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此蘇東坡才知道王安石讓他到黃州任職的真意,是讓他來看菊花的。後來他主動向王安石認了錯。
再來看一個現代例子。某時裝店,一段時間,客人紛紛投訴指責售貨小姐服務態度不佳。經理的解決方式真是與眾:不同,而且效果驚人。他沒有指責售貨小姐反而大加讚揚,他對那些被客人指責的小姐說:“有客人稱讚你服務親切,希望今後繼續努力。還有客人說你很有禮貌。”這麼一來,她們的待客態度便大為改變,每天上班笑臉迎客人,業務蒸蒸日上。
這就是巧妙責人的方法。一般來講,女性被人指責說:“你要改掉什麼什麼缺點”,她們覺得自尊和人格都遭到了傷害,很容易反抗或哭泣。但如果以寬容的態度,對其稍加稱讚,她們便神采飛揚,變得非常積極。所以,如果想糾正別人的缺點,不要直接指出缺點而要稱讚對方的優點,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此一來,對方更加發揮優點,同時也改掉缺點。
“和事老”必知的處世之道
生活中,大多的糾紛並非動武那麼刺激,一般都是文戲,如家庭糾紛,親戚朋友之間的糾紛,同事之間的糾紛,鄰居之間的糾紛,陌生人之間的糾紛。這些糾紛如果不及時解決,無疑會影響相互關係,有的甚至會傷及自己。所以,出麵打破人際僵局,於人於己都是一件好事。
但是說來簡單,這可不是一般耍嘴皮子就能解決的難題。如果你想扮演“和事老”的角色,一定要先掌握調解糾紛、化解矛盾的語言藝術。因為對於糾紛中的雙方來說,你如何擺正自己的位置,好聽的話說給哪一方,等等,都會影響到雙方對你的態度。因此,要使雙方都信服你,你的臨場發揮顯得至關重要。下麵介紹幾種臨場勸架、化解各種人際矛盾的方法。
表真情,圓中有方,勸中帶威
真情是最能感動人的,如果你善於向對方掏心窩子,那麼,就很容易獲得對方的理解。這時,你再結合事態的嚴重後果警醒對方,那麼,一場更大的糾紛或許就會因此平息。
陳某與一位電影明星結了婚,但是婚後生活並不愉快。不久這位電影明星就有了外遇,於是陳某非常生氣。一次,他到演出現場找妻子,結果被拒之門外。陳某恨不得砸門以解心頭之憤。一位老保安對陳某說:“好哥們兒,你的心情我能理解,我們知道你是她的丈夫,所以這也是你的家。但是如果你在這裏鬧出什麼不愉快,就會讓別人有借口了,還有一點,收容所春節放假了,一旦鬧出了不愉快,我們還得叫來警察,你說哪個人沒有家?哪個人不想過一個團圓年呢?你好好想一想。”
老保安的語言看似樸素,然而卻充滿了對陳某的理解之情,“這也是你的家”這短短的一句話,既表達了對陳某深深的同情,也包含著對某明星的不得體行為的指責,同時老保安的話也充滿了對別人的關心,即陳某如果鬧出不愉快的事情就有可能使警察過不好春節。不難看出,老保安的語言中還飽含著“不要做違法的事情”之意。正是老保安融情於理的話引起了陳某的思索,使陳某放棄了衝動行為,從而平息了這場可能觸犯法律的糾紛。
消誤會,有事好商量
有些糾紛是因為誤會造成的,因而隻要說明情況,就可以消除誤會,化解矛盾。有幾位計生幹部去一家民營藥店檢查計劃生育工作。藥店老板大吵大鬧,引來了數百圍觀的群眾。這時,一位幹部對藥店老板說:“咱們有事好商量,吵鬧解決不了問題。檢查計劃生育工作,這是市裏的規定,你把情況說說清楚,配合我們開展工作。如果你有困難,隻要不違反政策,我們可以幫助你解決。”藥店老板聽了,覺得自己誤解了對方的來意,頓時消了氣,並認識了自己的錯誤,表示配合工作,接受檢查。矛盾就這樣解決了。
妙致歉,達成和解
有些矛盾或者糾紛的雙方都有調解的願望,但一時找不到台階。調解者可以巧妙地代表一方向另一方致歉,從而引起另一方的感動而又主動地向對方致歉。這樣就可有效地促成雙方和解。有兩位鄰居因用地問題發生了糾紛,一位當地居民了解情況後,首先批評了A方,他說:“你不應該私自在別人牆上搭建房屋,這是你的不對。B方雖然並不介意你這麼做,但至少你得事先與人家溝通。”這家人聽後,都表示理解。接著,他又來到B方麵前說:“剛才,對方也對自己的錯誤表示了歉意,他說未經你的同意,不該在牆上搭建房屋。”聽後,B方也檢討自己當時太衝動。這樣,在下次A方與B方見麵後,都主動向對方表示了歉意,並且互諒互恕。
找平衡,各打五十大板
有些糾紛由於原因複雜,或者由來已久,因而調解人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辯證地闡明事理,使雙方產生認同感,達成共識,從而解決糾紛。有兩位女同事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吵了起來,並且越吵越厲害。見狀,一位男同事急忙站出來平息事態。他對一位同事說:“有什麼話不能坐下來說,為什麼要吵呢?”還沒等對方開口,他又對另一方說:“你們都不是小孩子了,為什麼說吵就吵呢?”這時,雙方都搶著要他評理。
這位男同事不急不躁,也不偏向哪一方,而是站在她們中間,仔細幫她們分析起來:“你們不用多說了,剛才的情況我都看見了,說實在的,非要讓我說你們誰做得正確真的很難,不過,你們都有自己的過錯,這是逃不過我的眼睛的。”
接著他分析了雙方的錯誤,並指出:“你們如果當初都能多一點寬容,或許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這樣吧,如果你們相信我的話,事情就到此為止,如果信不過我的話,那我也管不著你們了。”結果,雙方都默認了他說的話,一場糾紛也被成功地化解了。
可見,要扮演好調解人的角色,不論誰對誰錯,都不要觀點鮮明地指出來,非要分清黑白。這樣隻會造成更大的糾紛。正確的方法是,先各打五十大板,這時得理的一方會感到安慰,進而稍顯平息,而理虧的一方也會開始檢點自己。即使這樣,事情也比剛才好辦得多。你可以當麵聽他訴說,然後說一些安慰的話,相信,他的心態會越來越平和的。
巧表心,幽默化幹戈
某單位一對中年夫婦,婚後近10年雙方關係一直不錯。但最近在社交應酬問題上,兩人發生了矛盾,誰也說服不了誰,由口角到爭吵再到打罵,鬧得滿城風雨,麵臨分手的嚴重危機。在領導和親朋好友的關心、勸導和說服下,兩人終於心平氣和地坐下來相互“交心”,但誰也不願公開“認罪”,男方還是先開了口,說:“我們是在鬥爭中求團結、求生存、求發展,今天,能進入這樣一個和平民主、共同協商的新階段,是我們雙方努力的結果,它來之不易啊!”可謂言簡意賅,語短情長。女方也就勢接過話頭說:“是啊!正因為它來之不易,所以我們要倍加珍惜今天這個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麵!”夫妻兩人就是在這妙趣橫生的對話中彼此交了心,統一了認識,化解了矛盾,言歸於好。
所以,幽默是一種最好的化解僵局的方法,它往往能夠讓人在一笑之間,抹去心中籠罩的那層陰雲,忘掉多日積聚於心的煩憂。所以,使用恰如其分的幽默,可以讓你更容易地打破僵局。
綜上所述,打破人際僵局需要的不僅是靈活的方法,而且更需要機智的語言技巧,當你掌握了相應的方法與技巧後,也許一些原本難解的僵局,也可以在舉手之勞間輕易化解。
不偏不倚,中庸處世
中庸做人也是圓融處世的一種境界。中庸之道不僅是一種處世方法,也是一種處世哲學。一些人在為人處世時容易犯兩種錯誤,或者容易出現兩種錯誤傾向:一是偏激,一是退縮。
中庸是種權衡,使自己不被自己的行為絆倒。例如,獲取成功的方法很多,如難得糊塗、能屈能伸、甘心吃虧、以柔克剛等,掌握了其中一種方法,運用得當,都能讓你在一些特殊場合或在對某一具體事情的處理中獲得成功。但它們並不具有普遍性;而真正具有普遍意義的成功智慧和具有至高無上地位的成功法寶,是中庸處世思想。
儒家推行中庸,目的在於使天下的人達到理想境界。所謂理想境界,也就是達到中道的境界。中道產生適當,適當產生合理,合理產生禮儀。人類全部的道德行為、法律行為,都需要符合中庸之道,使之無過無不及,最終達到至善。孔子告訴曾子說:“我的學問始終用一貫穿著。”孔子又告訴子貢說:“我用一貫穿著我的整個思想。”這個“一”,就是中庸智慧。
在處世上恪守中庸,才有好的人際基礎,不至於朋友反目,眾叛親離;不會一意孤行,自取其辱。當年攻取西蜀時,劉備曾與劉璋在涪縣相遇,劉璋部下張裕臉上長了不少胡須,劉備拿他開玩笑:“我從前在老家涿縣,那地方姓毛的人特別多,縣城東西南北都是毛姓人家。縣令說:‘諸毛怎麼都繞涿而居呢?’”張裕回敬說:“從前有人做上黨郡潞縣縣令,後來到涿縣當縣令,調動之際回了一趟家。正好這時有人給他寫信,封麵不知道如何題署好,如果題‘潞長’,就漏了‘涿令’,題‘涿令’,就漏了‘潞長’,最後隻好署‘潞涿君’。”借“潞”為“露”之諧音,諷刺劉備臉光露嘴無須。
人們的社會角色和社會地位盡管不同,但都需要受到尊重,需要維護麵子。如果你忘記這一事實,與人們交際時,對重要人物恭敬有加,對小角色卻態度冷漠,這樣自然會傷後者的自尊。
有這樣一場家宴:宴請的是男主人的科長以及幾位同事。圓桌上的酒菜已經擺得非常豐盛了,可是,圍著花布裙的主婦還是一個勁地上菜,嘴上直說:“沒有什麼好吃的,請對付著用點!”
男主人則站起來,把科長麵前還沒有吃完的菜盤撤掉,接過熱菜放在科長麵前,熱情客氣地給科長夾菜、添酒,而對其他同事隻是敷衍地說聲“請”。
麵對這樣“尊卑有別”的款待,試想男主人的幾位同事將作何感想?他們很難堪,其中兩位在宴席進行之中,就因“有事”告辭了。
像這樣的宴席,男主人眼裏隻有科長,而怠慢他人,使同事們的自尊心和麵子受到損傷,非但不能增進主客間的友誼,反而造成了隔閡。
你不好意思,人家怎麼“好意思”
古今中外,還沒有一個人不求人就能功成名就的,對於凡夫俗子來說,求人更是家常便飯,什麼時候你要是發誓:“我這輩子絕不求人。”那麼,可以肯定你一輩子也沒有出頭之日。
在人際交往中,太過獨立的人,或者說不願意與人發生經濟往來、人情往來的人很少能夠贏得良好的人脈。
提起“求人”,是讓許多人都感到最棘手的事情,因為求人就得拉得下臉,就得低三下四,否則,事情就沒法辦成。有人活了一輩子,求了一輩子人,但最終也辦不成幾件事,但有些人卻能求得其所,求得恰到好處。為什麼呢?關鍵還是麵子。
不是說有了麵子,就能求人辦成事,在求人的時候必須要活用麵子。該薄的時候不能厚,該厚的時候不能薄。
張小三是一位村長,平時為人謙和,喜歡說笑,就是這麼一個看上去顯得“軟弱無能”的人卻連任了三屆村長。
每年早春時節,各個村都要大車小車地排著隊,到縣農資局去拉化肥。人多車多,將農資局的大院擠得水泄不通。明明倉庫大棚內的化肥堆積如山,可負責簽字的科長硬是說貨源不足,讓一些村改日再來。
人們對這個“大權”在握的科長一點辦法都沒有,提不出貨的人隻能拿著空單子打道回府。張小三捏著一張空單子,心裏也很矛盾,不知該不該就此回去。一方麵自己無錢“表示”一下,再說這是集體的事,就是一定要表示表示也不應該讓自己負擔啊;另一方麵,他也從中看出一些門道,盡管這位科長總是說貨源不足,但他每天還是要簽出上百噸的化肥。於是,他立刻想到了一招——與這位科長死磨硬泡。
張小三在科長麵前變得嬉皮笑臉,他手裏拿著單子,一麵與科長訴苦,抱怨這差事難辦,回去交不了差;一麵請求科長高抬貴手,給自己簽個字。
科長越聽越煩,於是把他從辦公室趕了出去,讓他在外麵等候。如果這時愛麵子,不好意思再磨下去,這個字肯定簽不成。於是張小三即使在外麵,還是經常敲幾下玻璃,向科長點幾下頭,以便引起科長的注意。有時,門縫還沒有關嚴,他便溜進去,然後又被趕了出來,站在外麵的一些人都看著別扭,但張小三不以為然,他想:“隻要事情辦成了,這都是小事。”
最後,科長都讓他弄得有點不好意思,於是說:“我算服你了,你真行啊,求人辦事真有一套,連根煙都不給抽,這回就照顧你一下吧。”
在一邊的人都不得不佩服張小三的求人功夫,都開他的玩笑:“你這個鐵公雞,隻靠兩片嘴就把事情給辦妥了,看來得好好向你學習啊。”
這個簡單的故事說明,求人辦事不僅要講究方式方法,許多時候麵子是最重要的。有人說,做人不能太臉皮薄,“臉皮薄,吃不著”。言之有理,雖然臉皮厚的人遭人討厭,但是,該厚的時候能夠厚起來,能夠把事情辦妥,也不失為一種求人之道。怕就怕死要麵子活受罪,人也求了,事情沒辦成,麵子也丟了。這種人最虧,虧就虧在“不好意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