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前夕,我對長慶油田的第二采油廠進行了短暫的訪問。該廠是甘肅最大的原油生產基地,也是國內10個年產萬噸的采油大廠之一,當然更是當地的納稅大戶。廠部在隴東的慶城縣城,過去它叫慶陽城,因地形像鳳凰頭,也叫鳳城。城西有環江,城東有柔遠河,兩水環繞,使縣城很像新疆的交河故城。山城有水便秀。城東山上的周祖廟和祁伯殿,使它散發出淡淡而悠長的遠古氣息。
廠部的傳統教育展覽廳,記錄了它所走過的30多年的不平凡而又輝煌的道路。大量珍貴的曆史和現實的圖片、數據、圖表,以及沙盤、電子顯示器,讓我們縱覽了它的曆史和現實。1年組建的蘭州軍區長慶油田會戰指揮部第十五團是采油二廠的前身,創業從三頂帳篷一口鍋起家,當年的產量隻有1.4萬噸;9年更名為長慶油田會戰指揮部采油二部,產量達50萬噸;4年更名為采油二廠,踏上企業正規化管理台階;1993年處於調整發展階段,原油產量突破百萬噸大關;1999年重組改製後為長慶油田公司第二采油廠;2年進入發展快車道,當年原油產量達到萬噸。2年產量將達到萬噸。目前,生產區域橫跨隴東的慶城、華池、環縣、鎮原、合水、寧縣、西峰六縣一區,麵積達4萬平方公裏,擁有馬嶺、華池、城壕、樊家川、南梁、西峰等14個新老油田,油井0多口,日產原油達6500噸。其中除西峰油田外,大都是開采多年產量自然遞減的老油田,老油田麵臨保產穩產重新煥發青春的艱巨挑戰;而新近大力開發的西峰油田則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明星,代表著油田的發展和未來"
西峰油田坐落在董誌塬上。董誌塬方圓百裏,有“天下黃土第一塬”的美稱。它不僅是隴上大糧倉,還是連接東西、橫跨南北的交通要衝。自秦漢以來,就是隴東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八百裏的秦川,比不上董誌塬的邊邊。”如今,石油人在這裏探測出了超過4億噸儲量的大油田,是中國近10年來發現儲量最大的陸上整裝油田。經過幾年的開發,就達到了年產百萬噸的產能,其前途未可限量。人們就玉門、克拉瑪依、吐哈和塔裏木等油田的地表說,上帝是公平的,地上是不毛之地,地下卻給你埋好了寶藏。而西峰油田所處的董誌塬,
地上是大糧倉,地下是大油田。這不是上天特意賜給隴東和國人的一筆厚禮嗎。
西峰油田的建設是長慶油田公司集長慶油田30年發展經驗,開創了低滲透油田開發的新時代。在建設過程中,創造了開發潛能,建設綠色環保型、節能型、效益型油田的成功經驗;在認識過程中,不斷超越認識水平,追求持續發展;在發展過程中,走和諧共進之路,建設新型工業文明,從而使西峰油田,成為中國陸上低滲透油田現代化管理的一麵旗幟,被中國石油戰線樹為現代化管理一流的示範油田。
在西峰油田建設過程中,全國勞動模範、長慶油田公司總經理、
黨委書記王道富多次帶領機關部門到現場調查研究,指導工作,並把西峰油田開發建設過程中積累的成功經驗總結概括為“西峰模式”。
它主要由理論模式、技術模式和管理模式構成。理論模式的理論基礎是科學發展觀,它主要以“以人為本、和諧發展、創業創新和卓越奉獻”等為本質內涵;技術模式主要以“高起點、高水平、高效益和係統優化”來定位;管理模式主要是以“扁平化自主管理、互動管理和市場服務”為主要內容的“無邊界管理模式”。這個模式很大,我們初次接觸,雖然隻能感受到它的點點滴滴,但已經被它豐富的內涵所震撼。
它是一個體係,一個係統工程,它的實踐、豐富、發展和完善,將不僅為石油工業,而且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有益經驗。
發展和環保是人類永遠要麵臨的一對矛盾,一個兩難,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和馬嶺、華池、城壕、南梁等老油田相比,新近開發的西峰油田在環保上做到了一步到位。西峰油田是在全新理念指導下建設開發的!采油人用科學發展觀和創新理念來主導油田的全麵規劃、建設和開發。綜合考慮土地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地方經濟發展、工業美學營造等因素,在建設中大量引進和使用新技術、新工藝,開發三年來,不但降低了建設資金,還節約了二千多畝土地,使預期效果得到充分體現並成為現實。
在各種資源中土地是最為寶貴的。這二千多畝土地是怎麼節約出來的呢?陪同參觀的公共關係科的負責人介紹說:這主要是得益於兩項創新,一是優化油田布站技術和新設備的應用,使百萬噸產能需要建設的集油站庫,由原來的27座減少到5座,這樣就大大節省了建站和修路必須的土地;二是得益於鑽探“叢式井”技術的成功運用,使原來一個井場的一口井增加到五六口井,最多的達九口井。這是油田開發和管理上的革命性變化。目前西峰油田鑽井近千口,但實際征用井場隻有100多個。土地的節約,不僅省了錢,也有效地保護了產油區的自然生態。他還介紹說,自西峰油田開發以來,已先後投人一億多元用於油田的生態環境保護和綠化工程,使人與生產、人與自然和諧相處。