次反抗,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新世界的滋味有多麼好。而有了第一次的反抗,嚐到了其中的美妙,你自然就有動力去進行更多次的反抗。久而久之,你就會修正你的心理模式和社會交往方式,由一個甘心受氣、隻能受氣的人,變成了一個不願受氣也不會受氣的人。

有這樣一則故事,對我們就很有啟發意義。

某大學的一個班集體裏,有一位學生比較膽小怕事,遇事過分忍讓,因此,雖然班裏的絕大多數同學對他並無惡意,但在不知不覺中總是把他當做是一個理所當然地應該犧牲個人利益的人,看電影時他的票被別人拿走,春遊時他被分配給看包的任務……但在實際上,他心裏非常渴望與別人一樣,得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利益和歡樂。

由於他的軟弱和極度的忍耐,這種事情一直持續了很久。但終於有一天,他忍無可忍了,一向木訥的他來了個總爆發,原來一場十分精彩的演出又沒有他的票。他臉色鐵青,激動的聲音使所有人都驚呆了。雖然那場演出的票很少,但是這位學生還是在眾目睽睽之下拿走了兩張票,摔門而去。大家在驚訝之餘似乎也領悟到了什麼。但不管怎麼說,在後來的日子裏,大家對他的態度似乎好多了,再沒有人敢未經他的同意便輕易地拿走他的東西了。換句話說,由於他突破了第一次,他已經由一個受氣者變成了一個不再受氣的人。

所以,在與一些不把你當回事的人相處時,一定要耍點兒脾氣,不要凡事都忍氣吞聲,做一個受氣包。人要是有了脾氣,別人就不敢輕易得罪你,至少他會考慮你的一些想法。因此,做人可以被忽視,但絕不能被輕視。其中的關鍵在於,你能否在必要的時候製造一點威勢,以告訴別人,你也是一個有脾氣的人,一個不好惹的人。

改變不了別人就改變自己

許多人為什麼才華橫溢卻不能左右自己的命運呢?許多成功者會在失敗後一蹶不振。不是因為他們的機遇比別人少,運氣比別人差,而是他們總是想去改變環境,改變對手,而不想如何改變自己。

隻知道橫行,不知道如何回避是螃蟹的行事風格;隻知道退縮,不知道如何前進,則是烏龜的人生觀。真正的智者,既知道如何在適當的時候前進,也知道回避風險,以退為進。人生之旅本身就形同一張單程票,它不允許我們從頭再來。一個人在追求事業的過程中能夠達到什麼目標,完全取決於他走路的方式。

一位美國知名高校著名教授在課上提出了自己做老鼠實驗的結果。這時,有一位學生突然舉手提問,教授答應了他的要求,這位學生非常冷靜地說:“如果你用另一種方法做這個實驗,結果會是怎樣呢?”這時,所有的學生都看著這位教授,等著這位教授給出滿意的答複。

結果這位教授非常幹脆地說:“我根本沒有用那個方法做過這個實驗,所以我不知道這個結果。”

同樣的情況如果發生在其他教授身上,很可能會當眾撒一個不大不小的謊:“我想這個結果會是……”

適當的時候顯示我們的不足與弱點,袒露真實的自我,反而更能讓自己贏得別人的尊敬與信任。這給我們的工作帶來的啟示是,不要太注重職位本身對一個人的影響,如果你在一個看似體麵的位置上不能施展自己,倒不如退一步,找一個更能實現自己價值的位置,即該退的時候要學會理智地退一步。如果怕丟麵子,怕影響自己的形象,過分地逞能,隻會把自己逼向一個死胡同。

做事如此,做人也如此,幹事業更應如此。

王強做服裝生意已經3年了,雖然自己掙到了一筆不大不小的錢,但是,他越來越感到生意難做,於是開始思考著如何退出這個行業,另謀出路。一天,一位生意場上的朋友勸他說:現在掙錢越來越難,隔行如隔山,你還是繼續做你的服裝生意吧。

王強是個善於思考的人,他分析了目前的形式:現在人們買衣服時,越來越追求高檔,但是一些高檔的衣服又不可以用水洗,所以,他們經常要把衣服送到幹洗店。然後,他決定不再設攤賣服裝,而要開一家幹洗店,結果生意非常火熱。當那位朋友還在為如何能夠招徠顧客苦苦思考的時候,王強已經大賺了一筆。幾年後,當幹洗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時,王強果斷地退出,轉而又進入一個更賺錢的行業。

做人做事要懂方圓之道,每一個人一生都不可能總是走在一條直線上,偶爾會彎彎曲曲,偶爾會有起有伏,所以,前進不是要求你無視腳下路,埋頭前進,而是要學會以一種更聰明的方式走路。當你無法戰勝你的對手,該退的時候,要暫時退一下;能繞的時候,一定要繞著過去。橫著脖子,既不懂拐彎,也不懂得退讓的人,不能說明他們堅強、果敢,隻能說他們沒有頭腦。

在社會上行走,能進能退是一種最基本的生存能力。當我們在機遇麵前選擇放棄,就會錯失成功;當我們在無能為力的事實麵前,選擇死纏蠻打,就會碰壁。隻有做事能進能退,才是真本事。

有的人做人很成功,做事顯得有分寸,不在於他們能力有多強,更多的時候,顯示出的卻是他們做事的風格。一個人不可能無所不能,也不會一無是處,在這個世界上一定有屬於他的機會,也有考驗他的各種問題,更有他不可戰勝的事物。對此,圓融處世,就要在適當的時候改變自己,而不要想著去改變對手,改變環境。

軟硬皆施,遇事不驚

一個人行走於社會,要學會軟硬兩手處世方法。軟,體現友善、修養、通情理;硬則顯示尊嚴、原則和力量。這種處世方法存在的基礎應是真實與合理;否則,軟硬兼施便成了狡詐,成功於一時,終究必吃大虧。隻有學會軟硬兼施,才能讓自己免於被取笑、欺侮。所以,麵對吃軟不吃硬的人,應該學會軟中帶威,使其不視你為軟弱無能;麵對吃硬不吃軟的人,在以硬製硬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分寸。

例如,對某些氣勢洶洶來找碴的人,如果你不動聲色,不理不睬,便會產生比以硬對硬更大的震懾力量。如果你隻是好話說盡,說不定隻會助長對方的威風;相反,你要是以硬碰硬,很可能兩敗俱傷。

一個工人的一位農村親戚給他帶來8隻母雞。為了讓這8隻母雞下蛋,他在圍牆的角落上壘了個雞圈。廠長讓人勸其處理雞糞、拆除雞圈。因為他沒有執行決定,廠長就派人強行抓雞、拆圈。於是這位工人大鬧廠長室,廠長則專注地看一份文件,頭一直就沒有抬起來。等這位工人一陣怒火過後,廠長拉開寫字台抽屜,甩出一份處理這件事的決定給這位工人,並告訴他以後再出現類似事件就勒令其搬出廠區。說完,廠長就拂袖而去了。此時,那工人的氣焰全熄了,低著頭回去了。這位廠長就是憑借無言無聲的力量占據了心理優勢,使對方不戰自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