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個叫弘覺的和尚向順治要字,順治沒有給他,說:“我的字算什麼,也值得你一要麼,崇禎帝的字才是佳品呢。”說完,就命人拿來了八九十幅崇禎的字,一一展示給和尚看,並且神情嚴肅,翻看崇禎的字時,默然不語。看完,順治跟和尚說:“如此明君,身嬰巨禍,使人不覺酸楚耳。”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三件事,第一,順治對崇禎的字很是欣賞;第二,順治對這個末代皇帝充滿了同情;第三,順治是個蠢貨。
之所以說順治是蠢貨,是因為他隻看了崇禎的字就說崇禎是明君,這樣一個人不稱其為蠢貨,還能稱他什麼?但從他後來的為政舉措上來看,他並沒有蠢貨的特質。所以,我們就敢斷定,這個故事是編造的。既然是編造的,順治對崇禎的佩服——無論是佩服字還是佩服其他的技藝一事根本就不存在。
當然,為了把這個故事編得更圓滿一點,體現中華各個民族本一家的宗旨,胡編這個故事的人在最後又把那個和尚請了出來:(弘覺)被感動得差點就哭了,說,“先帝何修得我皇為異世知己哉!”
順治十四年,順治對工部講:“崇禎帝本是個勤勞敬業的好皇帝,隻不過用了一些不該用的人,才使得亂民四起,最後身死國滅。如果不把他的品德宣揚開來,後人會將他與無德亡國之君相提並論,我現在準備為其立碑文一道!”不久,碑文立成,裏麵記載了崇禎身死國滅的情狀,在碑文的最後,順治指出,立碑的目的是使後人讀明史都要明白崇禎帝之所以失天下,並非失德之故,隻是因為他的臣子吃著皇帝的飯不給皇帝幹活。以此來警示後世為人臣者吃皇帝的飯就要為皇帝效忠。
順治十六年十一月初九,他出門狩獵路過昌平。見到明陵殿宇破舊不堪,四周樹木多被老百姓砍了回家煮飯。便命工部盡行修葺,命令以後任何人不準采伐樹木,違者定嚴加懲處。
第二年,他又諭令禮部,說,“崇禎帝勵精圖治十七年,這十七年裏沒有失德之處,隻因妖民四起而導致國家滅亡,以身殉國。真是可憐可悲,應該追加諡號給他,以示對其懷念。”此諭一下,“大明欽天守道敏毅敦儉宏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湣皇帝”的諡號就出爐了。
一切都做得那麼完美,那麼讓人羨慕上吊而死的崇禎,居然會有這樣一個知己,還是自己的死對頭。順治對崇禎的所做的這一切可以用“識英雄,重英雄”來解釋嗎?
答案是否定的,我們來看,在順治十四年,他才想到為崇禎建墓碑。那麼,順治元年、一年二年三四年,七年八年九十年,他在幹什麼?難道那個時候,世間上沒有崇禎這個人?還是他根本就不知道世間上有崇禎這個人?
曆史告訴我們,在順治元年,他才六歲,當然對崇禎不會感興趣。順治七年,他將皇帝實權從多爾袞手中奪了回來,便開始處理一個做了六年傀儡皇帝後所麵臨的所有問題。首先是各地反清力量,其次就是朝中大臣們的不合作。這兩個問題讓他想到了崇禎,那個已成了一堆白骨的人。
第一:反清力量雖然不以崇禎為直接旗號,但這位身死社稷的皇帝對中原百姓的影響還是巨大的;就在順治十六年,鄭成功領導了收複南京的戰役,雖然沒有成功,但著實把順治嚇了一大跳;第二:朝中大臣與自己的不合作和當初崇禎的大臣不理會崇禎是何等相似。
這一切理由放在一起,又一個關於他和崇禎的故事發生了:他常常冒著嚴冬的寒冷,親自到崇禎墓前配灑。淒然酹酒之後,卻徘徊歎息好久才肯離去。有一次,他在崇禎墓前灑完酒後,突然就朝崇禎墓碑撲了過去,並且拍打著墓碑喊叫道:“大哥!大哥!朕與你都是有君無臣啊!”
跟隨他的人慌忙去扶他,他早已是淚流滿麵。
順治稱這個比他大28歲早已成了一堆白骨的崇禎為大哥,的確有點意思。從這件事上,我們可以看出順治的確是發自肺腑呼喚這位死去的大哥的。他的那句話如果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我和你一樣,自己英明蓋世,卻有一群飯桶臣子。
難道真如他所說,他所麵對的臣子是一群飯桶?還是,有別的不想被人知的原因。
順治的艱難
順治六歲那年,在多爾袞的“建議”下登極稱帝。所謂登極,是指登上了最高位,至於在這最高位上是否能行使皇帝本該有的權力,還要看多爾袞的臉色。
從順治六歲做皇帝一直到十四歲,滿清朝政都被多爾袞把握在手中。事實上,即使多爾袞想把朝政交給他,一個孩子能做什麼呢?十四歲那年,多爾袞病逝,山中無老虎後,順治才以“猴子稱大王”的麵目出現在滿清的曆史上。
他親政初始,就麵臨著兩個問題。
第一,反清力量。直到順治十六年時的反清力量非但沒有減弱,反而在江南地區開展的如火如荼。鄭成功險些收複了南京就是一明證,順治當時嚇得撲到他媽的懷裏,大喊著要回關外。
第二,統治手段的選擇。清代史料長編《東華錄》記載,“(順治)稍長聰明英睿,誌量非常,六歲即嗜書史。”十四歲,也就是他開始親政起就開始發憤讀書,“每晨牌至午理國大事外,即讀至晚”,五更又“起讀”,並且“讀了九年,曾經嘔血”。自然,順治是清初諸帝中第一個在漢族文化熏陶下成長起來的君主。但這並不是說他真心地喜歡漢族文化,而是覺得想要在中原站穩腳,就必須要用漢族文化來統治漢族人。於是,他的有目的的學習就被人放到桌麵上來進行了不知羞恥的鼓吹。
我始終認為,一種文化不能簡單地評為先進或是不先進,文化又不是白菜,有好有壞。滿族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化,隻不過這種文化不適宜統治中原而已。順治可謂聰明,深深知道這一點,所以才有了“用漢人的文化為本民族服務”的思想。但是,有聰明的人,自然就會有愚蠢如豬的人。滿清入關後滿清貴族的愚昧和不可一世,讓順治在朝堂之上總是左右為難。
但順治並沒有裹足不前,他反黷武政策和倡導向漢文化學習。但他所做的一切卻受到了朝廷內部滿洲王公大臣們的阻撓與反對,順治雖然有著至高無上的皇權,但在滿朝滿臣與自己母親的進攻下,他不得不對自己宣告失敗。喬梓年事件就是他失敗最好的證明。喬梓年是永平府馬蘭村村民,自己的土地因為被皇親圈占,在投訴無門之下鋌而走險,潛入紫禁城自殺於午門之前。這件事震動了朝野,九卿科道會議立即召開。在順治的鼓勵下,二十九名漢官與滿臣進行了激烈的爭論,從而引起了滿州大臣、諸議政王的憤怒。順治迫於輔佐自己多年的叔父鄭親王濟爾哈朗和母親莊太後的壓力,忍痛下旨,處死議臣漢臣陳名夏,其它漢官也各受到不同程度但卻非常嚴厲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