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裏留·奧古斯丁(公元354年-公元430年)是古羅馬帝國時期基督教思想家,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神學、教父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也是拉丁教父中著述最多的一個,有“迦太基的亞裏士多德”之稱,他重要的著作有《懺悔錄》《上帝之城》《三位一體》等。
《懺悔錄》是一部複雜多義的著作。“懺悔錄”一詞,其古典拉丁文原義為“承認、認罪”,在教會文學中轉義為承認神的偉大,有歌頌的含義。奧古斯丁此書著重後一種意義,即曆述一生所蒙受的天主恩澤,從而發出對天主的歌頌。但世人一般都注重其第一種意義,將其視為奧古斯丁的自傳和個人懺悔,“懺悔錄”遂成為“自傳”的別名。
《懺悔錄》全書共十三卷,內容分作兩部分,卷一至卷九記述他33歲以前的生活曆史,卷十至卷十三記述他撰述此書時的心路曆程。卷一由歌頌天主寫起,敘述了他從出生至15歲時的事跡。卷二、卷三記述青年時代和在迦太基求學的經曆。卷四、卷五記述遊學米蘭之前的教書生涯。卷六、卷七記述思想轉變的過程。卷八集中描寫一次思想鬥爭的起因、經過及其結果,裏麵的許多文字已成為宗教心理研究者一再征引的權威章節。卷九記述皈依基督教後至母親病逝的一段事跡。卷十記述著書時期的思想狀況。卷十至卷十三對《舊約創世紀》第一章進行了詮釋,在歌頌偉大的天主中結束全書。
對於《懺悔錄》中所表述的思想,這裏不作全麵的評述,而隻介紹最突出的兩點,即其關於時間和語言學習的議論,它們大概屬於羅素所說的“純粹哲學”。關於時間這一哲學史上的重要概念,奧古斯丁說,時間是什麼呢?“如果沒有人問我,我是明白的;如果我想給問我的人解釋,那麼我就不明白了。”他認為,實際存在的既非過去,亦非未來,而隻是現在。過去和未來都被想象為現在。“過去事物的現在是回憶;現在事物的現在是視覺;未來事物的現在是期望。”這是他所謂三種時間的理論。
關於語言學習,奧古斯丁闡述了許多重要觀念,它們在某種意義上成了20世紀語言哲學家們的思想資料。他寫道:“當他們(我的長輩們)稱呼某物時,他們同時轉向該物。我注意到這些並且漸漸明白:他們是用發出的那個聲音來意指該物的。他們用身體的動作表示自己的用意,可以說身體的動作是一切種族的自然語言。人們用麵部表情、眼神、身體其他部位的動作和語氣表達尋求、擁有、拒絕或逃避等心理狀態。因此,當我反複聽到字詞在各種不同語句中不同位置的用法後,便逐漸學會了懂得它們所指示的東西。後來我的口舌習慣於這些聲音符號時,我便用它們來表達我自己的意願。”奧古斯丁描繪了一幅人類語言本質的特別圖畫。這段話出現在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的首章。這個事實足以說明奧古斯丁的深刻性及其與現代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