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學會用各種方法解決問題(2 / 3)

通常,通過自己反常的表現,可以暗示別人:“自己不是你們想象的那樣。”的確,在生活中,這一招非常靈。有些人做事生猛,在別人眼中就是典型的愣頭青,這些人做事不懂彎曲,總是喜歡做硬漢,尤其在眾人麵前更是習慣於逞能。他們這樣做是為了自己的麵子,可是到頭來卻丟了更大的麵子。

劉二虎是個欺軟卻不怕硬的人,平時在單位裏沒人敢惹,不隻是因為他有一副結實的身板兒,而且他從不吃一點虧。一次,經理批評他的工作做得不到位,劉二虎可受不了這份“窩囊氣”,當麵與經理翻了臉,並且當著眾多人的麵與其理論一番。經理怎麼也不能在這個時候影響了自己的權威,於是針鋒相對:“我是你的上司,你必須服從我!”

正在氣頭上的劉二虎哪能聽得進去,還沒等對方話音落下,便大罵起來:“服從個屁,你不就是老板的跟屁蟲,有什麼牛的?”

經理當時就火了,於是擺出了一副決鬥的架勢。很快兩人就扭打在一起,在這次打鬥中,劉二虎占盡了便宜。因為這件事,劉二虎與經理都受到了處罰,經理被調離該部門,劉二虎被罰工資不說,還被要求打掃一個月衛生。劉二虎哪能在同事麵前受這份氣,他又找到單位領導理論,領導的答複是:“要麼接受處罰,要麼離職。”劉二虎還是不服,領導也生氣了:“從今天開始,你連所有廁所的衛生都打掃了,工作時限是兩個月。”見勢不妙,劉二虎也隻能服從了。

為什麼一定要吃了虧才會反省呢?

這是許多人都有的一個毛病,當他們習慣於從一種行為中得益時,便會越發助長自己的這種習慣,最終會吃大虧。

我們說,人生在世,待人接物,應當說更多的時候是軟的——說好話,賠笑臉,遇事讓人三分……都是人們待人接物中常有的態度和常用的方法。但不是所有的時候軟的手段都靈驗,有的人就是欺軟怕硬,敬酒不吃吃罰酒,好話聽不進,拳頭倒讓他變得清醒。這樣,強硬的態度與手段就成為必要。

劉二虎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你給他臉,他卻不賞臉,反而把你當軟柿子捏,當病貓看;你不給他臉,他卻與你反目成仇。像這樣的人,也許他們會從一些人身上得益,但是從長久來看,他們注定要吃虧。

做人是需要點硬氣,但硬氣不是要你去與耍賴皮,或以硬壓人,而是要在適當的時候不示弱,給對方心理上一種震懾。

一天,何先生回到家時,發現房門開著,裏麵傳出搬動東西的聲音。往裏一看,一男子在翻箱倒櫃,正在尋找錢財。那男子也抬頭發現了何先生,他當即操起事先準備好的菜刀,瞪眼逼視著何先生。

平時說話都有些有氣無力的何先生並沒有被這位男人唬住,而是大聲說道:“把刀放下!”對方竟被他給鎮住了。

接著何先生指著他說:“好話告訴你,如果你真動了刀,那可是搶劫罪,至少要蹲十年八年的牢房,要是把刀放下,這件事情可以私了。”

那男子於是把刀丟開,願意私了。事後何先生很快報了警,把那位男子繩之以法。

在關鍵時刻,何先生表現出了十足的硬氣,他先是鎮住對方,然後再以軟話“馴服”對方。最終巧妙地把其製服。

所以,為了讓自己在社會行走得更順利,一個人一定不要過分軟弱,過分單純,而要學會軟硬兩手交替使用的處世謀略。

收斂鋒芒,結緣不結仇

人都有過說錯話、做錯事的時候,尤其是與自己的對手打交道,更是需要格外小心,因為任何一些不經意的失誤,都可能被對方誤解,從而僵化雙方關係。所以,在處理與競爭對手的關係時,要讓自己盡可能地“圓”起來,不讓自己的棱角“劃傷”了對方。

1842年秋天,林肯取笑了一位自負而好鬥的名叫詹姆斯·史爾茲的愛爾蘭人。林肯在《春田時報》刊出一封未署名的信,譏諷了他一番,讓鎮上的人都捧腹大笑。史爾茲是個敏感而驕傲的人,當時就暴跳如雷。他查出寫那封信的人是林肯,跳上馬去找林肯,跟他提出決鬥。林肯不想跟他鬥,他反對決鬥,但是為了臉麵又不得不決鬥。對方給他選擇武器的自由,因為他的雙臂很長,他就選擇騎兵的長劍,並跟一名西點軍校的畢業生學習劍術。決鬥的那一天,他和史爾茲在密西西比河的一個沙灘碰頭,準備決一生死。但是,在最後一分鍾,他們的助手阻止了這場決鬥。

這件事深深地教育了林肯。他從此再沒有寫過一封侮辱人的信件,他不再取笑任何人了。從那時候起,他在工作與生活中會極力避免傷害每一個對手。

西奧多·羅斯福總統說:“我當總統時,若碰到了棘手的問題,我常往後一靠,抬頭望望掛在辦公室牆上的那張林肯的巨幅畫像,問自己,如果林肯在我這種情況下,他將怎麼做?他將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每一個人在與對手打交道過程中都或多或少會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也都曾會假想其他有經驗的人會怎麼做。

不論是生意上的對手,還是工作中的對手,與這些人相處時,在言行舉止上一定要慎而又慎,切不可顯示出你具有攻擊性的一麵。表現在具體的相處細節中,就是盡可能讓自己在各方麵都變得圓融一點,少一些棱角。

通過正確的渠道,先把對別人的憤怒發泄出來

馬克·吐溫常常會大發脾氣,寫的信火氣之大足以把信紙燒焦。例如,有一次他寫一封信給反對他的人說:“給你的東西應該是死亡埋葬許可書。你隻要開口,我一定會協助你弄到這份許可書。”又有一次,他寫信給一位編輯,信中以命令的口氣寫道:“此後這方麵的情形必須遵照我的底稿去做,並且要那個校對把他的建議留在他那已經腐朽了的腦子裏麵。”

馬克·吐溫經常通過這些言辭激烈的文字發泄心頭的不滿。但幸運的是,他從沒有因此而激怒別人,因為這些足以刺激別人的信根本就沒有寄出去。

這也是一些有經驗的人常用的方法,在私下,自己可以找一些合理的渠道發泄自己對別人的不滿,但注意不要在別人麵前中傷對方。這樣,再次與對手交往過程中,便會把心態擺正。

第一時間更正你的失誤

與對手交往,一般雙方都是非常敏感的,稍不留神,很可能會讓對方產生誤解,如果這時不能及時糾正自己的失誤,將會影響到雙方的關係。

張先生開了一家餐廳,生意非常紅火,不久,他的一位朋友在他的對麵也開了一家餐廳。這樣一來,張先生的生意就被搶去了一半。更讓張先生氣憤的是,他的朋友還故意在價格上做文章,不久,張先生餐廳都快經營不下去了。一次,張先生找到這位朋友,希望找到一種兩全其美的方法,讓雙方都有利可圖。一開口,張先生便說道:“現在生意難做,咱們誰也別搶誰的生意……”聽他這麼一說,朋友急了:“誰搶你的生意了?”

張先生立刻意識到,這樣一來隻會與對方搞僵,於是立刻糾正說:“嘿,你瞧我這張嘴,我不是說你搶我生意,今天我是來搶你的生意。”

“你說什麼?”

張先生解釋道:“朋友一場,今天過來希望你能指點一二,也就是來向你取取經。”

這麼一來二去,雙方把事情談開了,最後雙方達成共識,那位朋友同意製定與張先生同樣的價格。

第一時間更正你的失誤,不是示弱,而是一種策略,這會消除對手的敵意與過重的防範之心。隻要突破對手的心理防線,許多事情都可以順利解決。

讓對方準確地理解你的本意

劉先生與趙先生是一對死對頭,為了競爭公司裏空缺的副經理職位,雙方可謂是用盡了心機。經過幾番舌戰式的辯論,劉先生最終當選。趙先生心裏雖然特別難受,但是並沒有絲毫的表現,並且在言談舉止中都充滿了對對方的敬意。

一次,劉先生請趙先生吃飯,希望就此結束雙方過去的“恩怨”,協力做好以後的工作。趙先生恰巧身體不舒服,所以,婉言謝絕了對方。為了不讓對方誤解,趙先生特意掏出醫院開出的藥方讓對方看,並答應在適當的時候登門拜訪。這樣一來,就消除了劉先生不必要的心理顧慮,從而避免了一次誤解。

所以,與對手交往必須要注重細節,一方麵既要展現出你大度的一麵;另一方麵也要展示出你良好的精神麵貌。這樣,在不得罪對手的前提下,也會盡可能多地贏得對手的尊重。對於一些性格太過鮮明、心直口快的人來說,一定要注意在對手麵前消除這些棱角,讓自己變得圓融一點。

以毒攻毒,屈人之兵

我們有時總會遇到一些不通情理、不講情麵的人,他們嘴茬子很厲害,動輒以咄咄逼人的姿態,非把你逼到走投無路不可。善者不來,來者不善。你必須以強硬的姿態適當地還以顏色,與其死纏爛打一番,顯示出你的個性。

咄咄逼人的人,一般是有備而來,或是對自己的條件估計得比較充分,有信心戰勝你。說話一般是指向一個地方,對要害部位實行“重點攻擊”,會令人開始就處於被動位置。

對付這種人的辦法有多種,根據情況的不同可加以選擇。

後發製人

這是使自己能站穩腳跟的最有效辦法。在我國古代哲學中,關於“以靜製動”、“反守為攻”的論述很多。每個人也許都有這樣的經驗:先把拳頭收回來,到一定程度,看準了對方,再猛烈地打出去,這樣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後發製人一般在兩種情況下,最為有效。

(1)當對方到了已經不能自圓其說的時候。咄咄逼人者,其開始鋒芒畢露,也許你根本找不到他的破綻。但是,你應該抱著這麼一種觀念,他總有不攻自破的地方,總是有弱點的,隻是你還沒發現而已,等待時機,一旦其鋒芒收斂,想作喘息、補充的時候,這時候你就可以反攻了。

(2)當對方已是山窮水盡的時候。這時就是對方已經進攻完畢,把要打擊你的部位全部打到,而後發現,他連你的“要害”部位還沒找到,其鋒芒所指,無非是微不足道的小錯誤,或者其打擊的部位亦不全麵,從本質上動搖不了你,這就是所謂的“山窮水盡”。他技窮之時,也是你反守為攻之時。

針鋒相對

針鋒相對就是以對方同樣的火力,向對方進攻。對方提什麼問題,你就給予十分肯定或否定的回答,絲毫不退讓,一點也不拖遝,也不拖泥帶水,使對方無理可尋。

欲擒故縱

假如對方的問話是你所必須回答的、不能推辭的,而又要對方跟著你的思路走時,你可以裝作退卻。對方乘機逼過來,你把他帶得遠了,讓他完全進入了圈套,然後再回過頭來對他反擊。

直擊軟肋

這是在你幾乎無計可施的時候,對方話鋒之強烈,火藥味之濃,使你無法反擊,他提出的一些問題,你無法一一回答,這種情況下怎麼辦?應該迅速地找到他談話內容中的一個小漏洞,即使再微不足道也無所謂,然後據此做些“文章”,以抓住他的軟肋。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胡攪蠻纏是當你理虧時,被對方逼到了死角,而又實在不想丟麵子,就可以尋找雙方的異同點,可以適當調強雙方共同的東西,從而讓對方覺得,自己在強調自己的正確時,也是在為對方辯解。

胡攪蠻纏是一種不得已的辦法。在某種程度上是不正當的,但卻也不失為一種自我保護的方法,特別是當對方欺人太甚、絲毫不留情麵的時候。另外,用胡攪蠻纏的方法,可以先拖住對方,以便有時間考慮真正的對付方法。

以暫時的退讓成全別人的好勝心

世事難料,或許你今天還快樂地哼著小調,明天就不知得罪誰了;或許你現在還與別人談天說地,說不定過一會兒就與某人大吵起來。如果不是你的錯,卻一定要把責任歸結在自己頭上,就助長了對方的威風;如果大手一揮:“全是你的錯!”又將造成不可避免的爭執。那麼,有沒有兩全其美的解決之道呢?

當然有,這就是暫時通過巧妙地示弱、退讓先成全對手的好勝心,再轉而贏得主動,即以退步開始,以進步告終。

這是處世哲學中較難掌握的一種方法。大多數人視退讓為軟弱,為無能。其實,在聰明的人眼中,這是“進攻”的開始。古有“能屈能伸為大丈夫”之說,在今天看來,退中求進也是許多成功者善於應用的妙計。在處理人際交往關係時,有3種“以退為進”的方法可以幫助你高效、快捷地化解人際難題。

給對方搭個台階

生活中常有一些人特別固執己見,十分容易為一些小事情同別人爭論,而且火藥味濃烈。這時候,得理的一方應當有饒人的雅量,他可以一麵解釋一麵折中調和,最好使用不帶刺激性的語言形式,以避免衝突的擴大。有一位先生,一次上嶽父家吃飯,進餐時與嶽父聊起了一條高速公路的修建問題。那先生強調,公路的進度一再推遲,是有關方麵的一個嚴重錯誤;而嶽父則不同意,認為公路本來就不該興建。兩人你一言我一語,爭論漸趨激烈。後來那位嶽父大人把問題扯到“年輕人自私心重,沒有環保意識”上麵,顯然是在批評女婿。女婿怕再爭論下去傷和氣,便開始緩和下來,他婉轉地說:“可能我們的看法永遠也不會一致,那倒沒什麼,也許我們都是對的,也許我們都是錯的。”女婿的一席話,不僅給自己搭了台階,也給爭論雙方打了圓場。

可見,在矛盾即將升級的時候,最恰當的辦法就是,先讓自己退一步,借機給對方個台階下。除非是不識抬舉的人,一般人都會很容易接受這個台階,因為誰也不願意因為一點小事而傷及顏麵。

巧捅窗戶紙

矛盾的雙方一般都不情願主動向對方示弱,或是示好,這樣一來,雙方都憋著一口氣:“你不理我,我更不想理你。”如果這樣耗下去,一方麵誰的心裏都不舒服,另一方麵在別人看來也顯得太小家子氣了。所以,必要時最好有一方主動站出來打破僵局。如果問題發生在男女之間,一般由男士先開口;如果問題發生在上下級之間,上級應該主動做出姿態。一般情況下,有以下幾種打破僵局的辦法。

(1)不把話說得太絕,為對方留有餘地。

(2)請客或約對方看電影,借機搭話。

(3)開個善意的玩笑,向對方大獻“殷勤”。

(4)打個電話,找個借口說說話,可減少尷尬。

(5)求對方幫個小忙,打破堅冰。

(6)佯裝生病或不舒服,讓對方來關心。

用勸慰代替“以怒製怒”

不少時候,人和人之間的相互發火,是因為互不了解、有失溝通造成的。這時候得理的一方切不可因對方的錯怪而以怒製怒。最好的辦法是多加解釋,想法溝通或者道歉、勸慰,與對方達成諒解或共識。例如,一所醫院裏,病人擠滿了候診室。一個病人排在隊伍中,將手上的報紙都看完了也沒有挪動一步,於是他怒火萬丈,敲著值班室的窗戶對值班人員大喊:“你們這是什麼醫院?這麼多人排隊你們看不見嗎?為什麼不想辦法解決?我下午還有急事呢!”值班員麵對病人的怒火,耐心地解釋說:“很抱歉,讓你等了這麼久。是這樣的,醫生去開刀了,搶救一個危重病人,一時脫不了身。我再打電話問問,看看他還要多久才能出來。謝謝你的耐心等候。”患者排隊得不到及時診治,責任並不在那個值班員身上,但是麵對病人的錯怪,他卻沉住氣一麵解釋,一麵勸慰,這就比以怒製怒,火上添油的回答好多了。

以自責代替解釋

人性千差萬別,有人吃軟不吃硬,有人吃硬不吃軟。在生活中就有這麼一種人,在你與其發生一點摩擦時,耐心地解釋給他聽,他根本不當回事,反而會覺得你可欺。對於這種蠻橫無理的人,最好的辦法就是別做太多解釋,先自責一番,以滿足他的某些“病態”心理。如果實在不行,那隻能以硬製硬,給他點顏色看看。

有一個中年男子在一家商店買了一隻電飯鍋,使用了一個多月後發現不太好用,於是找商店營業員退貨。營業員一看,那鍋已經用得半新半舊了,而那位男子卻粗聲粗氣地說:“我用了一個多月就壞了,這是什麼貨?你再給我換一隻!”營業員耐心解釋,他卻大吵大嚷,並滿口髒話說什麼“我來了你就得給退,光賣不退算個鳥!”營業員雖然占理,但為了不使爭吵繼續下去,便溫和地對他說:“電飯鍋已經用一段時間了,又沒有質量問題,按規定是不能退的。可是你執意要退,那就幹脆賣給我好了。”就在他要掏錢的時候,那個粗暴的男顧客臉紅了,他終於停止了爭吵,悄然離去。顯然,營業員的寬容與自責方式起了良好作用,因為他反襯出對方的無理和低劣,從而從容地製止了事態的擴大。

當然,如果營業員買下這個破鍋還不能解決問題,那就得以惡製惡了,如可以叫來保安,或是報警,要麼狠狠地教訓他一頓。

許多時候,你主動的讓步,其實隻是暫時的退卻。即為了進一尺有時候就必須先做出退一寸的忍讓,為了避免吃大虧就不應計較吃點小虧。試想,如果一個人得理不讓人,利用自己的職位和得理的優勢,咄咄逼人進行反擊的話,那麼對方決不會服氣。由此可見,當雙方處於尖銳對抗狀態時,得理者的忍讓態度,能使對立情緒“降溫”。

不要急於亮出你的底牌

現在不論在哪個行業,與人較量都不僅僅是一種實力的對比,而且也是智慧和耐性的競賽。獲得一個好的職位,贏得一份不錯的薪水,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較量的結果;花更少的錢買到更實惠的產品,也是一種較量的結果。

要與對手進行成功的較量,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不要輕易亮出自己的底牌。所以,聰明的人,找工作時會避免先開口要薪水,談判時會避免先張嘴出價,買東西時也會先讓對方亮底牌。

世界上著名的談判高手談判成功的訣竅之一就是具有很強的耐心——不到最後一刻,是不會輕易亮出自己的底牌,對許多問題也不會立即正麵作答。有一次,日本一家航空公司就引進法國飛機的問題與法國的飛機製造廠商進行談判。為讓日方了解產品的性能,法國方麵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各種資料一應俱全。談判一開始,急於求成的法方代表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進行講解,翻譯忙得滿頭大汗。日本人埋頭做筆記,仔細聆聽,一言不發。法方最後問道:“你們覺得怎樣?”日本代表有禮貌地回答說:“我們不明白。”

“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法方代表焦急地問道。日方代表仍然以微笑作答:“不明白,一切都不明白。”法方代表看到一切都要前功盡棄,付之東流,沮喪地說:“那麼你們希望我們怎麼辦?”

日方提出:“你們可以把全部資料再為我們重新解釋一遍嗎?”法方不得已,又重複一遍。這樣反複幾次的結果,日本人把價格壓到了最低點。日方抓住法方代表急於達成協議的弱點,以“不明白”為借口,施以拖延戰術,迫使對方主動把價格壓下來。

所以,一項成功的談判往往需要通過長時間的努力才能達成。除了需要談判技巧外,還需要顯現出你的城府。談判是現實中,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城府與心理素質。在關鍵時刻,如果你沉不住氣,那麼事情將很難辦成。

同樣的道理,在做人做事的其他方麵也是如此,一個心浮氣躁的人,心理承受能力低下的人,往往不善於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因為他們會過早地亮出自己的底牌,而讓自己處於被動地位。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就是在購物時與人討價還價。

一次,一位朋友想到批發市場買一條西褲。由於兜裏隻裝了100元,看上了一條180元的西褲,卻買不起。手裏拿著褲子捏了又捏,摸了又摸,總想挑點毛病,壓低價錢。於是,這位朋友想與老板砍價,希望他能便宜一點賣給自己。

下麵是砍價的過程:

“這褲子是什麼牌子的?”

“哎呀,這可是名牌,看這裏‘九牧王’。”

“我怎麼沒有聽說過,你看這做工也夠粗的。”

“什麼,這是手工縫製的,現在流行著呢。”

“看這麵料,比三五十塊錢的褲子也好不到哪裏。”這位朋友一邊搖頭,一邊示意自己還要再轉轉。

老板有些急了:“這位兄弟,你是不是誠心買啊?要是誠心買,我也不跟你多要,100元,不能再低了。”

這位朋友覺得合適,但又仔細一想,自己還沒有壓價他就先主動降低了80元,價錢肯定還能壓低。於是又不緊不慢地與老板“砍”起來。

“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