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獎評語。

因為他的詩作是崇高的理想、完善的藝術與罕見的心智相結合的標誌。

頒獎辭。

瑞典學院常任秘書。

C·D·奧·威爾森。

諾貝爾先生決心捐贈大筆遺產籌設獎金的時候,曾經引起舉世的震驚。由於他個人事業的關係,使他特別喜歡研究大自然,也使他決心要獎賞某些相關範疇的科學新發現;同時,他那種四海一家的襟懷更使他發願提倡國際和平與博愛。遺囑裏還包含了文學的獎勵,雖然順序列在科學之後,但卻是他私下裏最開心和重視的。

從事文學的人應該感謝諾貝爾先生,為了自己的工作能成為他敬重和獎勵的對象之一。這項獎金所以列在後麵,主要的原因是:最高級的文明花朵——也許是最美麗也最精致的——乃是綻開在安穩的現實地麵上。

無論如何,得獎者在接到這項當代的榮譽花環時,他的報償將勝於過去那種黃金桂冠所代表的物質價值。

諾貝爾文學獎有它本身的立場。所謂的“文學”,原是個涵括性的術語,按照基金會所定的法則,參加角逐的作品不僅要是純粹的文學,而且在體裁與表現方麵也要有相當的文學價值;這種規定固然使範圍擴大了不少,也使困難增加了不少。萬一碰上角逐的人選旗鼓相當、難分高下,以致分不出到底要頒給抒情詩、史詩或詩劇作家的時候,那種麻煩可就比在優秀的史學家、哲學家和天才詩人之間作抉擇還要大,而且大得不能以道理計。幸虧這個獎金是每年頒發一次,一個優秀的作家今年就算得不到,明年、後年甚至以後也都還有希望,隻要他的成就值得獎賞的話。

這次受到推薦來角逐文學獎的優秀作家很多,每個作家都有他們不同的世界性聲名,每個人的文學分量也都不相上下。我們分別都作了嚴密的審核,以便從各種觀點中選出優先的幸運者。幾經斟酌,我們認為法蘭西學院的詩人哲學家阿爾芒·蘇利·普呂多姆最值得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第一個得獎人。

普呂多姆出生於1839年3月16日。遠在1865年,他便在《韻節與詩篇》裏嶄露非凡的才華,且接著推出了不少詩集、哲學以及美學論述。如果說很多詩人的想像力是外現的,也就是反映生命與世界周遭的事物,那麼普呂多姆與他們不同,他在纖細敏感中顯出內省的特質,詩中很少涉及意象和外在的情況,頂多隻作為詩人沉思的映照;濃得化不開的疑慮、哀傷和無邊無際的精神渴求,是他最常出現的主題。這些作品不但形式成熟,且富於一種精雕細琢的美,作者用字遣詞謹慎靈巧,毫不馬虎;詩中的色調豐贍華麗,比較不重視音樂性的探求,但在他所創造的形式中,卻使感情與意念的表達更能伸縮自如。

一般而言,他總是以柔順而不流於傷感的語氣,呈現出自己靈魂深處那種高貴而玄奧的冥思,以及哀怨的況味,使讀者在細細咀嚼之餘,也禁不住受他的憂鬱氣息所感染。

透過他優雅精致的辭藻以及圓融完美的藝術魅力,普呂多姆已然成為當代少數的大詩人之一,他的多數詩篇都是不朽的珠玉;瑞典學院喜歡他那些小巧玲瓏、晶瑩剔透的抒情詩,遠甚於那些篇幅較長的軟化詩與玄理詩,因為它們充滿了感觸與冥思,且在極端珍貴的感性與智性結合中呈現出無比的高貴與尊嚴。

在下結淪的時候,我們還要強調一個特色,那就是,普呂多姆常常在詩中顯露出自己那顆喜愛質疑與思考的心靈;然則,思考盡管認真、觀察盡管敏銳,似乎卻永遠難以獲得進一步的答案,也難以從道德的範疇、良知的呼喚以及高貴而無可非議的責任擔負裏探悉人類在冥冥中的際遇。從這一點看來,普呂多姆非但比大部分的作家傑出,且符合諾貝爾先生對文學所要求的理想主義色彩。學院當局也相信他實踐了諾貝爾先生的心願,因而,在這個獎第一次頒發的時候,我們特別從諸多的名作家之中選出他來,作為表揚。

普呂多姆先生雖然同意接受這份榮譽,今天卻因為健康關係而未能親自出席,我們隻有恭請在場的法國公使代為領獎;並以瑞典學院的名義轉達給他。

花瓶碎了。

扇子一碰,瓶就裂了。

瓶上的櫻花隨之凋零不過是微微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