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京劇舞台亮度有所減弱(1 / 1)

舞台亮度指什麼?就是由“角兒”的個人技藝所帶來的那一種光明感。昔日一提梅蘭芳或馬連良,內涵豐富得難以言傳。你可以聯想到他們所創造的一係列人物,也可以隻想到某個腔兒或某個水袖,偏偏它的意義絕不小於他的姓名,甚至就能取得“一輩子沒白活”的感慨。著名的票友劉曾複先生有言,覺得自己這一生非常幸福——“一、出生在中國;二、居住在北京;三、身為男兒漢感謝老伴辛苦。”老伴這時插言:“還有第四,看過楊小樓。”劉深感這一句續得好,實在是說到他心裏去了。現在情形倒過來了,因為劉先生有時在家裏為登門請教的演員說戲,其中不乏馳騁於今日舞台的佼佼者。我曾私下問其感受,他們感慨至深:“能夠得到劉先生的指教,實在是人生一大幸福。”我笑了,轉瞬卻又笑不出來,這固然是對劉先生由衷的稱頌,但對於整個京劇事業來說,卻是很不正常的一件事。

我提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京劇舞台亮度應不應該減弱?我說應該,這是時代使之,沒有辦法阻止的。今天國家掀起了經濟大潮,首先是青年人都奔向了它,因此接觸的也就是一個空前多元的藝術世界。其中淺近的當代藝術由於通俗好學,便理所應當受到青年的喜愛。當代藝術節奏快,沒有藝術準備也能欣賞,一次性欣賞“過”了隨手可以扔掉。而京劇一類的古典藝術,節奏慢,密碼複雜,沒有一定的文化和時間,是很難把它學到手的。而時間對於青年格外寶貴,他們需要時間掌握科學知識,需要時間去掌握外語,需要時間去打開自己的工作局麵,因此高強度的工作下來,早已身心疲憊,而現代藝術恰恰在這個時候進人他們的生活——其作用就是舒緩一下、愉悅一下,讓他們稍微喘一口氣,然後再出去“奔”!正因如此,我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京劇不是青少年人的藝術,而是中老年人的藝術。任何一個社會的主體,當然是其中的青少年人,他們所迷戀的藝術,其亮度自然應該最大。不能設想,正在第一線上向著“四化”衝擊的青年人,一旦下崗,立刻便吟唱起“店主東帶過了黃膘馬……”真要是這樣,豈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第二,京劇的舞台亮度不能隻是消極地一味“減弱”,還應該由“弱”努力轉“強”。現代藝術來得快也去得快,歌迷們的年華同樣來得快也去得快。這種情況常常使上歲數的人感歎,但也無可奈何。然而事情的變化是微妙的,等到青年人的歲數和文化素養增長了,等他們的知識、財力也同步增長了,也許在某一天,他們就會拋棄現代藝術而投向古典。到那時,京劇和其他古典藝術就要起作用了。它們對於陶冶人的情操、豐厚人的內涵,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狀態下的京劇還不能完成這樣的任務,因為還太粗疏,按照張庚先生的說法,就是“還在史前時期”。因此,必須用科學的方法加強對京劇的研究,其發展方向是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古典藝術中的經典,而不是要它和其他新興藝術縮小差別,一樣來為當前的現實做淺層次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