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年再度赴英國。
完成小說《聖王》。
完成《書信集》。
1888年完成詩歌集《馬雅的笑話》。
完成《評論集》。
1889年完成戲劇《國王與王妃》。
1890年完成詩集《馬納奇》。
完成戲劇《犧牲》,被認為是最佳的劇本。
完成政論《大臣的招待》。
1891年遷居西雷達,在大自然中與農民接觸,致力於提高他們的生活,並勤奮寫詩。完成詩集《夢想》、《殘害》。
完成戲劇《吉德拉》、《春之循環》、《國王與王後》、《馬達哈拉的水壩》。
1894年完成詩集《金舟》。
1901年完成詩集《刹那》。
完成最大長篇小說《戈拉》。
在西孟加拉成立教育中心聖蒂尼克坦,此為日後國際大學維舒巴拉迪的前身。
1902年家中遭遇變故,兩個孩子夭折,妻子去世。他閉居喜馬拉雅山,過著冥想的生活。完成詩集《回憶》。
1903年完成小說《行為的報酬》、《失事》。
1905年父親與兒子相繼去世。出版詩集《分歧》。
1907年一直隱居於聖蒂尼克坦,專心於冥想與教育工作。
開始執筆寫作詩集《吉檀迦利》。
1910年完成詩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飛鳥集》、《園丁集》、《遊思集》。
完成小說《家與世界》。
出版戲劇《暗室之王》。
1912年出版詩集《吉檀迦利》。
第三度訪英,出版戲劇《郵局》。
1913年出版詩集《園丁集》、《新月集》及戲劇《鹿》。
出版散文故事集《印度手記》。
出版演講集《生之實現》。
榮獲諾貝爾文學獎,被英國女王封為爵士。
1914年第四度訪英,與羅曼羅蘭、甘地等人交往。
1916年首次赴日本訪問。
完成詩集《漂鳥集》(收有《詠泰姬陵》、《畫》等)。
完成小說《斷帶》、《四重唱》。
1917年在印度國民會議席上朗讀《印度的祈禱》,與甘地成為知音,致力於印度獨立運動。
完成回憶錄《我的回憶》。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加深他對歐洲的不信任與失望。
1919年辭去爵士榮銜,以示對英國在印度安瑞沙大屠殺的抗議。
1920年5月再遊英國,轉巴黎,暢遊歐美大陸。
1921年出版評論集《國家主義》。
訪問德國。
決誌擴充舒巴拉迪國際大學。
1923年出版小說英譯本《戈拉》。
1924年訪問中國,在北平北京大學公開講學。再訪日本。出版演講集《古道》。
1925年完成詩集《黃昏的旋律》。
完成戲劇《紅夾竹桃》。
發表《日本的特性》,對日本的軍國主義及其前途,深表憂慮。
爾後三年間,訪問南美各國,繞往歐洲。
1927年至馬來西亞講學。
1929年第三度訪問日本。
演講集《有閑哲學》出版。
1930年訪問蘇聯。
1931年完成詩集《獨白之歌》。
完成演講集《人類的宗教》。
完成書信《到蘇聯之信》。
1932年繞道上海渡美,應耶魯大學之邀,前往講學。
1937年中日事變爆發,他反對日本侵略中國。
1940年完成回憶錄《我的童年》。牛津大學贈給他文學博士的榮譽學位。
1941年8月7日病逝於故鄉加爾各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